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师父马世田
孙平山
我的师父马叫世田,出生于1916年河北省大城县白马塘村的农民家庭,世代以种地为生。
师父一家兄弟四人,师父是长子。因家贫如洗,缺衣少食,难以度日,根本无钱读书,小小年纪的师父在家帮父亲种地。那个年代正是军阀混战,狼烟四起,民不聊生。
为了生存,就在师父16岁那年,也就是1931年的春天,他便跟随几位乡亲一起闯关东。一路上历尽艰辛困苦,所遭的罪就不用说了。
一行人,最终来到了吉林省黄龙府(农安镇)落脚。
由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自己也没有什么手艺,每天只好“蹲马路牙子”,凭力气打零工艰难度日。有时一天也找不到活,只好忍饥挨饿。
好在师父年青力壮,能说会道,心灵手巧,又会来事,这时间长了,便和大家都混熟了,认识一些木瓦匠,便给他们当小工。后来师父开始跟着学瓦匠,虽然挣钱不多,但解决温饱已无问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炸毁沈阳柳条巷南满铁路,同时血洗东北军大本营并占领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惨案”。
9月19日,日本关东军侵占整个东北。由于国民党军队无力抵抗,整个东北沦陷,致使3000万东北父老沦为亡国奴。
当时,师父来东北不到半年时间,有家不能回,便和其他人一样惊慌失措,东躲西藏,怕遇见日本兵被抓去做劳工。
1932年,日本鬼子为了稳固对东北的侵占,将长春作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并改称“新京”后,便大兴土木工程建设,强行招集能工巧匠和闲散人员集中长春进行培训,师父和他的工友们也在其中。
那时的日本人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对待,师父们住的是席棚,屋里夏天炎热,冬天寒冷,而吃的是发霉的苞米面。干活的时间是以日出日落为准,有的工种每天甚至工作到十几个小时以上。
师父他们刚开始建的是兵营,是砖木结构的一层平房。工友们干起活来也很顺手,没成想日本人要求特别严。以砌砖为例,必须做到一块砖,一铲灰,一揉压,沾灰面必须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干砖不得上墙。
日本监工人员随时检查,不合格一律扒掉重来。在工作中,工人遭日本工头鞭打脚踢是家常事。有的年老体弱者实在是忍受不了,便偷偷逃跑。
就这样,工人在皮鞭和枪托的奴役威逼下,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日本工头心狠手辣,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待。轻者皮鞭抽身,重者枪托砸肩。有些老弱病残者经不起折腾,便命丧黄泉。
当年,师父十八岁,正直身强力壮,勤奋好学,虽然尚未出徒,但砌砖技术没个说,在施工中可以独挡一面。
师父有幸参加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即修建“伪皇宫”。他和工友们砌筑砖墙,以前的砖墙都是直形,墙角是直角。而皇宫的墙大多是弧型,折线形,墙角有直角,锐角,顿角还有弧形角。砌砖难度很大。并且质量要求相当高,必须实行三一砌筑法。即:一块砖,一铲灰,一揉压,严禁大泼灰。砖缝要横平竖直,砖的压实面达到百分之百,满口灰,墙面平整,垂直度不超过三毫米。可见要求之严,标准之高,是瓦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第二个工程是神武堂(吉林大学的鸣放宫),也就是日本鬼子的祭祀和练武场所。经过两年的施工实践,工人们逐渐熟悉了日本鬼子的管理模式,同时,也都学会如何对付小鬼子。
师父经常和工友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干活,学习技术,练好手艺,学到本领是自己的,这叫艺不压身,咱们对付小鬼子不能明着来。
后来,日本鬼子对长春重新规划。在南湖北侧修建一条大街,起名叫“顺天大街”。同时,在街道两侧又修建了八大厅。
工程庞大,高耸入云,风格各异。每栋建筑都留下了师父和工友们的汗水和足迹,同时,这些建筑也侵蚀了中国人民的汗血。
当时,师父心里暗想:日本人所建的工程是建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搬不走的,将永远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
当时,楼内没有取暖设备,日本人只能采取碳火取暖方式(而中国人平房的采暖是用土坯搭炕,土坯锅灶,土坯火墙和炉子),日本人结合中国人的方式改成砖的。师父有幸参加修建。
