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沙山“敖包”与热振一世活佛
文/秃山情
横亘在海东市平安区和化隆县之间的青沙山是西北号称“万宝之山”——祁连山的庞大余脉。是西宁通向甘肃临夏和甘南、四川及黄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的分界线。
站在青沙山之颠东眺,只见庞大的山势群峰相连,连绵起伏,犹如苍茫巨龙蜿蜒百多公里,直趋东方,壮观之景令人叹为观止。九曲黄河恰似少女的丝带,泛着琥珀的色彩飘逸在千山万壑间,将两岸葱郁的树木和村庄紧紧地拥揽在秀美的胸怀中,显的宁静而深遂,绰约的风姿展露在蓝天白云下,令人产生梦幻和诗意。在这274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生活着20多万各族群众,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刹古寺掩映,神话传奇不断站在海拔3037米的青沙山垭口,只见时隐时现的盘山公路依山势回旋而上,东西两面的山峰直入云端,一丛丛、一簇簇的灌木枝上开遍摇曳多姿的各种花朵,在日光下煜煜生辉,山川秀美,如诗如画。
本世纪初实施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程已初见成效,眼之所及满是与灌木丛相间的人工栽植的松树,长势良好,现已基本成林。如果长此已往,千山万壑重披绿妆,树木参天,郁郁葱葱,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化隆将不在是梦想。
在垭口公路的拐角处,静静矗立着闻名遐迩、四海八荒的佛家弟子们诚心向往的青沙山“敖包”(通用蒙古语,意为山神居住的地方)。 “敖包”的四周用高约2米的黄绸锻围裹着,上面插满了巨大的木制箭杆。中间较粗、较高的经杆上部安装着借风力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经轮,顶上饰有象征着光明、力量和永恒的日、月、星的合金模型。箭杆和箭垛上挂满或围裹着五颜六色的哈达或经幡。顺着“敖包”向西的山势望去,依次排列着四个彼此相隔10多米的巨大圆锥形经幡,并且“手牵手”相扶相连,长条状的经幡像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样一直延伸到西边最高的山顶上,仿佛和祥云紧紧系在一起,据目测约有400多米的距离。在山顶处又顺着另外的一个山脊向下延伸了近百米。在中间直径20厘米、高约9米的钢管支撑起无数条横七竖八的圆锥形经幡,看上去显的有点臃肿和凌乱。有些挂了很久的经幡由于风化绳子断裂、杂乱无章的缠绕在各种附着物上,同时锥形经幡下面,和着纸风马铺着厚厚的断裂的陈旧经幡,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佛教故事和百年不断的香火。
“敖包”向东的一边,隔着公路也耸立着四座巨大的经幡群。望着眼前这些犹如群峰突起、遮天蔽日、随风飞舞的经幡世界,仿佛听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美好祈愿,看到了一个古老善良民族不朽的历史文化和千年不变的信仰。
“敖包”前约40米处的平地上矗立着一个用钢板焊接成的塔形煨桑炉,高约7米,塔肚直径达1.5米。塔内昼夜不息的燃烧着东来西往的虔诚佛家弟子们供祭的桑面、酥油、柏树叶、炒熟的青颗等,由于供奉的祭品很多,不时从塔口处流到地上。虽然山脚下高速公路遂道贯通,可走不少捷径,但许多前往省城求人、办事、洽谈生意、出门求学、外出打工、观光旅游的人都专程绕道到这里祭拜、祈福、欣赏风光。在这里静静待上一会儿,你会发现公路两旁每时每刻都停放着二、三十辆小车,你来我往,川流不息,祈福祷告,一刻不停。听说在传统节假日期间,天未破晓,现场早已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香烟燎绕,人声鼎沸,一香难请、一桑难煨的事时常发生。停在公路两旁的车辆达两三公里以上,不时发生交通堵塞,交警专程提前来值班进行疏导。笔者发现,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东进西出、南来北往流动人口的增多,青沙山“敖包”的香火越来越旺盛了,名气越来越响亮了。
青沙山“敖包”山神名叫“阿咪秀日(藏语,阿咪指地位最高的年长者或尊者,秀日是山神名),扎冬恒修(藏语,意为大英雄、大丈夫)”,在化隆地区特别是西部藏汉同胞心目中是一位神通广大、武艺高强、有求必应的镇关大将和超级英雄,是护佑化隆扎巴地区的最高地方神,世世代代受到敬仰和供奉。
民间传说他与出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昂思多河谷尕么甫部落的热振一世活佛——赤钦·阿旺曲丹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在化隆民间和佛教界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大约出生在清康熙年间的热振一世活佛刚满10岁时,就告别他的家乡和亲人出家到著名的佛教圣地化隆夏琼寺学习佛经,从此他与佛家结下了终身之缘。
也许当时年龄太小的缘故,也许学习太枯燥乏味的缘故,每当夜深人静时想念故乡及家人特别是母亲的思绪不断如潮水般涌来,常常以泪洗面。在他15岁时由于思念难捱便偷偷从夏琼寺跑出来忍饥耐渴步行了一整天返回了家乡。
