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
鑛村有高士,怀晋传英名
侯林 侯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济南东南有风景胜地曰佛峪,山深林密,峭壁撑云,锦屏岩壁,灿若云锦。距离佛峪最近的村庄,名曰:鑛(音gong)村,这村庄颇是沾了佛峪的仙气,空气清新,水甘土肥,大有泉石之乐,尤其是,此处古代便是名士栖居安家之处。村南有怀晋墓,即居住此村的明末清初济南大学者怀晋先生之墓地也。

怀晋墓
据清乾隆《历城县志列传十隐逸》“怀晋传”、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三》“怀晋传”、民国《齐河县志卷二十七》“怀晋传”等文献资料,笔者整理怀晋生平事迹,感慨良多。
怀晋(约1597——1676),字丽明。诸生。其先世齐河人,自怀晋五世祖迁来历城县。(民国《齐河县志》谓怀晋:“齐河东北怀庄人,后隶籍历城。”)怀晋一生著作等身,有《周易训蒙辑要四卷》《四书易解》《阴符经注》《怀晋文集》等。为蜚声齐鲁的学问家兼名师。
之一,民族气节长存,治《易》成果斐然
怀晋自幼博雅有名,学识品望为诸生之冠。他四十八那年,明朝灭亡,妻子房氏自杀,怀晋到孔子庙痛哭一场,作为告别,从此隐居深山之中,以授徒为业。誓不为清室所用。他最初居住在鑛村,一群盗贼忽然来到,他们互相说道:“尊敬的长者在此,恐怕为我们这些人所惊扰,明日应当送他到安静之地并且提供美酒佳肴。”怀晋不理,他们到了夜晚便离去了。由此可见,连盗贼都知道怀晋的名望而不敢造次。据其门人李天锡回忆:
怀先生结庐鑛村之阳,怡情泉石,绝口不言仕进,惟以穷经为事,而治《易》尤精。
(《周易训蒙辑要·书后》)

乾隆《历城县志·艺文考一》“门人李天锡书后”
怀晋研治《周易》的方式非常独特,这就是:抓住要领,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出之。使得人们真正领悟《易》的真谛所在。怀晋认为:“圣人立言,以教天下万世,原非示人艰深烦难也。”“夫易之道,乾坤而已;乾坤之理,易简而已;易简之理,仍以易简求之。则广大精微,自有合也。”(《周易训蒙辑要·自序》)

乾隆《历城县志·艺文考一》怀晋《自序》
唐梦赉在《周易训蒙辑要·序》中,则称道怀晋此书有独到见解(“独得之秘”),“以晦翁(朱熹)《本义》为标的,而于诸家注疏檃栝而节取之”,“简而该,明且尽”。
之二,“邪念之萌,皆知自遏”:怀晋人格精神的伟美感召力
作为师尊,怀晋不仅是传授学问,更为可贵的,是有着为人师表的高尚人格精神的潜移默化。这样的感召力才是至为动人的。
怀晋晚年居住在历城堰头镇。执经受业的弟子很多。有一名叫郑子铉的学生,师从怀晋时间最久,他曾经说:“自从跟随怀先生当学生,凡是有不健康的邪念萌生,便知道自我遏止。”怀晋的德行具有如此大的感召力量。(“自从怀先生游,凡邪念之萌,皆知自遏。”其德之感人如此。)

乾隆《历城县志》“怀晋传”
济南诗人王苹少年时代便曾为怀晋的风度、气韵所倾倒。他曾在《某君墓表》一文中说:
余少长里闬,老成未远,犹及见君与怀处士晋、王学博谦亨、杨文学士烈、张文学东星,裒衣大带,矩行规言,所至人皆让行避席,以为有盛世长者之风。乃不二十馀年,而相继殂谢。维桑与梓,恭敬无从,俗愈嚣竞,而前辈尽矣……
(见乾隆《历城县志》“怀晋传”后“按”)
山东布政使张某多次延请怀晋出山,怀晋始终不应。直隶巡抚、山东茌平人王曰高,延请怀晋教其子弟读书,仅仅半年,怀晋便告辞回归济南。怀晋设教授徒将近五十年,门下士如济阳艾元征(官刑部尚书)、王盛唐(官太常寺卿),富贵之后路过济南,必得前来谒见恩师,怀晋对待他们如同受业时一样。怀晋继母改嫁,继母的儿子来争家产,按理说没有资格,但怀晋丝毫不与他计较,反而为他买田,兄弟得以友爱终身。当时有陈某者,为怀晋朋友。一家都死于兵燹战乱,仅存一个儿子在世,怀晋抚养他成长,直至能够自立。

