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大雁南飞的时候
任学路
记得是上小学的时候,
有两篇课文背得很熟——
《燕子飞回来了》说春天,
《南飞的大雁》写的是秋。
那时候一放学,
同学们排队往家里走,
按照距离远近,
安排队伍位置的前后。
冬天如果赶上下雪,
我们就打雪仗,滚雪球;
春天如果看见蝴蝶,
我们会打招呼,挥个手。
夏天讨厌一场暴雨,
把人淋透;
秋天喜欢天高气爽,
白云悠悠。
当传来雁叫声,
同学们都会往天空瞅,
看南飞的雁群,
同学们都睁大着双眸。
有时候排成一条线,
有时候排成一个“人”字,
队形就像课文写的一样,
总有一只大雁领头。
说给现在的孩子听,
他们很难相信。
因为我们讲的情景,
如今已经没有。
这是寓言?
还是童话?
北方大城市里的孩子,
缺失了看雁群的感受。
秋去春回的那些候鸟,
应该还在为生命坚守,
只不过它们飞翔的路线,
规划在我们陌生的田畴。
它们连路过都不再情愿,
更不要说停留,
它们肯定特别反感喧嚣,
也不喜欢高楼。
经济发展——
物质生活已经丰富得足够,
只是遗憾——
我们失去了不少动物朋友。
作者 :任学路
资深编辑、记者,北京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会理事等。曾在全国二百多家主流报刊发表过新闻稿件和评论、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诗歌作品被众多朗诵者配乐朗诵并登台表演,多家微信平台特约编辑、作者、顾问,经常举办个人作品朗诵会。舞台主持、话剧表演、话剧导演、模特走秀、诗歌朗诵等均有尝试,有诗集《生命的交响》出版。
朗读者:吴正兰,网名:兰馨、落玉桃花潭。下过乡,当过兵。退休后把朗读作为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朗读,能让视野丰富而开拓;朗读,用声音传播着美好,用真情呈现自我。生活需要朗读,我愿做一个美的传播者,让生活因朗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