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南滨路,细雨纷飞雾濛濛,接连几天绵绵冬雨隆起的乌云,覆盖了东水门长江大桥的上空。
骤降的冷空气,裹着十二三度的低温,在南滨路坎脚那片殷红的三角梅点缀下,把藏在三角梅身后那顷浩瀚无垠的江水,乌云缭绕的天空,妆点得美丽妖娆。
按照约定时间,午后两点半,跟随南岸作家,来到过江索道坎下,龙门浩身旁的“重庆开埠遗址公园”,一起探秘穿越了漫长岁月的重庆“洋行洋货”之迷。
参加“探访”行动的有:南岸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家协会主席杨金帮,区作协常务副主席陈猷华,区作协副主席曾绍仑,区作协秘书长周永素,区作协副秘书长李猜,区作协常务理事、黄桷文学社社长潘云国,区作协理事、黄桷文学社副社长、《黄桷小屋》文学公众平台主编邹世平,区作协会员、黄桷文学社副社长贺华琴,区作协理事王明学、王学友、白桦,区作协会员李毓瑜、李远建、刘学锦、宽慧、刘祥琪、董燕萍、李程若兮、吴红果、李荣庆、何一寿、吴洛加、戴宇威、熊家林、蒲实、张纯模、郭爱华、李韵竹等25人。
作家们带着“破解”从满清到民国,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穿越134年的重庆“洋行洋货”之迷的激动心情,跟随美女解说员缓缓移动的脚步,详细观看了储藏在“重庆开埠历史陈列馆”里的历史图文资料,实景实物,聆听了美女解说员精彩的侃侃解说,解开了“重庆开埠”的由来,和那些神秘般穿越而来的“洋行洋货”之迷。

重庆开埠的由来,还得从满清说起:腐杇堕落的清朝政府,遭遇八国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像一把把套在清政府脖上的枷锁,187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烟台条约》,允许英国“派员驻寓”重庆;1890年,英国再次强迫晚清政府续签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让英国取得了重庆开埠的条约权利,使重庆成为英国强迫中国开放的第20个口岸。同时,英国立德乐洋行在此设立,经过134年风吹雨打,几经维护,那幢矗立在“重庆开埠历史陈列馆”旁,一楼一底的红砖房,至今仍历历在目。


英国立德乐洋行在南岸龙门浩的设立,刺激了晚清票号、银票、银行业的兴起,从早期的票号,中期的银票,晚期的银行,遍布全国。当时,清朝早期的票号,全国共有51家,其中45家系山西人所开,多数在山西的祁县、太谷、平遥等地,其中平遥就有22家,分号达400多家。据1891年在渝山西票号统计:日升昌、新泰厚、宝丰隆等16家票号,在渝储蓄的元宝、银锭总量达197.1万两。1905年10月,重庆最早设立的官办地方银行浚川源银行诞生。随着重庆经济地位的提升,四川经济中心的东移,国家银行和外省银行纷至入渝开办分行,进一步巩固了重庆金融中心的地位。从1906年的上海中国通商银行首家入渝开办分行;1909年清朝大清银行重庆分行正式开业,1913年,铁道银行重庆分行、晋丰银行重庆分行开业,1915年,中国银行重庆分行、殖边银行重庆分行、交通银行重庆分行相继开业。至此,从开埠到民国初,重庆传统票号、钱庄业向近代银行业转变,发展到今天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商业银行等诸多国家银行重庆分行及地方银行。

