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到初唐,是八里原归属变动最为剧烈之时。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蓝田县归灞城县。在此之前设山北县,东至八里原,西到樊川,北至杜县,南至秦岭。县治在今引镇附近,岔道口曾有城隍庙。这是八里原和皇甫川历史上唯一一次归长安县管辖。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复蓝田县,八里原和皇甫川复归蓝田,其北部鸣犊一帶仍归山北县。
北周明帝元年(557),蓝田分玉山、白鹿二县,八里原归白鹿县,县治迁至今县城西距白鹿原五里处,即今安村。建德二年(573)白鹿县复归蓝田县,县治迁至白鹿原下今址。而山北县划入万年县(后长安县西部),鸣犊一带归之。
唐武德二年蓝田又析白鹿县,次年改为宁民县,以石门为县治。贞观三年(627)年,白鹿县又入蓝田县,石门村后设军镇。
唐代八里原长安部分属万年县龙首乡,蓝田部分归属不明(只知蓝田有22乡)。
隋于汉长安城东南新建长安城,靠近浐河,曰大兴城,唐继之。
地近都城,唐时长安城南得到了普遍开发,村庄大量出现。
八里原以西的龙首原上今马腾空一帶(唐属浐川乡),引浐河水入龙首渠,再入唐宫苑。马嘶坡的名字,同唐王行猎有关。少陵原上,引镇一带设置了军镇,名莎城镇。南山一带,库峪,大小峪都开辟了驿道,民间往来通商。库峪内今西木子处有集市,峪口设库关。唐设库谷大道,可一直通向长安东南门一一启夏门。
八里原以东,今荣家沟一带,枕白鹿原有唐代诗人贠半天的园林------贠庄遗址。是诗人会友吟诗作赋的地方,以风景秀丽闻名,有谚语曰:“上有天堂,下有贠庄”。
八里原嘴头以北的浐河川,古称嘉川,人烟鱼稻甚盛。《类编长安志》中说,嘉川“在长安东南三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嘉川自西南来,两川相合为浐河川,两岸出泉无数,中间莲池稻塍竹木桑麻花园蔬圃,春时游人不绝,樊川御宿与嘉川号为三川近城游赏之处。”
鸣犊为镇,已经出现集市。隋唐名臣皇甫诞即葬于其原上一带。民国以后库峪川道称皇甫川,其名即源于此。
八里原下,也普遍出现了村庄。除石门设军镇以外。魏寨村传起于隋代。李家窑一帶,唐代中期,卢姓人为防治浐河水涨毁坏庄田所修筑的防水长堤,过去人称“十里卢堰”。今长沟村一带,据传唐代长乐公主曾到村南的庵坡庙上香,村名一度为长乐寨。崔家街一带,唐代建堡,古称太平堡。 段村一带原上有药王洞,说明亦有人居住。
皇甫川和汤峪川上游亦有人居住,史家寨村,唐玄宗时立晋公庙。张坡石佛寺村一带,有昙华寺。高堡村西原下,桃花岭下白家疙瘩亦开始出现人家,石门汤泉唐代开始开发,唐玄宗赐名"大兴汤院"。石门谷一度开发驿路,并设石门关。
八里原上亦有所开发。乾宁二年(895)夏七月,长安兵变,昭宗出长安,由启夏门出,驻莎城镇,后经大义镇东奔蓝田石门镇圣寿寺,调兵勤王。这样,在汉武纵情骑猎的身影之后,八里原上又出现了唐帝匆匆出奔的车驾。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曾隐居八里原西上峙峪村一带。后于长安任秘书省校书郎。他在《风凉原上作》里说,"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他从白鹿原上下,赴长安城上班,说明八里原上已有所开发,行走甚便了。
另外,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送如献上人游长安》中说,"闲寻鄠杜看修竹,独上风凉望古原。高逸诗情无别怨,春游从遣落花繁。"诗中的鄠杜指的是当时的杜县(杜陵附近,北魏时设)和今户县。诗中将风凉原和风栖原和户县并列,说它们为游人往来游览之地。这同嘉川盛游是一致的。
就这样,自西周末年,八里原进入历史视野后,又走进了唐诗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