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从容 流畅大气
——首访中国毛体协会原副会长著名书法家刘三民先生
与著名书法家、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原副会长刘三民先生合影
许多年前就对著名书法家、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原副会长刘三民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又通过数次电话交流,感到彼此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但直到3年前的一天,我才与刘先生首次见面,并与其面对面的交流。此后便开始常来常往,偶尔还一起吃个午饭、品品茶等等。
坐在我面前的刘三民,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先生,但谈到他对毛体书法的执著与追求,特别是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孜孜以求,他精神饱满、激情澎湃、滔滔不绝。
刘三民先生,河南省人,中国毛体书法协会原副主席、现河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会长(官方)、中国当代著名毛体书法家。刘先生潜心研究毛体书法68年,2008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毛体书法家排行榜大赛中名列前二名;2010年创作毛泽东《沁园春雪》等3幅毛体书法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并获大奖,作品被毛泽东之孙毛新宇、侄女毛小青、侄孙毛宁科及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西柏坡纪念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湖南齐白石艺术馆、上海红十字会、上海世博会、焦裕禄纪念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并受到广泛好评。刘三民先生书法活动及作品屡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和海内外著名网站等推荐播发,并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引起广泛关注。
刘三民先生感慨万端地说,他自幼喜爱书法,从楷书苦学颜柳,后兼学王右军、岳飞等行书,更多地是潜心研究毛体书法50多年。
刘三民说: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然而毛泽东还是杰出的一代诗人和书法家。在毛泽东众多墨迹中,传世佳作主要为行书、行草和草书,这些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则是毛主席记录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最好的特殊见证。毛泽东用他的笔见证了一个新中国的艰难崛起。刘三民自信地表示,如果不理解毛泽东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果不好好领悟毛泽东的诗人胸怀,那是很难练好毛体书法的。
谈到如何走上毛体书法之路和多年来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潜心研究,刘三民先生动情地说:那是1963年春天,当自己偶然翻阅报纸时,不经意间翻到有毛主席题词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当时不懂什么是书法的他,只是觉得这字漂亮,拿在手里长时间不舍得丢去,心想要是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写这么好那该有多好啊。无限的眷恋之情,令其不自觉的投入进去,这一写就再也放不下。一坚持就是60多个春秋,而在此过程中,无论严寒酷暑,他从未间断。
刘先生先生接着讲道:为了写好这些字,他把办公室落满灰尘的8张桌子当成练习场,用手指头当毛笔,厚厚的粉尘代替了纸张。刚擦完的桌子,在他工作回来之后又落下了厚厚的一层灰尘,没来得及收拾的他又练了起来。就这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练习、临习之余他也总结出自己对毛体书法练习的一些诀窍。首先作者要热爱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其二,对毛主席的诗词要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其三,对毛主席独特的人格魅力要有自己的领会;其四,要写好毛体书法必须要有楷书和行书的功底,为了写好毛体,他先开始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临柳公权楷书20多年,对颜、柳、欧、赵、魏等各体遍临,最终形成个人书法风格;其五,必须有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说起他的书法历程,作品中最为得意的便是“向雷锋同志学习”。而“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刘三民用心在读、在写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他,对帮助那些需要帮助,向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伸出援手,更是他时刻恪守的原则。他曾说:“作为一个书画艺人,在有人需要帮助时,别说是捐出一两幅作品,就是捐款也是应该的。做人缺啥都不能缺德,做人要仁义、善良,从艺要讲德艺双馨。作品是心血的凝聚,有很多人说书画家作品珍贵,可也要分场合,有时该奉献的时候必须无条件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