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这个名字,在20世纪初,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后来的文学道路。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为后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正如他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呐喊》,作为鲁迅的首部小说集,该书如同一声文学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心灵。收录的14篇佳作,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不仅揭示了社会阴暗面,更成为时代病态的缩影。这些作品以锐利的笔触,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令人无法忘怀。
《彷徨》,继《呐喊》之后,鲁迅的这部小说集继续拓展了文学的边界。书中的11篇小说,如《祝福》、《在酒楼上》等,映射了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考和挣扎,展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深邃洞察。
《故事新编》,这部短篇小说集,以神话为载体,如《补天》、《奔月》等,通过重新解读古代故事,鲁迅巧妙地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融入其中,使得古典与现代交融,意蕴深长。

《朝花夕拾》,散文集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篇,是鲁迅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这些温馨而感人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鲁迅性格和志趣的形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野草》,这部散文诗集,以23篇诗意的文字,记录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现状。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呼唤着革命的力量,更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华盖集》及其续编:鲁迅的杂文集,犹如社会的放大镜,尖锐地揭示了种种社会现象。这些作品展现了鲁迅的斗争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对旧时代最有力的挑战。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一部学术论文集,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小说的历史脉络,体现了鲁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也审视着当下的世界。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思想研究,更是独树一帜,他巧妙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鲁迅的翻译和美术理论,同样令人瞩目。他翻译了大量外国科学著作,并引进了西方的木刻和版画作品,推动了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为中文世界带来了新的艺术气息。
鲁迅的影响力,从文艺到学术,从精神到政治,无所不包。他的文学作品开创了许多文学题材和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创作者。他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中国文学史研究树立了新的典范。他的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影响了无数读者和作家,尤其是在民族精神和革命认识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在文学作品和文学运动中,对抗封建文化,提高民众的思想和精神,追求民主的道路。正如他所说:“人生的路上,真正的幸福是追求真理,真正的英雄是追求真理的人。”大家最熟悉的,鲁迅《自潮》七律诗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面对敌人的指责和谩骂时,他横眉冷对,无所畏惧;而面对群众时,他甘愿像头老牛一样任人牵着跑,心甘情愿。
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文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努力和贡献,无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他的一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活历史,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生活收人轨迹,同样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他在1919年的一次房产交易,更是令人瞩目。那时,他仅用3500块大洋——不到他10个月的工资,便在北京八道湾胡同购置了一套占地900平米的四合院。这样的举措,在今天看来,无疑是难以想象的奢侈。
当时,鲁迅在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每月的工资是360块大洋。这个数字,在当时已经足以让他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京大学陈独秀与胡适当时月薪也仅为400大洋,鲁迅的收入与之相差无几。
然而,如果我们将鲁迅的工资水平与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相比,差距则更为悬殊。据《银圆时代生活史》记载,当时上海洋行的经理月薪不过25元,普通医生仅40元,小学老师每月10元,北洋面粉厂的工人每月7元,上海大户人家的女佣每月薪水仅2元左右,即便是巡警,每月的收入也不超过7块大洋。
有学者经过考证,如果将一块大洋等同于110元人民币,那么鲁迅每月的360块大洋,就相当于现在的3.96万元人民币。以此计算,他在教育部的职位一年就能带来近47万元的收入。但这只是他在体制内的收入,如果算上他作为职业作家的稿费和兼课收入,那么1933年他的写作收入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300大洋。这样的收入水平,不仅让他成为了当时的高收入群体,甚至可以说是富豪级别。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仅能看到鲁迅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更能感受到他在物质生活上的相对富足。鲁迅的这段历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生活状态的窗口,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阶层。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