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学之路
文/韦恩祥(广西大化)
前些日子,在一个老乡群里,看到朋友发来了一段视频,大致内容是讲述了关于国学的经典及其魅力,并阐明了如何继承和发扬国学的精神,我是受到深深的感染了,从而勾起我对往事的记忆。
一九六八年秋,我出生在时为都安瑶族自治县江南乡的大石山区尝梅村,这里群山环抱,怪石嶙峋,万木苍翠,四季常青。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芭幕山和凤凰山脚下,一所承载着两千多人口的希望学校尝梅小学,就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九七八年秋,我就在这里,悄悄打开了国学之门,那时的我,对国学的认识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生命的笔触。在尝梅小学,我遇到了人生的启蒙老师卢文南和蒙秀海,是他们把一个懵懂无知的小玩童,一步一步的引向未来之路。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完成了小学学业,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开始萌芽。
一九八一年秋,我和同窗好友蓝志祥,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未来的无限憧憬,以优异成绩考入都安瑶中就读。在这里,我迎来了初中语文老师韦树铭先生,当时他已经鹤颜童心,接近退休,是一位银发苍苍的儒者。他的声音深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要穿透历史的尘埃,将国学的种子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心田。韦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细节,对学生循循善诱,我们跟着他吟诵《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的诗词声中,慢慢领会到了这是一首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赞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史诗,也是旧时代的结束,新纪元开始的雄壮钟声,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韦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展现出极高的耐心和热情。他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上,更通过了个人风格和学术深度,激发学生们对国学的热爱和探索。
一九八四秋,我和蓝志祥又肩并肩走进都安瑶中高中部的教室。迎接找们的是蒙汉明老师,他是刚从广西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上毕业不久的年轻学者,在担任初中语文课一年后,由于教学成绩斐然,破格提升担任我们高四十八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蒙汉明老师以极其严谨和认真的教学方法著称,他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仅教我们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然后指导我们去认真阅读,更是帮助我们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他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鼓励我们多读一些经典作品,然后写心得体会,还要保持养成每天写一则日记的习惯,引导我们去思考和讨论,让我们从阅读中找到兴趣和激情。在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积极参与互动,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融会贯通,使我们获益匪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写作水平,让我们对语文这门枯燥乏味的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蒙老师的教学风格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师生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着默契的双向交流,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他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将知识变得更加鲜活有趣。蒙老师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灵魂的塑造,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他们就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他总是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想法,掌握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实践,在他的殷切教诲下,他所带的这个班在一九八八年的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更让他们在人生路上,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勇气。
蒙老师博学而独到的治学理念,让我们对国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九八六年春,他还与罗玉恩老师共同倡导创办了“小小文学社”,我有幸被选为这个团队的主编。在这个文学的摇篮里,我认识到许多兴趣相投的笔友,特别是一位刚从新疆阿勒泰地区转学来的女孩,她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身材高挑,青春飞扬,处处透露出现代的气质。她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滋润了我干枯已久的心田。在蒙老师传帮带的作用下,在这位同学的感召下,我的写作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同年五月,在全校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演讲比赛中,我们共同站在了领奖台上,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纷纷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广阔的原野上默默地耕耘,而我手中的那支笔渐渐搁置了。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同春风吹拂般,给国学经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我创作的热情又重新被点燃,拾起那支丢弃了三十多年的笔,记录一下人生的点点滴滴,抒发对世界的感悟。在这过程中,我又有幸结识了山西诗人捣衣月色君,吉林女诗人姜永亮,湖北作家、诗人、国学超话节目主持人、工学博士刘良琳女士等文学同仁,在这个弥漫着墨香的殿堂里,我们共同探讨,分享乐趣,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二O二二年至今,在短短的两年里,我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近三千首诗词,二十多篇散文和杂记,散见在微信诗词大会和县级以上媒体平台上,虽然这些作品有的未必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是我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是我与国学、文学相交融的见证,从中能享受到极大的快乐。我的国学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发现的旅程,他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我与国学、文学融合在一起的过程,这条路,我将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