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年 吴玉山
老淮阴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忘记“王大锹”这位知名人物。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1950年9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模大会,特等劳模“王大锹”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毛泽东主席、宋庆龄副主席亲切接见并与“王大锹”握手合影。在10月1日国庆宴会上,王大锹还亲自敬毛泽东主席一杯酒。他终身都铭记这些难忘的时刻。这一喜讯传遍了苏北大地,家喻户晓。“王大锹”的事迹,被载入《新沂河年鉴》。时隔60多年的今天,2012年,王大锹生前所在家乡中共沭阳县章集社区工作委员会,沭阳县章集社区管委会,还发文开展“弘扬大锹精神,建设美好章集”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闻名苏北的导沂整沭特等劳模“王大锹”,原名王兆山,1913年10月9日出生于沭阳县章集区双河乡曙光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贫未读过书。他从小就种租田,做雇工,吃过草根,挨过饿。1939年父亲病死,租种的12亩地也被地主要回,直到1946年土地改革时,他才分得了18亩土地。他的18亩地中,有七、八亩地常遭水患,收成很差,但是他坚信:“共产党、人民政府总有一天会领导我们战胜水灾,种好庄稼的。”
解放后的1949年春天,沭阳县修整柴米河堤。王兆山听说修堤防水,高兴极了。他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带的锹特别大,两锹一筐土,三锹装满车,大家就叫他“王大锹”。修堤结束了,他的小组被评为全县“一等模范”,王大锹被评为“一等模范民工”。王大锹的名字就传开了,而他的原名王兆山渐渐被淡忘。在这次治水中,由于他积极努力,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当年冬天,苏北导沂整沭工程开始,这一工程是从根本上解除水患,赢得万民欢腾。王大锹又带领13个人的民工班上工,并新打了一把大锹。经过思想动员,全班人认识到治水是自己的大事,都写了决心书,定下立功计划,并向全县的劳动模范冯殿珍提出挑战。
在开工的第二天,天刚发亮,寒冷让人发抖,他带头上工。晚上睡下来,又和班里人拉家常,鼓励大家“多做工多得粮回家度灾荒”。同时,他还常以“扒河不受淹、扒河度灾荒、扒河为自己”的道理教育班里的人,因此他们班的工程两三天后就超过了旁人。在新沂河工地上,别人挖土用脚蹬,王大锹膀子一用劲一锹土就装上车,挖土比别人又快又整齐。他不顾手生冻疮,腰有累伤,每天总是鸡叫头遍上工地,头顶星星才收工,一个劲地拼命干。他的班土方量一直超前。全乡9个班的民工都说:“他是人我们不是人吗?”一致提出:“跟着王大锹走!”不几天区里的民工大会上,就有30个民工班定了计划——“追上王大锹”。
竞赛过程中大家都向王大锹班看齐,全区120多个班都卷入了竞赛热潮。5天以后竞赛的结果是:全区民工平均每人每天挖2.9方土,王大锹班每人每天挖5.5方土。
为了推动整个工程的迅速进行,导沂司令部、政治部以王大锹为标兵,在导沂整沭工地上掀起“学大锹、赶大锹”竞赛运动,加快了工程进度。号召在25万 名民工中“要发现、培养出千万个王大锹式的民工旗帜来!”
王大锹平常对民工都很关心,照顾得十分周到。因为天气冷,张永富还穿着单衣,夜里没被子盖,王大锹就让他睡在中间温暖的地方,薛鹤的身体瘦弱,王大锹让他睡在里面,自己睡在外边。夜里王大锹每次醒来总要摸摸旁人的衣服有没有翻掉。薛鹤说:“王大锹比亲哥哥还好。”
劳动中,他们做到了“早上起身快,推车脚腿快,挖泥锹头快”,速度最高时,每人一天能挖7方多土。在10个县千余人的民工代表大会上,各县代表听到王大锹的先进事迹后,都一致提出“向王大锹看齐!”从此,25万名民工的劳动竞赛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出现了沭阳的“赵大铲”、“王大筐”,邳睢(新设县)的“王十方”,宿迁的“董大挑”等新型的模范。
先进人物随着竞赛而涌现出来,推动着整个工程的迅速进行。王大锹民工班以26天的惊人速度完工了。在1200多人的庆功大会上,苏北导沂整沭政治部主任高心泰亲手把“十县第一,淮海闻名”的巨幅锦旗及黄牛、小车、铁锹等奖品授给王大锹。王大锹被评为特等劳模,并当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代表。《新沂河年鉴》上用6页篇幅介绍王大锹的先进事迹。
导沂整沭工程结束以后,“王大锹”并没有居功自傲。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起带头作用,他办起全县第二家农业社。1951年,“王大锹”出席了苏北区劳模大会,在大会上介绍了办互助组的经验。以后,“王大锹”一直以一名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自己的家乡。从来不把“特等劳模”的牌子扛出去,对农民和地方干部都很尊重,一直在家种田,年龄大了就给生产队喂牛,给乡里看小闸。
1969年中共召开“九大”,江苏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出席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还想起这个为导沂整沭工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王大锹”,问起过许世友将军。
1969年以后,“王大锹”担任过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又先后出席县、地区积极分子大会。197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