读《祭十二郎文》
两辈孤存究可痛,
长存少亡实为伤。
心作笔来泪作墨,
临堂哭诉作文章。
韩愈《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其侄子韩老成即八仙之一韩湘子的父亲所做之祭文,同欧阳修《陇冈阡表》和袁枚《祭妹文》一起,并称古代三大祭文。而后二者的散文风格也来自于韩文。
是文字字含泪,句句有情,极尽哀痛,是韩文公在高度悲痛的状态下和泪即情,以临堂哭诉,同侄子之灵对话的形式所做之文字,充分反咉了韩文公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状,这奌同颜真卿《祭侄稿》从书法轨迹揣摩颜鲁公心绪变化过程一样。同时由于是即情之作,丝毫不讲构思谋篇文法,完全是韩文公作文高超技巧之自然表现。正如老子作说大象无形,无为而为。这两奌在阅读时不得不察。
本文除首尾段启和结外,同网上分析不同的是,根据全文逻辑结构和感情起伏,我认为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痛悲侄子故去,诉说了身世之悲,聚短离长之悲,长存幼没之悲,生何以堪之悲,作者越说越痛,情感达到了一个高峰。
第二部分则痛责自己对侄子没有尽到责任以及后事安排。有生不知病之责,死不知期之责,并将尽吊孤归葬之责,最后痛诉,又达到一个感情高潮。
下来逐一分析。
首段记年月日,祭文事由是头七祭日叔祭侄子,由此开始了同侄子的心一灵对话。这是祭文一般作法,作者感情处于潜静期。因为是草稿,所以具体年月日略,然后进入第一部分。
首段叙二人的身世之悲,痛家族凋零,寡嫂扶养,两世一身,孤苦相依。二人有叔侄之义,实乃兄弟之情。作者回忆往事,笔下看似平静,但感情开始上升。特别是末尾几句:"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几句看似笔下轻轻走过,实言浅情深,有无限悲意。所谓"未知其言之悲也",是说今日方知其言之悲也。且今日己悲尤胜于嫂当日之悲。缘嫂当日有子有弟,且感家族零落之悲,而今侄去而己独存,更有孤身之痛,忆乃孤嫂之言,方能体会其悲,才知昔日自己幼稚,怎能不悲上心头。可谓昔日只道是寻常,今日方知痛断肠。这几句,只有细心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悲意。大师就是大师,看似轻轻行笔,实则几句话就把悲痛心情勾勒出来了。
第三段诉二人聚少离多,一旦永绝之悲。自贞元二年韩文公入京应试,到贞元十九年十二郎去世,有十八个年头,期间韩愈宦海沉浮,二人只见三面,相聚时间只有一年,两见欲聚因己宦旅变动而未成。因此韩文公哭诉到,"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当初以为相处日久,谁料一旦成永别。韩文公既痛且悔,早知今日,当初就不应该求官远出。即使万乘公相又何如至亲团聚!其实这时韩文公任职并不高,且宦海生涯漂泊不定,离公相的位置远着呢,又加亲丧,其痛悔心情又何如?我们平时读韩文,只知他文起八代之衰,为人刚强,强文谏君。又如何知他家世孤苦,宦涯辛苦!身世之悲,又加上宦海漂泊之苦,亲丧之痛,便又加了一层。
下来三段再诉长存幼丧之悲。回忆由远至近,忆及去年自己让孟效捎书给侄子,说自己己显衰老之态,若不团聚,怕侄子以后见不上自己。谁料今日对方竞先自己而去,长者存而幼者殁,悲痛又增加一层。
悲痛层层叠加,韩文公诉到此处,头脑已经有些恍惚了。这该不是梦罢?我哥哥那么好的人,为啥儿子早早就不在了?(韩愈哥哥之盛德从遗妻郑夫人拉扯弟并子成人就可以断出),我侄子纯良懂事为啥就没有享受到哥哥的福荫?天下竞有这样的事,强没弱存,幼丧长存?若说是梦,报丧的信息不是在那么!是真的,我哥这么好的人,儿子竞早亡了,我侄子这好的人,竞然没有福荫报佑。老天哪,神明啊,我到那里讲理去?这苍天佑善罚恶,良寿恶丧的道理,还有准头没有?由此可见,韩文公悲痛已不能自抑了,连平时坚信的儒理都有些恍惚不定了,就差大声问诘了。
痛到此处,韩文公自然就想到两件事,一件是自己身体不好,肯定不久要随侄子而去,让我们地下相会吧,那就不痛了,如果人死没有魂灵,那我死了也不用悲痛!一件是强者少者早丧,那你我儿子还能保住吗?按一般惯例,这是几乎咒自己和子侄的忌讳之语,韩文公竞说出了这样的话,可见他悲痛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哭昏了,丧失了平时理智的悲痛之语。至此,韩文公的悲痛,上升到了高潮,由开始的哭诉到了嚎啕大哭,口不择言的地步。这文章那是精心构思出来的,纯悴是哭灵情绪激动的自然产物!
经过第一部分痛悼侄子去世的感情宣泄,韩文公的情绪有所平复,由此进入了第二部分自责和承责的写作。
由于侄子是壮少即亡,所以韩文公思想起了死亡的病因。侄子写信去年说他软脚病加剧,韩文公还劝他这是南方湿潮,常见现象,如今想来,侄子之亡,会不会因此而起,还是另有他因?
由侄子的信,又思想起侄子亡故的日期。侄子最后给他写信是六月十六,可孟效使者说死亡日期是六月二日,这明显对不上,所以韩文公对此又进行了各种猜测,到底是把日期弄错了呢,还是没问时间?
以上两段属于第一部分的余咅回响。所以絮絮叨叨。
亡者长己,生者尚存,下来就是韩文公对侄儿的后事安排以慰亡者。韩文公对侄子说他己遣使吊孤向丧,然后视情将家人按来抚养,以后有条件再将侄子改葬到先人墓园。
按道理说,诉说到这,文章也该结束了。不料文章再起波澜,作者感情又起一个新高潮。虽韩文公对侄子后事进行了安排,可是一想到自己平时对侄子疏于照顾,竞然连侄子的死因和日期都不清楚。一想到此,作者又悲从中来,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感。自己对侄儿照顾不周,如今又怎能埋怨别人?悠悠苍天,自己成了什么人了?事已至此,下来只能把侄子侄女养大成人,以寄托自己对侄子的哀思了。此段里,自责,自思,自慰。感情由高到底,逐渐平复,开始恢复理智。
文章至此,该诉的话已诉,就该结尾了。所以作者说,话尽了但痛情无尽,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侄子听到了没有。最后一句哀痛啊的感叹结束了全文。
言为心声。这篇文章为作者至情至性之文。作者驾熟就轻,在随意尽情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不特意构思而文章有条理,自然流畅,高峰多凸,不特意修辞而技法多现,不特意渲染而感情毕露。这又一次说明,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是作者感情,知识,修养,作文功夫的自然表现。以后欧阳修和袁枚的祭文,尽管同一风格,但明显可以看出模仿雕雕的人工痕迹,因而下一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