再说重庆洋货的由来,伴随重庆开埠,西方舰船进入重庆,洋货随之拥入重庆。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使日本轮船可以“从湖北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重庆府”。这就实现了英国、日本和其他西方列强航行川江,攫取中国内河航运的夙愿。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军舰、商轮纷纷航行川江,一方面炫耀武力,一方面运输货物,将洋碱、洋刀、洋火、洋布、洋烟、洋酒、洋马儿、洋桶、洋油等大批洋货运来重庆,为其商业利益提供保障,疯狂掠夺重庆财富。
大批洋货进入,刺激了重庆近代工业和运输业的兴起。重庆近代工业首先发生在火柴业,随后扩及到丝织、棉织、采矿、航运等行业。1925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卢作孚在重庆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领导民生公司及其船队,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生精神,在与西方列强航运公司的激烈竞争中,收复了长江上中游内河航行权。到1949年,公司已拥有员工9000余人,江海船舶148艘,在长江沿线和沿海各港口、香港、日本、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而今,已发展为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集团,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国家5A级综合物流企业, 重庆市100强企业。
1891年,川商邓命辰、李南臣、卢干臣集股创立了重庆第一家近代手工工场性质的企业——森昌洋火公司,先后开设王家沱“森昌泰”、大溪沟“森昌正”两个分厂,资本8万两白银,工人1200名,年产硫磷火柴12.6万箱。到1911年,3家重庆本土火柴厂与2家日商火柴厂、1家德商火柴厂,联合成立了火柴公司。建国后,重庆人民发挥聪明才智,生产了重庆地方品牌的合川火柴,綦江火柴,綦江铁锅,涪陵榨菜,涪陵卷烟,黔江卷烟,重庆卷烟,永川皮蛋,永川豆豉,合川桃片,綦江牛肉干,江津米花糖,江津老白干,诗仙太白酒,红岩缝纫机厂,红岩电视机厂,红岩绵线厂,红岩电影机厂,重庆钟表厂,重庆纺织厂,重庆锅炉厂,重庆起重机厂,重庆钢铁厂等轻重工业,祖祖辈辈叫惯的洋货,终于被重庆人民自己生产惯以“重庆品牌”的商品取代。


揭开“洋行洋货”迷底,杨金帮主席召集25名新老作家,相聚重庆开埠历史陈列馆旁的“成渝双城文创会客厅”,主持召开了作家会员座谈会。大家自报家门,介绍加入南岸区作协的成长感受,畅谈“重庆开埠遗址”参观感言,相互认识,增进友谊。
区作协常务理事、黄桷文学社社长、著名乡土作家潘云国介绍说:我是2019年加入南岸区作协的,自从加入南岸区作协,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通过参加作协经常开展的文创活动,既增进了文友之间的友谊,又提升了文创水平,6年间创作许多反映南山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的文学作品在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区作协常务副主席、《南山风》杂志主编陈猷华说:区作协青年作家增多,为作协注入了新生力量,南岸区作协大有作为,希望作家们多为《南山风》杂志投稿。
区作协理事、长篇小说创作家王明学说:我21岁就开始酷爱文学,今年76岁了,与文学创作打了50多年交道,创作发表了多部长、中篇小说,加入南岸区作协20多年,作协成立了纪实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创委会,一生中小说写得多一点,岁数大了,转向写点杂文、散文、小小说。
饮食文化作家吴乐加说:我参加区作协的时间不长,也不短,我虽然家住渝中,但初中高中在南山就读,爱好文学40多年,参加区作协以来,在作协帮助下得到成长,围绕饮食文化创作发表了一些作品,也看到了区作协近几年来,创作发表了不少在市里、全国叫得响的长篇小说、诗歌、散文获奖作品。今下午参观重庆开埠历史陈列馆,看到的那只小小的火柴盒,折射出重庆轻重工业的发展,高新产业的腾飞。

“探访”结束,步出开埠遗址公园,初冬的濛濛细雨依旧下着,雨雾中的饮食街亮起灯火,跨过雨雾中的南滨路,曾经停靠洋轮洋舰的龙门浩江岸,早已被建国75年,改革开放46年,重庆直辖26年,“两江四岸”提档升级打造,变成了“春风吹又生,四季万花开”的美丽南滨,曾经被祖辈们叫惯的“洋行洋货”,早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销声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