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湾印记
文/赵明霞
10月下旬,清晨六点半,我踏上了去庙湾村的公交车。由于天气断崖式降温,沿途雾锁青山,汽车蜗牛般爬行,我透过车窗,乘着晨风,曾经所见所言所触所闻似薄雾,轻盈而来,我拨开重重雾气,让遥远的记忆浸过我的心扉,将庙湾村种种过往过滤了一遍。
在八十年代末,我被分配到庙湾乡政府工作。三年间,我一直包抓庙湾村。刚参加工作,对啥事情都比较好奇,初次印象里,庙湾村茅草房多,说各地方言的人多,人均耕种面积多,手扶拖拉机多,种高粱的人多,这些都有不同于其他村的特点。据当时的村干部讲:村子因当地寺庙多及地形而著称于世。更有趣的是,村子虽小但有九省十八县的人来这里生活。大约四五十年代,由于河南、山东等地发大水,甘肃、四川一带闹饥荒,人们纷纷逃荒至此。由于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少地多,逃荒者便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下乡一段时间后,得知村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分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的人,他们几个竟然还居住在低矮、黝黑、狭窄、拥挤的茅草房里,人走进去感觉压抑,居住环境未免有点太落伍,根据他们的经济状况,我就斗胆问他们为什么不掀掉茅草房?在和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都想再种上几年高粱、麦子,准备返回老家营生,毕竟庙湾村和老家比起来发展落后。
那时候,群众吃水是各队用柴油机抽水,定点定时放水,村民用扁担担水;路都是土路,每逢下雨泞泥裹脚,车辆碾压沟渠阡陌纵横。记得有一次,我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由于去庙湾村的路坡陡弯急,没有判断清前方的路况渠坎,栽进一个深坎碰撞反弹,将我弹回几米远,人仰车翻,摔得我几天青伤红伤不退。
由于山南海北的苦难人遇到一起,这个村里,人待人普遍比较和善热情。不管走到谁家,只要碰上吃饭的时间,不放红辣椒的大肉(河南、山东人的做法)就端上来了,二两白酒就拿出,比较好客,从此,这个村的人在我的心中留下好的印象,此后工作生涯中,我都会想起这个村子的人。
真是有缘,二十三年后,在2014年至2016年3月,我所在单位按照组织安排,包扶庙湾村。当我又一次来到庙湾村时,群众大多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房子,茅草房已全部看不到踪影,只有部分人是土坯房子,吃水在村部中心处统一供水,只不过这时用三轮车或者拖拉机拉水,通往庙湾村的路已是3米宽的水泥路,家家户户盖起了双漏斗式沼气厕所,群众居住生活条件大大改观。
今年10月份,第三次有缘我来到庙湾村,看到庙湾街道至村部中心3.5米宽的水泥路如今拓宽为4.5米,两车会道完全不用停下来,各走各的道畅通无阻;群众都居住在统一规划的搬迁点,三室一厅一厨的房子,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明亮宽敞,有的还盖起一层半的砖混楼板房,自来水进户,太阳能洗澡设施一应俱全,水冲式厕所,网络、有线电视覆盖每家每户。即使家里人外出打工,看家的柿树上也挂满了“吊红”的柿子,分外抢眼,像是一盏盏小巧玲珑的红灯笼,随风摇曳,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甜甜的气息,让村子的风景更加灵动!各个搬迁点,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周边亮眼的绿化美化景致,绘就了一幅和美乡村新画面。
一到晚上光芒四射的太阳能路灯,将耸立在村部中心高高飘扬的党旗照耀得无比鲜艳,新修的道路如丝带般蜿蜒在村庄之间,平坦而宽阔。车辆来来往往,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带走了农村的特产与希望。16户集中搬迁到全县大型南方社区居住的群众,在农忙季节时候,家家户户的农田里荡漾着一片笑声和机器声。
过去夏收是几辈子人既高兴而又发怵的季节,几亩地的麦子,一家人起五更睡半夜要忙活个把月,累的个个人脱几层皮,每日里提心吊胆看云识天气,怕下连阴雨。现在,在庙湾村,经营几百亩的庄户人家不在少数,不用整场不用磨镰,几百亩地的小麦,人喝着茶,抽着烟,连地里都不用进去,说笑中就颗粒归仓了。他们不再是无休止的繁忙和广种薄收,全部是机械化耕种,农田里,一批“新农人”率先购买回46台大型农用收割机(收麦机、收玉米机),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将过去夏收十几天时间缩短为一、两天时间,收割完自家的,还到省内外到处去抢收务工。生产力的提高为农民们腾出更多时间就业和创业,科学种植、科学作物,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农”。通往群众家门口和田间地头“最后一米”的路全部硬化了,下雨天完全不用踩着泥泞走路的愿望不再是梦!
帮扶单位帮助建起的爱心超市,群众养成习惯坚持各自打扫门前卫生,争先恐后创建“美丽庭院”“孝老爱亲”示范户,用积分换取超市物品。村子的留守老人,劳动之余,在村图书馆看书,广场上下象棋、唱秦腔,跳广场舞,扎堆的妇女不再只是聊天,而是研究如何做手工刺绣。
村组道路两旁再也看不到塑料袋乱飞,车辆过往尘土飞扬,听不到苍蝇蚊子乱鸣,群众不用担心雨雪天气出行困难。治理后的村庄花香满园,粮袋摆放有序,颜值不断“刷新”,到处给人一种和谐宜居之美。
过去下乡,出了乡政府的大门,最愁的事下乡在哪里吃饭?如今,村级幸福院灶,一天三顿饭,顿顿花样翻新,“四支队伍”按时上下班,为前来办事的群众热心服务。
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经营的“黑小麦”面粉久负盛名,麟游每年夏收“第一镰”就在庙湾村,这个村因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小,村两委会引导群众大力种植黑小麦,以每斤1.8元的价格回收,加工成的“黑面粉”畅销省内外,颇受顾客青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143亩苹果园,为在家务农的群众提供就业渠道。一些当年的村组干部,如今居住在新移民搬迁点,乐观豁达,党的好政策惠泽着老年人晚年生活。
这次庙湾之行,让我亲身体验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美丽画卷,在广袤的田野里已经绘就出乡村振兴画面!
庙湾村,这片沉睡的土地,如今因乡村振兴的曙光,每一个角落,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每一处变化的风景都让人心生感慨。
作者简介:赵明霞,陕西省散文协会、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理事、宝鸡楹联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麟游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麟游作家协会理事;有多篇文章发表不同平台、刊登杂志、报刊,曾获不同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