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荷叶,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爱好文学,作品散见于书刊杂志。退休后任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宣传主管,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先后被日本、韩国邀请作筷箸文化交流。并写有论文《中日韩筷子节比较》,刊于上海师范大学非遗文化研究杂志。现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
无花果
袁荷叶
我最喜欢吃的水果要数无花果了!至于苹果、香蕉、梨这些常见的水果,我看一眼就饱,绝没有舌下生津的反应。
我最初认识无花果,是我小时候的住房窗下人家,植有一棵大伞盖般的果树,枝劲叶茂,浓绿舒展。每叶片儿呈肥硕的五指形,中指特长,左右各二指短而对称的分列两旁。掌心向上,层层叠叠,从上望去果实被果树叶遮掩的不露半容,如未出阁的姑娘深藏闺中。
这果树人家的女儿与我同岁,名叫如云,在我未去她家之前,我一直对她家有一种神秘与好奇感。她家大人从不与任何邻居家往来串门,大热天邻居聚集在大门外乘凉,她家也从不参与。也许如此,他们家从不与邻居有是非。上海是一个容万千溪流,汇海纳百川的新都市。每个楼里人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难免龃龉不断。且我们这个房子每一个过道是两家合用的,门对门两家没有相安无事的,今天不是这家吵,明天就是那家吵,小吵常有,大吵也不时惊动整个上下楼道。而他们家两对门从未有争吵声,如云家是我们全楼最受尊重的人家。
我家住在她家楼上的楼上,她家住一楼,我家在三楼。但我一向把他家看成是门第高贵的人家。她爸爸是企业干部,妈妈是教师,教师在我们小孩心目中是一个崇高而令人尊敬的职业,是我们长大后理想的目标。
有一天如云把我带到她家,她家也许是楼下,也许是被窗前的无花果叶遮了光线,略显暗淡,家具是红木颜色的,有一个雕花大床颇显文化的厚重。她妈妈长有一张教师特有慈祥的脸,眼神温柔。见我们进来,她妈妈去窗外摘了一盘无花果让我们吃。虽说是无花果,但长得像花苞。成熟了,果的头部由青变红绽着小口,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儿。记得那果肉甜甜糯糯的清香诱舌,那味儿一直被我铭记在心。
十多年前,我在与青岛隔海相望的海边买了一套海景房,因家事忙,难得去小住一下。今年家里两个小外孙与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日本作10日游,我窃喜得闲,坐了一辆直达大巴来到海景房住上一段时间。因没有伴者,无需陪人去海边逛。每天除了去超市买吃的,其余时间在房间里独享闲情。除了看带去的书,就是摆弄文字,像玩俄罗斯方块一样,把所选文字组合起来,被推翻后再组合,循环反复,乐此不疲。直到要回上海的后几天,在小区的路上与一位买房时认识的邻居相遇,她也是上海人,他乡遇乡音特别亲热。我们相约一起吃饭唱歌去海边闲坐聊天,她想参加一个采无花果的一日游,一个人没兴致去,便约我同去。我一听是去采无花果大感兴趣,无花果是我小时候难忘的味道。
九月初,虽过了立秋,据说上海的气温每天还在35度以上,如夏天般的酷热。而这里白天最高温度是30度左右,晚上则要盖被子,这里确是最佳的避暑胜地。
9月4日,旅游大巴把我们送到了山东乳山的一个无花果种植基地,导游关照我们可以在种植地无限畅吃,如要带回,收费15元一盒。我拿了一个空盒子,想摘满买回上海。一到地里,我顾不得吃,直取大果,可是没摘几个,就摘不到大果了。我往果林深处走,邻居帮我一起採也没採满半盒子,没法带回,只得与邻居就地吃了。
无花果的季节是六月到十月,可能八月是最盛的结果实时间。九月初,生的没熟,熟的早被之前的人摘了,但现摘现吃还是足够的,毕竟我们的肚子比盒子小,我大啖其果,从没如此酣畅,因为不要钱,随摘随吃,大有孙悟空偷吃仙桃的快意。
邻居给我照了一组摘无花果的留影,其中有一张身影掩映在果树叶丛中若影若现,自喻有无花果的神韵,内敛、低调、不张扬,不追求瞬间的绚烂。让我想起小时候如云一家就像她家窗外种植的无花果,不慕花开,默默的酝酿着硕果。她长大后像她妈妈一样成为教师桃李天下。她与无花果的不同,她的外表也是极美的。如果说她是我们楼里的一枝花,这样的形容是俗了。她美的极致,还美在她并不以美自居傲慢于人,就像果树叶下的无花果不以花期迎风弄姿。她总是微笑待人,浅浅一笑间眉宇灿如霞云,让人与之亲近艳羡。我没见过她的先生,不知谁家男士有如此艳福抱得美人归。
若干年前,我们楼里有人组织聚会,她也来了,我们都是60岁以上的人,然她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漂亮,没有年痕。
最近有热心的邻居又组织了老邻居大聚会,过几天我们又将重逢啦!作为近邻,我们的父母辈之间的邻里关系也许有过不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心的宽容,早已冰释前嫌,曾经的小摩擦早巳被岁月和理解化解。我们儿女辈相聚,只有温馨和谐、融洽快乐,相互牵挂!每天早晨邻里群内都能收到老邻居们互道早安,以告各自平安!感谢这份浓浓的关怀,深深的情意,感谢组织者如此温暖用心,让这份邻里情永久延续!
无花果没有花期何谓衰败?而待她果实最成熟期也是最灿烂的时刻,内涵也极为丰富起来,愿我们的人生皆为如此,邻里情亦如是!
《读文欣赏》/袁德礼
袁荷叶的《无花果》一文,以无花果为线索,串联起作者童年的回忆与成年后的生活片段,不仅展现了无花果的独特魅力,更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邻里关系的和谐。以下是对该文的评论与欣赏:
一、文笔细腻,情感真挚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无花果的形态与口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温馨的情境之中。同时,作者的情感真挚流露,无论是对童年的怀念,还是对如云一家的敬仰与羡慕,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文章充满了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从作者喜欢无花果开始,逐步展开对无花果、如云一家以及邻里关系的描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使得文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同时,作者通过巧妙的过渡与衔接,将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无花果在文章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象,更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如云一家的内敛、低调与不张扬,也代表了作者对于人生与邻里关系的深刻理解。作者通过无花果的形象,传达了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对于邻里关系的珍视。这种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无论是描绘无花果的形态还是表达内心的情感,都显得那么自然、贴切。这种优美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五、邻里情深,传递正能量
文章最后部分对于邻里关系的描述与赞美,是文章的一大亮点。作者通过描绘邻里之间的温馨和谐、融洽快乐以及相互牵挂的情景,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也让人对于社会的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综上所述,《无花果》一文以其细腻的文笔、真挚的情感、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寓意、优美的语言以及传递的正能量而备受赞赏。它是一篇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佳作,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与欣赏。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6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