由于师父没有文化又不会写字,好在即聪明又记性好,时间长了也就都记在心里。师父不但墙砌的好,而且抹灰也可以,经过多年锻练,进步很快,已经是一把好手,工友们都称赞他是青年才俊。
1937年伪满“十大工程”基本结束后,日本人开始给末代皇帝溥仪修建新的皇宫。
溥仪的新“皇宫”于1938年9月10日举行了开工典礼,此后的工程陆续地开始了。原本计划8年建成的“皇宫”,由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物资匮乏,财力紧张,到1943年的1月新“皇宫”已经修建完的地下部分和“御花园”同时停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春地质学院成立后,在原来新“皇宫”的基础上修建“地质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师父那年已三十岁,尚未成家,后经朋友介绍和大师母成婚。
1946年蒋介石背信弃义,发动内战。1948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辽沈战役,历经五十一天,消灭国民党盘据在东北的47万军队。
解放军在围困长春期间,由于长春国民党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守敌郑洞国率部投降,至此,长春于1948年10月19日解放。
当年大师母生下一个女儿,起名叫淑琴,师父第一次当父亲,心里非常高兴。
长春解放后,城市破烂不堪,百废待兴。长春市政府便招集社会上的能工巧匠,闲散人员一千多人,于1949年7月30日,组建成“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
师父和他的工友们都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下设施工队,队下设若干组,师父和他的工友组成一个瓦工组,师父任组长,称为马世田瓦工组。
合作社成立后,开始承担起城市设施的重建任务,深受市民赞扬。很多人纷纷参加合作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城市发展需要,长春市人民政府将“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组建成“长春市建筑公司”(简称老长建)。职工人数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
1951年,师父的二女儿出生,名叫淑芳。大师母在家照悉心照看两个女儿,并料理家务,不让师父分心。
1953年中苏签定友好协定。苏联派大批专家援助中国经济建设,援建的第一个项目是汽车制造厂。国家决定建在吉林省长春市,由毛主席亲笔题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市政府委托由长春市建筑公司施工。师父首当其充,率领他的瓦工组奔赴汽车厂,即代号301工地。
汽车厂生活区的住宅建筑设计是采用苏联图纸,清一色的砖木结构大屋顶,红砖绿瓦非常漂亮。
工地在宽平大桥以南郊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工人们无家的住在工地,有家的只好日出而行,日落而归。
当时,师父家住在市内,每天要走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尽管很辛苦,但心里却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工程,工人们干得都非常起劲。
大家都很佩服我师父有眼光,年青有为,当年所学的技术,才知今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几年时间里,长春市建筑公司修建了“地质宫”、“长春市体育馆”、地院“鸽子楼”、“吉林省宾馆”、“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工人文化宫”、“长春光机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应化研究所”、“长春南湖宾馆”等十大工程。
公司为了解决工人上班难的问题,便就近安排工人上班。所以,师父便在地质宫,体育馆,省宾馆,文化宫等工地工作,为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中蒙签定经济合作协议,蒙古要求中国帮助灰复城市建设。同时,国家建设部要求第一批援建人员,必须要选派政治可靠,技术过硬,身体好。有幸的是师父被选中。
当时,由于两个孩子尚小,师父实在不想去。但大师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知道这是国家需要,不能违背,劝师父放心地去,家里有我呢,三年一晃就过去了,我一定把两个女儿扶养好。后经师父同意,大师母便带着两个女儿回河北老家。