怀晋墓上大树,皆三百余年物
怀晋八十那年,预知死期,沐浴而卒。其后十四年,山东布政使卫既齐为其作《怀高士传》。
怀晋别集今未见,任弘远《趵突泉志》收有其《趵突泉诗》:
漾结水花大地无,疑开仙市出方壶。
云蒸三伏雪常冷,泽润九天雨不枯。
倒卷银河催逆浪,仰喷素练注明湖。
金波一任翻铜井,何似清泠趵水孤。
(《趵突泉志校注》 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
之三,感天动地孝子怀世昌
怀晋的儿子怀世昌,乃是天下难得的孝子。
据清乾隆《历城县志列传八孝义》“怀世昌传”、民国《齐河县志列传二十六孝义志》“怀世昌传”:
怀世昌,字凤占。(民国《齐河县志》称“怀晋仲子”)怀晋于明朝灭亡后,焚烧衣冠,入山授徒,妻子房氏即世昌生母,不甘受辱而自杀。世昌痛母亲死之惨烈,自此侍奉父亲,朝夕不离。后来,怀晋死后,他将父母埋葬在鑛村,世昌在墓旁搭建小屋居住,守护坟墓(即“庐墓”),他枕石卧棘,每日运土筑墓,使得墓地高如平岗,肃穆豪壮。世昌服丧庐墓三年,又哀痛母亲之死节悲苦,为母亲再行庐墓三年。六年中,世昌每次吃饭喝水必先向父母下跪,他的哭泣之哀痛,过路之人不忍听闻。自山东巡抚、布政使及以下官员,都曾题写牌坊来表彰悼念。

乾隆《历城县志》“怀世昌传”
怀世昌有《双亲节烈行实一卷》,上面详细记录父母的节烈事迹。山东布政使卫既齐为其作序,其中说道:
甲戌十月,余自黑龙江还里。十二日,而山左怀孝子来视余。留居半月,每晨必洁扫其室,焚香陈父遗书而拜叩之,问答间不溢一语,惟谈定性之学。述其父所注《易》及《阴符经》,辄以抱元守一、有为无为相示。将归,以手纪父母事实索余为之序。其辞朴,其义晰,哀慕之情,溢于楮墨外。诚孝子也。呜呼,足以风矣!

书影:卫既齐《双亲节烈行实·序》
卫既齐(1645——1701),字尔锡,一字伯岩。山西猗氏人。清康熙三年进士,选内宏文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调霸州判官,擢山东布政使,迁顺天府尹,官至贵州巡抚。后谪戌黑龙江。三十八年,特旨还修南河。三十九年,卒于淮上。
记载下怀世昌感天地动孝子事迹的,还有康熙间名士、诗文大家唐梦赉。
唐梦赉(1627—1698),字济武,号岚亭、豹岩。清济南府淄川县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改庶吉士 ,三年后擢翰林院检讨。上疏言事,被责以言辞“切直”,罢官后怡然归籍,专意著述。著有《志壑堂集》,编纂康熙《济南府志》《淄川县志》。工诗文,王士禛称其“诗近东坡,文类蒙庄”,平生所著数十万言,皆穷极理奥,斐然成家。

本文作者之一侯林在佛峪
上面曾经谈到唐梦赉曾经为怀晋《周易训蒙辑要》一书作序,事在康熙二十四年乙丑,此时距离怀晋辞世九年之久。是怀世昌特意到淄川找到他,请他为父亲的遗著作序的。唐梦赉有诗,专记此事,至为动人。
诗题略长,《济南怀丽明,高尙士也,门人刻其经注,既成,嗣子世昌携来索序,诗以送之归》:
庐墓何年血泪盈,间关跋涉此余生。
一男相伴寒山路,双笈常随画影行。
学士勒铭郭有道,门徒传教郑康成。
几时结集联嘉会,庄诵遗经隔世情世昌庐墓六年,赍父书走白门授梓。止一子肩两笥,载其父遗像以行。

书影:唐梦赉《济南怀丽明,高尙士也……》
“庐墓何年血泪盈,间关跋涉此余生”,将世昌的六年庐墓生涯,以及其后为刊刻父亲遗著的艰辛,生动表达出来,“一男相伴寒山路,双笈常随画影行”,这真是世昌辛苦跋涉的剪影。诗人将怀晋比作东汉一代经学大师郑玄“郑康成”,这是不能再高的评价了。诗的最感人处在最后的注文:“世昌庐墓六年,赍父书走白门授梓。止一子肩两笥,载其父遗像以行。”
白门,今南京也。世昌持父亲遗著刊刻于此。
“止一子肩两笥,载其父遗像以行。”
读此不禁泪雨婆娑。
这简直就是一幅永垂不朽的悲壮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