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贵柔之益 天下希及
作者:憨子
提要:本章教人处世要“贵柔”,因为“至柔”可以操纵“至刚”,无形可以穿透有形。国家领导人更应“贵柔”,以无言之教,无为之治取得其他方法达不到的效果。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②。无有入无间③,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④及之。
[注释]
①、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这里作动词用,指驾驭,控制。②、坚:坚硬。这里做名词用,指坚硬的东西。③、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入,本意是进入,这里指穿透。无间,没有间隙的东西。④希:同稀,这里意为稀少。及,赶上,追上,达到。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没有形体的东西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少有什么能与它相比较了。
[耄耋白话]
本章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强调柔弱胜刚强,“无有入无间”。第二个层次是从第一个层次引出的结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按照辩证法,我们是将柔弱与刚强作为一对矛盾看待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双方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并通过斗争相互转化。这种制约斗争在古人那里就是相生相克,即柔弱可以胜刚强,刚强也可以胜柔弱。但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柔弱已经不是简单的刚强对立面,而是“无为”的基本表现,或者“道”作用的方式,因而在很多章节里都有所提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老子著《道德经》的目的在于阐述自己的治国思想,试图劝说人们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管理国家。所以,《道德经》尽管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而是讲哲学道理是为了劝说世人,尤其是统治者应该如何作为。于是,“柔弱”就成了《道德经》的重要概念。
在本章中,老子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之后,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实质上又回到他的“无为而治”政治理念上。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老子强调“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目的是让国家领导人坚持“柔弱”治国,行无言之教,无为之治。他明确指出,坚持“柔弱”获得的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都难以企及的。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我们会发现老子并非一味要人“守柔”,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即人们以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以无形穿透有形,从而使自己强大起来。这既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又是人实现理想的方法。就此而言,指明“柔弱”的意义是老子对社会的重大贡献。
说到“柔弱胜刚强”,我们不能不说的是西汉时期的老将赵充国。
西汉时期,尽管汉帝国一再对外用兵,但河湟一带的羌人依然不断地侵犯汉之边境,这让西汉很是头痛。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他看到羌人屡挫屡犯,战事绵延不绝,认为这样的以战治犯终究不是办法。所以回到长安后,三次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形势,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于是,他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到达湟水岸边,立稳阵脚。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设法解散羌人的部落联合,挫败了羌人的进犯。之后经过调查,他建议朝廷采取罢骑屯田,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开始他的建议没有得到宣帝和朝臣的认可,宣帝令他乘胜进军。赵充国在病中抗旨奏屯田利弊,指出从临羌(今青海省湟源县境)至浩门(今甘肃省永登河桥一带),羌人故田与公田未被开垦的有2000顷以上,罢骑屯田,益积蓄,省大费,如此羌人则不击自溃。其屯田主张遭朝臣责难后,赵充国再次上奏屯田策,提出屯田有十二便,出兵则失十二利。经他坚持,朝臣们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宣帝也下旨问屯田后如何对付羌人进攻,由是赵充国三上“屯田奏”,提出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宣帝最终批准了他的屯田计划。赵充国采取罢骑,留万名步兵屯田,不动干戈,对羌人实行招抚政策,得降羌5000余人,统统予以分田安家。其他羌人见降羌得到优抚,便不断前来投诚。赵充国又指挥汉军在湟水流域兴修水利,整修交通设施,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屯田,教羌人耕作,对发展当地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是年秋,负隅顽抗的羌人首领犹非、杨玉等人的头颅被归降羌人传送长安,剩下的四千多羌军,也全部投降。汉宣帝刘询闻信大喜,于是对归顺的羌人首领大加封赏,有的封王,有的封侯,有的封君,皆大欢喜,真正的皆大欢喜。
羌乱平息后,赵充国上《请罢屯兵奏》,于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振旅而还。临行时,当地羌人依依不舍,他们都把老将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赵充国抚须大笑:“诸君不必挂念老夫,老夫还朝后,必请天子遣一良吏为护羌校尉,但依前策,待诸君如故。吾年老矣,诸君当思后来者。”
77岁的老将赵充国回来之后立即建议宣帝在金城郡西南的汉军屯田区,即今青海湟源、乐都间的湟水流域新设金城属国,以接纳归附的羌人,使之与汉朝军民杂居,并再派护羌校尉,对归义羌人进行集中管控。宣帝当然同意,并随即下诏五府(中央机构)共推护羌校尉。结果有四府都推荐了一个叫辛汤的人。当时,赵充国正旧病复发,卧床不起,没有参加讨论。得知是任命辛汤为护羌校尉后,立即挣扎着从床上跳了下来,强撑病体,伏案疾书,上书坚决反对。他说,护羌校尉的首要职责是通过羁縻羌人,抚绥羌人,培养羌人的信赖和好感,以维持西北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可辛汤只知征剿不知招抚,又经常酗酒闹事,这种品性怎可让他来做封疆大吏安抚蛮夷?他提议选辛汤的哥哥辛临众。宣帝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谁知辛临众赴任后不久病死,宣帝又任辛汤为护羌校尉,结果果如赵充国所料,辛汤一味逞强镇压羌人,逼得羌人再次造反,宣帝这才明白赵充国意见的正确。另派人选按照赵充国的建议执行。于是羌乱再次平定。
之后,在赵充国的提议与策划下,朝廷在金城郡西南设置了金城属国。至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四年),西羌各部首领又自愿献上鲜水一带土地,汉朝将其设为西海郡纳入帝国版图,迁进汉民与羌人杂居。青海从此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赵充国以古稀高龄的孜孜努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战做法,王夫之《读通鉴论》给予了极高评价:“赵充国之策羌,制狡夷初起之定算也!功莫盛亦!非充国,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昊,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
2023-10-18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执行主编,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