援蒙工程技术工种是从全国抽调的,“老长建公司”的工人非常团结,他们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干,不能落在其他公司的后面。工程图纸是由苏联设计的,体现的是欧洲风格,师付感到无比荣幸,自己曾经历修建过伪满的工程,而如今又亲建欧洲风格的工程,真是三生有幸。
1956年底,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长春市建筑公司(老长建公司)为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行政级别为“县团级”。同时,取消工人报酬的工分制,建筑企业实行七级制,并按月开工资。
师父虽然在国外,照样参加平级,结果师父被平为“七级工”。当年,师父年仅40岁。
1958年师父援蒙三年后回国。由于大师母因操劳过度,身患重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此时,师父悲痛万分,因两个孩子太小,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父母帮助扶养。
1958年10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工建设。按国家要求必须在1959年10月1日国庆节使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争调全国能工巧匠建筑精英一万五千多名,昼夜施工,主体工程只用了280天。
在修建“人民大会堂”期间,师父荣幸地被征召参加“人民大会堂”工程建设。这是师父一生中最大的荣耀。每当提起此事,师父总是涛涛不绝地讲述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同时,师父在施工现场,还有幸结识青年木工突击队的队长、号称“青年鲁班”的李瑞环。
在“人民大会堂”施工期间,周总理也曾多次亲临现场看望大家。
1958年的一天,师父偶然结识一位河北老乡。他看师父人老实厚道,出身好、技术好、挣钱又多。就将他的老乡杨素花介绍给师父。该女子比师父小9岁。
师父是个老实人,他主动向女方介绍自己家庭情况,特别强调自己曾结过婚,前妻因病离世,并且还有两个女儿在河北老家,成家后,女儿必须得接回来,更主要的是自己是长子,还得养活父母和兄弟。由于师父的坦诚,感动了女方。
1960年5月1日这天,师父组成新的家庭。按照事先约定,结婚五个月后,将二女儿淑芳从河北老家接回长春家中。
其实,二师母是位善良的女人,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还通情达理,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标准的东方女性。
淑芳回来后,便上小学一年级。而师母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天天接送淑芳上下学,无微不致地照顾孩子,这让师父很是满意。从此,师父每月开的工资,如数交给师母打理家庭生活。师母也按约定给河北老人邮寄扶养费,供小弟上学。
师母生活很仔细,也很会过日子,从不乱花一分钱。这让师父非常满意,他把精力全都用在工作上。那年,师父带领他的组员奔走在228厂、793厂、长春拖拉机厂等工地。
1962年7月2日,三女儿出生了,师父非常高兴。起名“淑娟”。淑娟从小长得天生丽质,大大的眼睛并且还是双眼皮儿,特招人喜爱,尤其师父更是喜欢的不得了。
1964年11月27日这一天,四女儿小师妹出生了,她出生时又白又胖,取名叫“淑君”。
1965年,我国和苏联关系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不断屯兵,战争一触即发。国家决定将兵工厂迁往陕西山区,称为大三线建设,与此同时,东北三省也在山区建设小三线。
吉林省建设厅决定从长春市建筑公司抽调年青力壮的,一千多人参加陕西国家大三线建设。
至此,“老长建公司”剩下的职工老弱病残,人数不足3000人。那时,公司下设六个施工队。马士田瓦工组分到第六施工队,办工地址在红旗街。公司将工人队组改成班,班长换成共产党员张雨才。
1965年底,由省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简称为农、林、水)精减下来的一千多人,充实给“老长建”公司。
不久,公司开始全员培训,开展技术大比武活动,并选拔一批技术能手,参加省里组织的大比武。师父所在的瓦工班刘景春师傅是五级工,可喜的是,他荣获“万块砖能手”光荣称号。
年终评比,张雨才瓦工班被评为“先进班组”。
1966年的一天,师父的儿子“马红新”来到人世间,这可把师父给乐坏了。
五十岁得子的师父,高兴的都不知道说啥为好,只是嘴里默默念道:这下好了,马家终于有后了,有接户口本的了。并且还双手合十,感谢祖上有德,世田一脉香火不断,感谢上苍送子马家。谢天谢地!