当他踏进家门看见日思夜想的母亲时,在问清原因后并没有迎来母亲的笑脸,而是一顿杆面杖的“侍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对亲人的劝告、母亲的训导和家乡人的期待,热振一世决心斩断尘世的一切俗缘,决定前往遥远的西藏去求学修行。
经过充分的准备,在骡马上驮上路途所用的帐篷、行李、酥油、炒面等一切生活用品,骑着四匹快马和前往西藏的伙伴们一起动身,母亲也前来送行。
看着母亲慈祥的面孔、亲手制作的盘缠和千针万线缝补的衣服鞋帽,听着一路的叮嘱,使热振一世感慨万千,绪绕心间。当走到当年藏族几大部落领地的分界线——青沙山哑口时,只见前面不远处一个梅花鹿正在给刚出生的小鹿喂奶。梅花母鹿满含爱意,不时用舌头舔舐着小鹿,用嘴巴扶持着站立不稳、还不会咂奶的小宝。热振一行停下来静静地欣赏着这世间众生大爱的一幕,目送着小鹿吃饱奶后跟着妈妈蹒跚学步慢慢消失在山顶与白云相连的地方。当他们走到母鹿喂奶的地方时,看到洒在一地的奶水,还有一些小草和野花上镶嵌着晶莹的奶珠,散发着奶香和鲜花混合的气味。
热振一世瞬间感觉到人间大爱莫过于斯,母爱无言,至爱无声。他急忙抬起石头在此地垒筑了一个石头堆做印记,以此表明自己以身许佛、矢志不渝和“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用博学来报答寸草春晖的伟大母爱,同时认为这是上苍赐予的一块风水宝地。
从此他决绝地辞别母亲、头也不回地一心西去。在西藏历时14年,他遍游各大著名佛教寺院,参拜各地的高僧大德为师,涉猎各种佛学经典,胁不沾席,食不甘味,不分昼夜,勤学苦读。
在他二十五岁时,取得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学说的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意为博学多才、高明睿智之士),从此他的大名就像春雷一样在雪域高原上滚滚回荡着。
热振一世二十九岁时,功成名就,斩获了无数的荣誉带着一身无与伦比的才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在四年的省亲期间,他除了游历河湟谷地著名的佛教圣地、名刹古寺外,还讲经布道,阐释佛经,宏扬佛法。一有时间精心侍奉双亲,尤其是对母亲孝敬有加,嘘寒问暖,慈乌反哺之情盈满心房。
大约公元1710年左右的农历六月十三日,热振一世和当时青沙山领地的“俊内措哇纳若”(藏语,“俊内”指部落名,“措哇纳若”指五个村庄)部落共同协商,会同故乡人员,在青沙山当年母鹿喂奶的地方破土动工、诵经加持、建成了著名的青沙山“敖包”。
从此每逢农历六月十三日,热振一世的故地——尕麻甫部落派人和“俊内措哇”部落一起共同祭“敖包”,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因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大饥荒中尕麻甫部落再也无力派人,从而中断了这一延续近300多年的独特习俗。现由扎巴镇北部藏汉族村庄共同主祭。
因为青沙山“敖包”是热振一世活佛亲自选址主持加封的,后来随着热振一世地位的不断提高,山神的名气越来越大。民间传言,在河湟谷地所有山神的排位中,青沙山神独占鳌头、排名第一。同时围绕青沙山神产生的灵异事件数不胜数。
最神奇的莫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十世班禅大师到青海藏区视察工作,在前往循化、黄南途中,路过青沙山时轿车突然熄火。大师从车窗看到“敖包”后当即下车,绕着“敖包”缓行诵经加持后乘车离去。
还有本世纪初为了拓宽加直平阿(平安到化隆阿岱)公路时,根据原设计方案,公路正好通过青沙山“敖包”正中位置。
当时省公路设计院负责人亲口称,在将要拍板定案的前一个星期,他连续每天晚上都梦见龙蛇串行、牦牛撒欢、骏马奔腾的画面,在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扎巴镇北部五村的村民代表正好前来陈述“敖包”一事,使他恍然大悟,通过协商使传承了几百年的“敖包”得以保留。
以上两个小插曲发生的时间相对较近,在民间广为流传。
几百年来,热振一世活佛亲自奠立的青沙山“敖包”在当地藏汉同胞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对“敖包”的信仰已经深入到骨髓和灵魂了。无论在家厮守,还是漂泊在外;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顺山顺水,还是艰难困苦都将“敖包”视为精神寄托的家园和力量的源泉,滋润着生命的绿意。是寄情神灵世世生生护境佑民,使万民沐浴灵光的精神载体,寓意着希望和美好。
热振一世的伟名和青沙山“遨包”的神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广为传诵,成为当地佛教传奇故事的稀世珍版。
2024年11月15日
注:热振一世活佛(1677年—1751年)名叫赤钦·阿旺曲旦,又称热振呼图克图,化隆昂思多镇尕么甫村人,是西藏著名的大活佛。曾担任过七世达赖的经师,在西藏甘丹寺任过第54任法台(即住持,在任期间被认为是宗喀巴大师的合法继承人)7年,在七世达赖学经期间担任“摄政王”,代替达赖行使政教大权,被清朝雍正皇帝亲封为“睿智法王”。他的传奇一生根据佛教教规具备了转世传承资格,因此以他驻锡的热振寺名为热振一世活佛。
作者简介:
强生珍(网名秃山情),退休干部,青海化隆人,文学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