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门廊轻轻诉说
作者:清泉
一条胡同
半个中国
元代
这里是北京的城市骨架之一
明代
这里曾是忠臣史可法的家宅
清代
这里不仅有左翼宗学
也有名臣府邸
民国
这里住过名将名媛名医 名士
也是“庚子赔款”留学生们
梦开始的地方
这里就是史家胡同
你可以找一天来这里转转
看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拍胡同里的青砖红门
逛北京第一个胡同博物馆
盖百枚各式各样的精美印章
听孩童们的朗朗书声
也感受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
在繁华喧嚣的北京城
它宛如一位宁静的老者
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而史家胡同博物馆
便是这故事的珍藏者
踏入史家胡同博物馆
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
这座四合院式的建筑
青瓦灰墙古朴典雅
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博物馆内的老物件展区
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那些陈旧的家具
泛黄的书籍
精美的瓷器
无不诉说着
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
史家胡同博物馆
不仅是一座建筑
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
它让我对北京的历史文化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灿若星河的人类城市文明史中,北京的胡同闻名遐迩,魅力独具。它包含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基因,以特有的空间形态贯通古今,成为中华文化的厚重载体;它是仍在生长的居住环境,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魂牵梦绕的家园。
包括史家胡同在内的北京明清内城的胡同,大多形成于十三世纪元大都营造时期。彼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美这座东方之都:“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历经数百年风云变幻,胡同,和它串起的四合院,仍顽强地存活于这个城市之中,成为这个国家不间断的文明史最可宝贵的见证,并经光阴检验,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生命力的居住形态。
有太多的史学家、文学家、建筑学家、规划学家写下太多的文字来赞美北京的胡同。我们实难在这里将它们—一列举。我们希望您能够走进胡同,相信在那一刻,展现在您眼前的活态历史,充盈在您耳际的醇厚京腔,东邻西舍扑面而来的酽酬亲情,就会编织您心中的诗行。胡同在告诉我们与文明、城市、生活有关的真谛,很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来呈现这些美丽。出于对古老文化的热爱,基于代代传承的责任,我们创办了史家胡同博物馆——一座包含整条胡同的活的博物馆。感谢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及各界热心人士协力同心的助益,所有的努力,惟望焕发胡同应有之美,引起大众应有之关注,涵养居于古老街巷者应有之光彩。同时,也为居民文化活动、交往沟通提供场所,希冀深厚文化能够有机生发、延续,并发扬光大。
在北京有这样一条胡同,700米的长度,700年的光阴,这两个数字代表了无数名人汇聚起的风华绝代。它自明朝以来从未换过名字,甚至在1500年前就已诞生。那时,这里是阿史那氏族的聚居地“阿史那”是突厥可汗的姓氏,也是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的祖先。时光荏苒,铁木真一统中原后,在这里建都“汗八里”即元大都,而这里便有了名字——史家胡同。
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来向北,路的西面是菊隐剧场斜对面就是史家胡同。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云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华国锋、 徐向前、 傅作义 、荣毅仁、乔冠华夫妇,民国才女凌叔华等都曾住在这里居住。
史家胡同之高贵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许多高官名人都曾住这里。这里还是大清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英国威廉王子曾专程前来拜访。沿着幽静的胡同漫步而行,每一个门牌号的后面都是一段历史。
史家胡同59号院原是史可法祠堂旧址,清代教育八旗子弟“左翼宗学”现在北京最难进的小学之一。这里也是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桢 胡适 赵元任等都是从这儿中榜才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们归国后,大多成了新文化运动先驱。某种意义上史家胡同是这场教育革命与文化革新的起点。
史家胡同53号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这里还是清末状元洪钧宅子。洪钧有个小妾是中国十大名妓之一历史上“妓女救驾”女主角赛金花。洪钧带着赛金花出使欧洲,洪钧死后其家人返回江南吴县老家前把赛金花赶出家门,她被迫到八大胡同重操旧业。
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张治中私邸。民国末年又成为范汉杰官邸。解放后,全国妇联驻扎在这里。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实际上今天的53号院只有原先一半它与北面的内务部街甲44号院本为一体。1974年奉命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就住在53号后院。而出入则在内务部街甲44号华国锋也在这里策划粉碎“四人帮”计划。如今这里是涉外好园宾馆大门牌匾还是邓颖超题写“好园”即“女子园”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史家胡同51号这座院落在解放前原为香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私邸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后来成为章士钊先生住宅。他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为陈独秀出庭辩护也与鲁迅有过著名新旧文化之争,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还做过杜月笙的高级顾问。建国后,他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有段时间他借住东四八条朱启铃家。两家人一座宅生活很不方便,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将51号院赠予章士钊。其实如今的51号院也只有原先一半另一半就是如今的内务部街甲36号。前为章士钊后中为章含之住进51号院。那一年,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并留校任教。