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江存先生的《七律•古稀抒怀》
作者:史高座
2024.10.18
【原创诗词欣赏】
七律•古稀抒怀
作者:李江存
年届七十缘未消,填词制曲欲求高。
居家甘受案牍苦,赴外唯期吟诵飘。
岁月但经诗打磨,人生自会乐逍遥。
小溪何惧流程远,汇入江河作碧涛。
【史高座解读点评】这首诗的题目是《古稀抒怀》,就是在古稀之年抒发情怀。通读全诗,这种情怀就是一个诗情,归结为一个“缘”字。正因为有“缘”,所以求“高”,所以不怕“苦”,所以“飘”,就是让这种情怀进一步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感受人生的乐趣,展示出小溪汇入江河的信心和勇气。
首联“年届七十缘未消,填词制曲欲求高。”点题。一个“缘未消”说明这种情怀由来已久,也反映了一种执着的精神。正因为执着,所以“欲求高”,即由平原达到高峰,这种“更上一层楼”的执着,展示了一个“填词制曲”在路上的形象。眼前蕴含着过去,静态蕴含着动态。
怎么求“高”呢?颔联写道:“居家甘受案牍苦,赴外唯期吟诵飘。”从“居家”和“赴外”两个方面做了说明。“案牍”就是公事文书,告诉读者这种缘分不仅仅是自己写诗填词,还包括诗词方面的社会活动。这个颔联作者第一稿是这样写的:“邀朋赏月谋一醉,聚友登山啸九霄。”显然,改动后的颈联立意更高,心胸更阔,是求“高”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作者还做了一些难能可贵的实际工作。据了解,在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商洛市政协通过了“创建诗词之市”的提案,商洛供电局开展了创建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的活动,洛南县开展了创建全国“散曲之乡”的活动,商南县开展了创建“陕西省诗词之县”的活动,并且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飘”就是传播,就是通过“吟诵”这种形式,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这使我想到了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反其道而用之,在“乱耳”和“劳形”中奔波,说明缘分之深,感情之纯,措施之实,行动之真。这正如李白在《游泰山六首》中所写的“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这样的奔波,作者的感受到了什么呢?这就是颈联所说的那样:“岁月但经诗打磨,人生自会乐逍遥。”“打磨”照应前面的“苦”,环环相扣。作者认为,诗性的人生,才是逍遥的人生。这种打磨之苦,便会带来身心之乐。西晋文学家潘岳在《秋兴赋》的结尾写道:“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潘岳“逍遥乎山川”,李江存先生逍遥于诗词,同样“放旷乎人间之世”。不同的追求,同样的悠哉。
作者虽然感受到了诗意的人生,但更展示了放旷的胸怀,这就是尾联所写的:“小溪何惧流程远,汇入江河作碧涛。” 一个“何惧”,写出了“不到长征非好汉”的气概,一个“江河”展现了胸怀,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照应了“高”,正是黄檗 禅师和唐宣帝李忱的《瀑布联句》所描述的情景:“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禅师)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唐宣帝李忱)”自然收官,卒章显志,暗含着“建安七子”王粲在《杂诗》结尾中的话:“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正是:“不问春秋不论功,只知道向前冲,管它坎坷和山洞。笑看百花丛,笑看老还童,乐滋滋与海融《【双调·河西六娘子】小溪》。”
总之,这首七律,除层次清晰,起承转合得体之外,更值得学习的是:立意高,化典巧。作者围绕一个“缘”字展开,归结为一个“碧涛”,使人看到了一种胸怀,感受到了一种气概,不由让人发出一声赞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