当儿子百天(百岁儿)时,在家举行喜宴,马氏族的人和工友都前来祝贺。
师父家共有兄弟四人,他是长门长孙。是马家的顶梁柱,家中有大事小情都由他一人承担。那年,师父的二弟马景顺从老家到东北来投奔他,由于二弟念过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就在建筑工地负责书写混凝土构件型号生产日期工作。再后来,二弟马景顺从陕西三线回来后,担任公司预制构件厂厂长职务。由于二弟有文化,人聪明又机灵,办事有门道办法多,大家送给他一外号“马小鬼”。同时,马景顺也是“老长建公司”八大名人之首。
师父的三弟马世友,在老家老守田园,侍奉父母,终生未娶。
师父因为从小就闯关东打工,无缘念书,所以他不让小弟马世彦作工,自己供他念书。小弟很是争气,他一直念到哈军工大学毕业,没有辜负哥哥的培养,参加工作后,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这让师父很是欣慰。
1968年12月28日,我在吉林省建筑工程学校毕业后,按工人分配到吉林省第三建筑公司第六施工队。当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报到后,于当日开半个月工资16元钱。施工队主任告诉我,你们虽然按工人分配,但工资仍按中专毕业生标准执行,每月32元钱。听完后,我心里稍有些安慰,并于当天被派到“毛泽东思想敬建展览馆”工地做混凝土基础测温工作。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毛主席发出号召全国人民准备打仗。精兵简政,禁止建楼堂馆所,因此“敬建工程”下马。
党的九大闭幕后,按照精兵简政要求,省建设厅决定将吉林省第三建筑公司下放到长春市编制,名称即“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公司领导班子决定将原建制的六个施工队组建成三个“工区”,原第一、第五施工队合成第一工区,地址在铁北;原第二施工队、第六施工队合成第二工区,地址在新民广场;原第三第四施工队合成第三工区。地址在开运街。
工区下设三个施工队,我被分配到第二工区第二施工队张雨才瓦工班。
第一天是由张雨才班长领我到长春市钟表厂工地,他们班都在该工地。经张雨才班长把我介绍给师父,并和师父说,就让小孙跟你学徒吧,他是中专毕业生,你要好好教他。
当年,师父53岁是个大高个,身体很结实。只见他笑眯眯地瞅着我,不住点头同意。我和师父在交谈中得知,师父是河北省大城县白马堂村人,出生于1916年属龙。他是马家长子,兄弟四人世代为农。
师父解放前有多少徒弟他从来不说,解放后有三个徒弟,大徒弟黄忠、二级工,上海人,其父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长春,其母怕受牵连假离婚,黄忠不到十岁随父到长春。二徒弟谢凤猛,天津人、三级工。我是师付的第三个徒弟。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发现大家都很尊敬我师父,就连班长张雨才对我师父都另眼相看。
我从学校出来,步入社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在长春一无亲,二无故,三无友,如何生存感到茫然。见到师父后,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后来在交谈中知道师父是1916年生人而我父亲是1918年生人,属马,小师付两岁。
从此,我便在师父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砌砖技术。
师父告诉我一开始不要急于砌墙,站在一边认真看别人怎么拿砖,怎么铺灰,怎么摆砖,两手怎样配合。这就是砌砖三步曲,也叫“三一砌砖法”。即;一块砖,一铲灰,一揉压。师父告诉我,砌砖看似简单,若能熟练地掌握砌砖技巧却很难,需要很长时间反复磨练才能达到要求。