当时章含之与丈夫洪君彦住在斜对面的报房胡同外交部宿舍后来搬到51号院与章士钊先生同居。1961年章含之与洪君彦的女儿妞妞出生,妞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洪晃宅院里三代同堂温馨无限。后来章含之离婚,1973年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章含之对院子有很深的感情,那些年章含之常坐在院子里,听养父谈古论今。亲手种下的绿植郁郁葱葱,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都在她写的那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中,而妞妞也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青春时代。后来那个《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里天真可爱的妞妞成了洪晃,2011年中国名门才女洪晃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了外交部。如今这里已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深藏着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也保存着50多年风雨挚爱。
史家胡同32号院没有51号院那么出名,但它的历史地位却更加显赫。它见证了教育的变革,还见证了关乎北京城命运的关键时刻。这里住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北平城的城主傅作义,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绥远抗战等战役,是上世纪声名赫赫百战将军。他曾创下五原大捷,差点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位国民政府颁发“国光勋章”获得者。傅作义曾主政绥远大兴水利,提出治军治水并重的口号,让偏僻绥远成为塞上江南。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是他“献出”了北平城。毛主席说他的功劳配得上一枚天坛一样大奖章。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任水利部部长,这座院子成为他的居所,据说院子卫兵密布防卫严密,为的就是提防国民党暗杀。遥想当年,他或许就在这里思考中国的未来虽说今天相关文献很少,我们应该对他报以衷心敬意。
史家胡同24号院现为史家胡同博物馆。而在遥远的民国时,这里是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主人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文坛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凌叔华。她出身书香世家擅画善文,父亲凌福彭为光绪末年进士,曾拜缪素筠为师受过辜鸿铭教育。幼时拜王竹林为师又师从女画家郝漱玉。她听过周作人课,朱光潜评过她的画。它的“小姐书房”云集了众多才子佳人,比林徽因“太太客厅”成名更早。
24号院本为她与陈西滢结婚时的嫁妆,而胡适则是她们的证婚人。许多文人墨客常在这里聚会。那时画会交流十分活跃,画会高潮许多大师即兴泼墨。陈衡恪 齐白石在这里组织过画会,就连搞文字的泰戈尔都应凌叔华之邀,在檀香木片上画莲叶和佛像。当时徐志摩丁西林胡适林徽因都在座,也就是那次,她结识了丈夫陈西滢。1947年凌淑华到欧洲与丈夫团聚,从此一家在欧洲定居一住就是一生。然而,落叶终究要归根,她在89岁的时候终于回到祖国,一解思乡之情。此时,她家已成为史家胡同幼儿园孩子们捧着鲜花列队欢迎。
上世纪末,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与东城区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将这里建成了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当然这不只是凌叔华和陈西滢的纪念馆,也是一条胡同的前世今生这座精致的院子里,有参天的老柿子树有历经时光的老砖,老屋檐老瓦当老镇兽,老物件老竹帘共同撑起了京城最古典的四合院风情。
史家胡同20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草创时就选在这里。西邻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馆,它的规模与博物馆一样大南面干面胡同跨到史家胡同20号院成名于解放后,据说旧门牌号是56号。当年新中国成立,当时的华北文工团进城后把这里作为驻地。前院大楼苏联专家设计,在当时很是高大上。1950年文工团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首都剧场建成之前,很多剧目在这里酝酿排练。焦菊隐、 夏淳、 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在这里生活工作大半辈子。《龙须沟》剧组体验生活,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当年周总理喜欢看人艺话剧,每每散场后就步行去史家胡同人艺宿舍,看望演员还与他们合影。
史家胡同11号整条胡同,只有这里不是四合院格局这是一栋西洋式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日本人盖咖啡屋,现在是大杂院,从画面看很破败。
史家胡同8号这里曾是黄敬(俞启威)的故居,其妻子范瑾曾北京市副市长。史家胡同47号院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故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荣毅仁搬进此院并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史家胡同55号院则是中共元老李维汉的故居。这里先后住过国民党起义将领刘文辉,原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
在史家胡同的沧桑岁月中有无数青史留名人在此居住史可法、曹锟、赛金花、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李天佑、于光远、章士钊、臧克家、袁也烈、刘文辉、乔冠华、史树清、华国锋还有黄宗江、黄宗洛、于是之、焦菊隐、英若诚、金雅琴、濮存昕。史家胡同数百年沧桑岁月中,曾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正是这些人,让这条胡同成为北京胡同中最有名望的一条。

作者简介:
宗克穷,笔名,清泉,1967年生,中共党员,现已退休。第六师五家渠市文明办主任,五家渠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兼职第三、四届提案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职行政管理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诗词、歌词、摄影创作方面。目前由他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词已有30余首,代表作有《啊延安》,古体和近现代诗300余首,代表作有组诗《昆仑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