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块钱的故事
作者:刘汉江
正在上师范的女儿晚上放学回家,说学校里组织郊游,向我要钱买中午野炊的食品,我没多想,随手从钱包里抽出一张50元的钞票,女儿嫌少,不满地噘着嘴说:爸,你也太小气了,50块钱还不够买一个肯德基全家桶呢。明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多没面子啊!我想了想,对女儿说:50块钱是不多,但你愿意听我讲两个50块钱的故事吗?女儿扑闪着明亮的大眼睛,有些惊喜地说:你怎么还有50块钱的故事呀?!
我说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82年春节。我那年才16虚岁,就跟你现在一样大。你爷爷、奶奶还有我们兄弟姊妹5个,全家共7口人。父母亲都是在土地里刨食的农民,一家人挤住在一间破茅草屋里,大伯、二伯、大姑,还有你爸和叔叔都在上学,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大姑在盐城师范读书还没毕业,回一趟家连1毛5分钱的车票都买不起,所以很少回家。我刚考上高中,十几块钱的学费也是一拖再拖。眼看快要过春节了,父母亲愁得要死,因为在生产队挣的工分,除去一家人的口粮,年终分红只分得50块钱。过春节再怎么说也要花钱啊?!眼看春节一天天临近了,二老用无奈的口气对我们说,今年全家大人小孩都不要添新衣服了吧。父亲用50块钱买了过年必备的东西,包括到亲友家拜年的礼品,到供销社称了几斤糖果和花生,又买回了一个毛茸茸的大猪头,给每个孩子预备二毛钱的压岁钱,除此以外就再没有任何余钱了,我们开学的学费还要节后再想办法。母亲把全家人的衣服缝补浆洗了一遍。大年初一的早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着新衣服欢欢喜喜地拜年,父母亲就觉得很对不起我们,一再说等今年收成好了,一定给我们添新衣服。我们姊妹几个也理解父母的难处,谁也没说什么。就这样,全家人穿着洗净的旧衣服过了一个春节,全家7口人过一个春节总共才花了50元钱。
听着,听着,女儿半张着嘴,一脸难以置信、不可思议的神情。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87年春天,我报考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我在盐城通过了专业考试初试,而专业复试要到南师大本部。这时候,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仅有的一些余钱也都买了种子、农药、化肥,就连缸里的米也快见底了。接到复试通知书,难坏了我的父母。这本是一件喜事,可家里实在凑不出给我上南京考试的路费盘缠。好在学校里有一个叫王昆的老师也是从南师大毕业的,他了解我的难处后,主动找到我,说他有一个同学正在南师大留校读研究生,让我到南京考试就住在他那儿,不用住旅店,可以省一些钱。有了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母亲东拼西凑向邻居亲友借了50块钱,这50块钱全是零票,最大面值的是五元,其余全是一块、二块、五角的,厚厚一大沓,当我接过这带着母亲体温的钱包时,当时就禁不住哭出声来。母亲说:哭什么,穷人要有志气,只有好好念书,将来才能有出息,就能走出这种苦日子……我到南京考试一个星期时间,除去车费和一些必要的开销,只花去了40块钱,剩下的10块钱我到家后马上又交给了母亲。
故事讲到这儿的时候,女儿的眼睛里已满是泪水。我说,现在日子是好了,但千万不能忘了过去贫穷的时候,更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女儿若有所思,然后懂事地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将那张钞票收进口袋。
郊游回来的女儿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除了买了一袋饼干和几根火腿肠外,没花什么钱,说着,她把剩下的钱又交到了我的手上。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女儿,我感到很欣慰。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1968年生,汉族,大学文化,散文作家。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及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著有《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散文专著。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