首先干砖不能上墙,拿到砖后要选棱角无损,表平滑砌在外面,这就需要砖在手上翻转自如,瞬间完成。一铲灰,书本上叫水泥砂浆,瓦匠管它叫灰浆,力工将灰浆倒在灰槽里干稀不等,瓦匠自己调整,一铲灰即是用大铲挖灰正好够一块砖用不多不少。
一揉压说起来简单,实则最难,不懂要领砖上墙后砖怎么推砖就是不动。把砖掀开后沾灰面达不倒质量要求。师父说这“三一”砌砖法需要认真苦练,这是瓦匠的看家本领。砌墙时师父砌外边,叫我砌里边,拿砖挖灰都很费劲,一天下来是腰酸腿痛,手都磨破了。师父告诉我开始都这样,时间长了熟练了就好了。
在间歇时,看到力工师付们喊着号子嘿呦嘿呦挑着红砖在脚手架上奔走。木匠,钢筋及其他工种也都是人抬肩扛。把所需要的材料运到楼上,唯独我们瓦匠不用自己搬运材料。
当年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化水平很低,没有垂直运输设备。师父告诉我说,所有材料都是靠力工肩挑人扛。只有瓦匠用的红砖和灰浆是由力工挑上去的。
一个瓦匠得两个力工一个挑砖,一个挑灰。在我们上架子之前备好,他们是最累最辛苦的,每个人挑八码砖,每码四块,每块5斤重,一挑160斤。按规定每人每天挑1200块,我们砌砖时一定要做到砖头上墙,真惜力工师付们的劳动成果。
师父还告诉我说,瓦匠是盖楼的第一主力工种,没有瓦匠大楼是盖不起来的,只有瓦匠将砖墙砌到平口,其他工种才有工作面。
师父在班里技术最好,水平最高,对质量要求最严。因此每次砌砖师父都是把握关键部位,师父负责砌墙角,墙角是一栋楼房关键,它决定楼房山墙和纵墙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只有师父先将墙角砌起来,挂上线,其他师付才开始砌墙。师父总是让我跟在他后面,他砌外面让我砌里面,并告诉我灰浆要埔平,砖要放平,砖不能碰线才能保正墙的厚度和顺直。
我认真观看师父砌墙角,他那熟练选砖,砍六分头,铺灰,一揉压,单眼吊直一气哈成。看了几天没看明白,若不是师父讲解,还真不知道砌砖有这么些说道。
有时候师父砌墙角间歇时,我便练习学砍六分头,合格的摆在墙角处,不合格的留砌墙时填心用。师父告诉我要认真练,熟能生巧。
半年后,我已经练的差不多了,师父便让我砌大角。由于师父细心的教导,我进步很快,基本上可以独立砌墙了。
由于我家在农村,我便住在单位宿舍。单位有食堂,每人每月粮食定量37斤,其中大米白面共5斤,其它是粗粮高粮米和苞米面。我还记得细粮留在周日,平时就是高粮米和窝窝头。每天上班带中午饭,就是两个窝窝头,一盘醋溜白菜和一块红方。在工地中午吃饭,一开始没注意,后来发现就我和黄忠还有苗立功我们三个天天吃窝头,其他师付大都是细粮。
我观查好长时间,发现师父天天也带细粮,付食也很丰富。所以我们三个都不在工棚里吃饭。
师父家六口人,每个月细粮30斤,师母很会过日子,也非常关心师父的身体,所以每天给师父带饭不是白面馒头就是大米饭。所以我中午不在工棚里吃饭,怕师父看见。师父一到周六就告诉我周日到他家去,我每次去师母都包饺子,并问这问那,即亲切又关心,我心里很感动,就象回到自己家一样。
1970年单位承建一项工程,有锅炉房和烟囱。锅炉房完工后,师父带我和大师兄砌锅炉内衬耐火砖,耐火砖和红砖不一样,又大又重,灰浆是白灰浆,灰缝3豪米,要求非常严格。之后开始砌烟囱,师父选了六个人,我也参加了。
烟囱高33米,烟囱和砖墙可不一样,砖墙是直的可以挂线,而烟囱是圆的,并且设计要求按百分之三逐渐缩小。由底座直径3460豪米缩到顶端直径1480豪米。
从立面看烟囱的外边线是斜的,但它却是斜直线。师父告诉我砌烟囱只能用眼睛看,上下看一直看到底,砖不能放平,要前高后低才能砌成斜直线。在砌砖前必需将砖砍成楔形,才能保正竖向灰缝10豪米。
每砌完一步架,用事先准备的靠尺检查是否合格。师父说烟囱砌的直不直就看圆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测定的方法是:在砌完基础时由放线师付确定烟囱的中心点,然后按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通过圆心画出两条直径,与外圆交点并打成濹线作为基准点。
