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庙》入梦
——我看李群山创作《话庙》的标本意义
文/云蒙山人
好饭不怕晚,总教人精神一振;好书不怕晚,总教人眼前一亮。今读我县文化老兵,著名画家李群山先生所著《话庙》,深感读之晚矣。
《话庙》创作的意义,首先在于对故乡地名来历的发掘。“陕西洛南,由县城往东而去一百里处有座庙,名叫话庙。有了话庙便有了话庙村,村自然是以庙而名.....至于庙的里边到底说些什么话,天知道,地知道,就是没有人知道。”
确实,初见"话庙",我也颇为诧异。在洛南,以庙为名之地不少,如"娘庙""花庙""庙沟""庙岭""庙底“"庵庙",独此"话庙"让人好奇。作为祖祖辈辈生长在话庙的爱乡赤子,群山将史实与传说、现实与未来、愿景与当下完美结合,创作出了一段人间传奇,浪漫却不失可信之处。这是一位文化人对故乡挚爱的特殊表现,也是每一个赤子对生身立命的故乡的热情礼赞,我为之感动。
《话庙》创作的意义,其次在于对民间口头语言的传承。"不知道是哪一年,更不知道是哪一月,只知道是一个下午。夜幕刚刚拉开的时候,天突然下将雪来。”"话庙村庄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将其安葬在话庙坡下向南之侧,并在墓之前立了碑石。只可惜事隔年久,碑石之上的字迹早已模糊难辨了。”
壁画记事、石碑述德,是古往今来中国民间世代相传的习俗。李群山先生以富有民间口头语言特色的表述营造出一种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的语言风格,成功地在书面语与口头语、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达到了真正意义的雅俗共赏。
《话庙》创作的意义,再次在于故事讲述方法的探索。《话庙》作为一部传奇小说,开头由《引子》《还是引子》切入,结尾以《尾声》《还是尾声》收束,用一个穿越时空的“梦”串接全篇,如梦似真、亦总亦分,让人掩卷长叹“天地洪荒野宇茫茫,混沌之涯伊人何方?”
封三《小说景点分布图》印证了作者的补充说明:“小说内容依据作者家乡真实地名而虚构”,更加彰显出传奇小说创作思路的拓新之处。读完《话庙》,我不由想到,麻坪镇云蒙山区作为沉香习武修炼之地,确有诸多遗存,此前也有电视连续剧《宝莲灯》、大型神话剧《沉香》成功实践,但借鉴李群山先生《话庙》之创作,仍然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而且这也是一切爱故乡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乐意做、能做好的事情。这才是李群山先生《话庙》给我们的真正的启迪。
"往来话庙几回回,几度追梦笔底寻。人间多少悲与欢,悠悠岁月却是尘。”一切都是迷,一切又都不是谜,虽然岁月如翻书,终究还是一页一页翻了过去。但这些日子,我却常常跟着李群山先生的《话庙》在梦里演绎一幕幕凄怆与悲壮、爱怜与缠绵之情。
《话庙》走进我的梦里了,期待有一天能和李群山先生一起走进他的话庙,走进这个充满神秘的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