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军队锅碗瓢盆交响曲
文/蔡凤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回忆,不管是青涩 、懵懂的或是成熟的、稳练的,每走一步印记就会留心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贫困挣扎在温饱线上是每个农村家庭都有自己的真实写照。
农村出生的我,对家里经济拮据状况看在心里、记在心上。我们哥仨,只有父亲一个壮劳力,农村土地的活计全都落在父亲一人肩上。春耕、收秋哥哥们课余帮衬父亲分担些负担。从小经历过粮食紧张的年代,玉米、小麦、高梁、白薯…是农村人企昐丰收的口粮,但秋后的盼头总是给父亲带来又一年的渴望,一家五口吃饭是首要问题。
八六年中学毕业的我参军去了太行山脉的邢台武警部队,“三角红”是那个时代六五式绿军装永不褪色的记忆.。
连队的伙食难忘的记忆~玉米面贴饼子、白面馒头、偶有改善伙食的白菜猪肉炖粉条的大锅菜。部队的伙食比农村人好的多得多了,每个星期六都有改善连队伙食的包子或饺子。
连队的炊事班很是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早床做饭,紧忙着揉面、擀面、㧅面成馒头、上蒸屉…。米、面倒腾着做,按部就班执行着每个星期的食谱。伙事班每天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从早忙到晚。那个年代没有现在部队的伙食要求正规~要粗食细做,细粮要精做。
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富起来,同批的战友练军事射击没有半年就上了越南老山前线了。部队的生活还很俭朴的,那时我们部队的伙食是有标准的,每个人一天的伙食费只有1.35元,四菜一汤是部队中午晚上的标准。每月发放战友们用于购买洗漱用品的津贴费是10元,副班多1元,我是班长比同批战友多2元。
吃饭站队前要唱军歌,然后值班班长请示连长是否就餐,当然值班连首长会强调注意文明用餐事项,例如:不要抢饭、不要占饭、吃菜只夹眼前的等。战友们吃饭都很快,那麻利劲儿约有五分钟就吃完了,唯恐最后一个吃完要洗涮七八个人狼吞虎咽剩下的“战场”。
伙食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战士们的战斗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伙食班的伙食是连队的核心。选好炊事员就要年年岁岁在点滴和朝夕相处的战友中培养产生了。
三十八年过去了,难忘军营里尝过的酸甜苦辣咸,难忘军营里的锅碗瓢瓢交响曲,更难忘连队里的战友情。
作者简介:蔡凤武,军休老兵,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诗文散见于中国乡村、消防界、人民公安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