当瓦匠砌完一步架时,放线师付用线坠对准基准点在烟囱上画出四条垂线,以此来测试烟囱是否直和圆。烟囱施工每天只能砌一步架(一米二高),经过一座烟囱的施工,在师父耐心指导下,我完全掌握了施工程序和检测方法,同时,悟出了砌砖不用线的技巧,
1970年秋我们班转到长春站前服务大楼工地。有一个22米的砖烟囱,师父竟大胆地安排让我负责和三个师兄来干。我心里还真没底,师父鼓励说没问题,大胆干,师兄弟积极性都很高,工程完成后经质量检测一次合格,师父听到后非常高兴,两眼笑成了一条线。
1971年,通化钢铁厂修建一座练焦炉,全省八大建筑公司无一家公司敢接。公司军代表是通钢军代表是战友,所以接了下来。由二工区技术负责人李君全代队由张雨才瓦匠班施工,李君全知道只有马师付援过蒙,砌过好多锅炉耐火砖内衬,他还真的选对人了。在马师付的带领下经过半年的奋战,顺利完成任务。经过国家验收达到一次合格,受到钢厂领导好评,也为公司争了光。
那时,由于身体不太好,领导安排我做放线工作,虽然离开瓦匠班,但瓦匠砌砖离不开放线,放完线瓦匠才开始砌砖,所以,我还一直守在师父身边。
有一次,瓦匠砌完一步架,师父发现有一个房间没有门,便悄悄问我,我仔细查看图纸,放线时落下了,师父告诉我别着急,等中午吃完饭把它拆掉重砌。
师父告诉我以后要认真看图纸,砌砖前认真检查,瓦匠砌砖时不要离开现场。我知道瓦匠最忌讳的是扒墙,这样会没有面子。我心里非常感激师父对我的爱护,也提醒我今后对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
1972年3月,工区领导安排我做工地技术员工作。当时国家建设部提出墙体改革,逐渐减少秦砖汉瓦,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长春市建工局积极响应建工部号召,推出新的墙体改革方案,将传统砖混结构的内外砖墙厚度减少二分之一,即,外墙由490减到240、内承重墙由240减到120,为了解决外墙保温,选用膨体珍珠岩加水泥在里侧抹6公分厚。
为了保正工程质量,我提意由师父班组负责砌砖,并向师付们进行技术交底,设计要求使用100号红砖,外墙用75号水泥砂浆;内墙用100号水泥砂浆。240墙砌梅花丁,120墙是承重墙必需保正垂直度在3豪米以内,满口灰压实面达到百分之百。并且每天只能砌一步架。采用双排脚手架,六尺杠不能搭在墙上,师父付听完后对我说;这墙厚减了一半能行吗?我对师父说我心里也没底,只要认真按设计要求做应该没问题。在砌筑过程中师父对工人要求非常严,亲自检查,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1974年,我调到工区预算股工作。从此远离瓦匠班,因此,和马师父接触也少了。师父虽年近六十岁,却依然奔走在各个建筑工地。
在此期间,师父还收了个关门弟子刘声和。他老人家这辈子真是操不完的心。
师父一生虽然没文化,当一辈子工人,但凭借他的天生灵性,聪明好学,勤奋能干,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赢得大家一致好评。
他的砌砖技术水平达到极致,一生中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建筑业和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品德,朔造了一个鞠躬尽瘁、平凡而伟大的光辉形象。
这就是我的师父——马世田!
作者:孙平山
写于2024年8月20日

作者简介:孙平山(笔名夕阳闲人)、男、退休前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本人一生酷爱文学创作,尤其是对格律诗、散文诗情有独钟。闲暇时,独自一人小酌一杯、吟诗作对、很是惬意!
2016年-2023年参加吉林省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写意画、工笔画。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