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编纂的同路人
——追忆刘德刚
2024年11月17日,我的好友刘德刚因罹癌症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享年55岁。这位殷巷中学的体育教师,曾带领中学篮球队数次夺冠,为殷巷中学获得了诸多殊荣。同时,他业余时间非常热爱史实挖掘工作,为我的史志编纂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今天,我怀着悲痛的心情,追忆这位伴随我史志编纂的同路人——刘德刚,以此纪念我们相知相惜的过往。
2017年,殷巷镇党委政府决定让我编写一本殷巷史话。接受这个任务后,感到压力很大。我毕竟在法院工作,只能业余时间着手采编。当时我是第五届商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几个很知心的文友愿意与我一同编写,也给了我一定的信心。但他们都住在县城,而且采编工作需要到村里进行实地采访,所以,也有很多不便。手下如果有一个对殷巷镇熟悉又热爱文字工作的人,哪该有多好?
这时,有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人,他就是殷巷中学的体育教师刘德刚,家就住在殷巷街。刘老师和我通话后,他建议我采访殷巷村95岁的老人、“殷巷的活字典”赵厚长。但对刘老师的印象还没有一定的概念。
当时我们约定的采访时间是一个周日的下午两时。没想到,那天上午,商河县人大李东武副主任带领部分济南诗词协会的人员到殷巷采风,党委书记请我过去陪同,到了两点还没有结束。我一看时间到了,就匆匆告辞而归。那天,正好下起了小雨。由于一上午的奔波,身体有些累,而且还是雨天,我就想在家休息一会儿再去。结果两点刚过,刘老师就给我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到,他在殷巷等着我了。一向守时的我,感到很是内疚。也心想,像刘老师这样对待工作严谨的人,一定会助我写好殷巷史话的。
果真如此。采访工作很是顺利。为了印证刘老师文笔,我让刘老师试写一篇赵厚长叙述的关于殷巷街文昌阁的故事。结果不长时间,一篇洋洋洒洒两千字的《殷巷文昌阁》发到我的微信上,颇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博取众家之长,历史积淀之厚,我也便相中了这位体育老师出身的史志编外人。
之后, 我们到殷巷各村采访,到商河县烈士陵园参观,到乐陵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考察,多方求证殷巷的人文遗迹,多角度反映大美殷巷的美丽蝶变,深入研讨殷巷两千多年的历史脉络,为殷巷史话的编写准备了充分的史料。此外,我们还经常在我的首禾花园举办史学沙龙,对史料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破解。也就说,刘德刚老师成了我一位名副其实而又颇有见地的史话顾问。
在我和刘老师及其他文友的共同努力下,殷巷史话第一辑如期出版,得到了商河县史志办、殷巷镇党委政府及各级村组织的好评。
自2018年到2020年,刘老师跟随我前往多个乡镇进行采访活动,采写了十多篇精彩的史志文章。像《殷巷百年大集》《四杨庄园赋》《王氏家庭和“四杨庄”》《神驹渡康王》《殷巷的“李向阳”—贺春茗》《抗日“钱粮官”王工一》《殷巷街“国士”赵珍》《战斗英雄李荫葵》等等。
刘老师还是一个善于施舍的人。那几年,全省各地文友或从事宣传的同仁到我首禾花园作客,我都让刘老师作陪。但他每次都将四杨庄园的冬桃、殷巷街的马蹄烧饼以及鲜美甜香的无花果送给客人品尝,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每当客人再来殷巷,还是让我再次约刘老师前来作陪。
刘德刚就是这样,一个体育达人,一个写作达人,还是一个善良的达人。他高大的身躯、敦厚的笑容、略显自负的憨态,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英年早逝,痛感婉惜。生命的脆弱让我们无法接受,唯愿刘老师灵魂早日安息,在天堂无病安宁!(注:图中右一为刘德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