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八里原长安部分仍属万年县龙首乡,蓝田部分属白鹿乡。石门镇出现民间村市。库峪河东今桥头村架石桥于河上,将八里原及其以西的龙首原沟通起来。
金亡北宋,关中归金。金时在鸣犊镇设过猛安寨,按其传统,每寨立真武庙天王殿,故立北极宫神庙在八里原上。又因库峪河对操练兵马多有不便,遂将库峪河由马嘶坡崖下改道,流向对岸的段村、塔山村。故八里原西库峪川道远远窄于八里原东。
宋、金、元时期八里原下村庄又有所增加。
元代中期,辛姓人家在奉元府(今西安市)任要职者甚多,后随迁于此地,建村落于峙峪河西岸坡上,是为魏寨辛尚坡之由来。
今渠庆村金家庄所在半塬坡,曾有座“四郎庙”,《西安通览》载20世纪60年代中期此处曾出土元世祖至元年间的陶棺,民间流传那是“四郎庙”和尚死后装入的陶棺。按此情况判断,唐代以来,元代以前,这里就有人烟了。
明时八里原长安部分分属咸宁县鸣犊里(鸣犊周围)、彭村里(彭村周围)、景贤里(魏寨周围)。蓝田部分分属翟马里(汤峪川)和黄甫里(皇甫川)。
明代时山西大槐树庄移民,陆续迁入八里原下。现八里原下的大部分村庄已出现。我的外家马姓,于明初迁入陡沟对面的龙背塬,后来称为马塬村。
清时八里原长安部分归属咸宁县鸣犊仓。蓝田部分仍分属翟马里(汤峪川)和黄甫里(皇甫川)。
明清时彭村河上有桥,将汤峪川和对面白鹿原联结起来。
清时人口继续迁移,今八里原下各姓,基本都是清代以前迁入各村的。
明清时的移民顺序,大体上是从北至南,由川向岭。由浐河川、龙首原、白鹿原向汤峪川、焦岱川和皇甫川迁移。我兰姓应该是从鸣犊的兰家沟于清代嘉道年间迁移而来。今兰家沟地名已失,惟留于清代《咸宁县志》上。
但也有从南到北迁移者。孙家坡的陈姓,从岭上陈山迁至孙家坡,敬家村孙姓由孙家坡迁移而来。嘴头的肖姓,是由肖家坡迁居的。
亦有外迁出八里原者。例如史家寨的施姓,即有部分迁至西安北张家堡施家庄。
今八里原下诸村有姓而无其人者,基本为迁出者。清道光年间,辛姓曾任四川夔州知府(今重庆市奉节县),随后举家南迁,故辛尚坡今无辛姓。段村无段姓。翟马里的翟姓,黄甫里的黄姓,不知迁往何处。
明清之际移民渐盛的表征之一,即庙宇大兴,除了各村的庙宇之外,八里原上的三座庙宇一一嘴头的东岳庙、柿园子村原上的真武庙、骆驼岭的太白庙,都是在明清兴起的。
嘴头东岳庙于清代《咸宁县志》无载,录于民国《咸宁长安民国续志》,载有明代弘治年间造钟,正德十五年重修碑记。此外残碑甚多,字迹剥落不可考等语。今东岳庙尚存有正德年间石柱“聳峙巖巖亘古不磨於东鲁”。
人们对嘴头东岳庙说法甚乱。清代《陕西通志》记载西安城东南四十里有东岳庙,始建于汉,元至正年间道士刘道庆,明成化年间道士杨成彬相继重修。有唐褚遂良书刻于壁间,毁于火,仅存其名,其余字籍不可辨。《咸宁长安民国续志》明确将此庙,同城内宋代东岳庙和嘴头庙并列。故此庙非嘴头庙无疑。
皇甫川本地的真武信仰,于明时最盛。真武庙大致形成于明嘉靖年间,最初即为真武庙,最终成形于万历十三年,与史家寨的宝峰上寺、小寺村的宝峰中寺,形成了完整的寺庙体系,其形成应与明代秦藩有关。同时太兴山岱顶的真武铁瓦殿,也同秦藩有关。
真武庙最先供奉真武大帝,于万历年间增供关帝,后又增加取水功能,供奉三太白神。
骆驼岭村的三太白庙,应形成于真武庙之后,乃是明清太白山取水信仰的产物。
生倚八里原,死归八里原。原下乡民祖坟皆在八里原上。
明清以来,八里原下武职最高者为聚庆村王真、王通父子,文职最高者为岳云衢,死后皆归于八里原上。
王氏父子为明代人。王真官至都指挥史,勋为金乡侯。王通初官袭其父之职,积功至官都督佥事,守御京城。又以父死,封武义伯。王通死即归葬今聚庆金家庄北半崖之上。
岳云衢为清道光年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死后归葬于史家寨村中坡以上,苟家崖盖以东的台地上。
我的祖先墓地,即位于今北坡向南分道过原汤原渠以北田里。因少时随长兄清明祭祖,是以得知于此。
八里原,是我祖宗身后灵魂的归宿之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