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访象祠
文/周德富
5月28日,雨。跟随省市作协造访灵博山象祠。
细雨绵绵,如诗人的悠悠情思,轻轻飘洒在黔西市素朴镇的灵博山(九龙山主峰)上。我站在山脚下,仰望那被雨雾缭绕的象祠,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愫。雨水,这天地间最温柔的使者,仿佛在轻声诉说着九龙山古老的传说,引领我去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秘密。
九龙山,不仅山美水美,还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话说人类到了米阿媚时代,水西境内九龙山方圆数十里,一片汪洋大海。海中住着一庞然大物——水怪:牛头马面、蛇鱼尾,禀性凶残,性情暴烈,遇不顺心之事或是闲得无聊之时,便兴风作浪,滚滚浪涛涌上海岸,湮没庄稼,摧毁房屋,百姓苦不堪言。
海龙王听闻此事,气得火冒三丈,派出九个儿子前去降服水怪。老大麒麟(又名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椒图、老六霸下、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九貔貅,个个武艺高超、神通广大。一个个摩拳擦掌,怒发冲冠,义愤填膺,欲将除之而后快。九弟兄出了龙宫,腾云驾雾,直奔水西而来。
来到水西上空,站在云端上往下一望,水怪正兴风作良。海中白浪滔天,波涛翻滚,田里稻秧、土里大豆、村庄房屋,全被湮没。九弟兄一声呐喊:“妖孽!还不乖乖束手就擒?”水怪也不甘示弱,与九兄弟一场恶斗,你来我往,一时搅得浊浪滚滚,山呼海啸,鏖战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九兄弟见水怪功夫了得,相互吆喝一声,蹿上云端。一番耳语,齐刷刷按下云头,大哥重重地跌坐水怪头上,八弟兄有的按背,有的压尾,有的束手,有的缚脚,水怪纵修有数千年道行,修得刀枪不坏之躯,奈何九龙如九座泰山压体,浑身丝毫动弹不得,乖乖趴在海里。
大哥麒麟对众兄弟说:“兄弟们,我们虽然暂时镇住了水怪,但却杀不死它,为了不让它再为害苍生,看来我们是永远离不开身了!”众兄弟齐回:“大哥言之有理,听凭大哥吩咐!”麒麟转过身,面向东方:“父王,恕儿臣不孝,为了解救一方生灵,我们不能在您老膝下尽孝了!”说完,一抹泪,一昂头,瞬间化成一座巍峨大山,死死压住水怪头部,八龙见了,含泪向着东方遥拜,转回头看着大哥,也化成八座大山,从此水怪被死死压在海底。沧海桑田,汪洋变成陆地,九座大山矗立平地成一龙昂首、八龙俯伏的合围之势。八兄弟各化为一座山峰,各有其名,寓意不同,并呈“左禽右兽”之势排列。左边依次为:老三嘲风化成鲲鹏山,有“大鹏展翅”之势;老四蒲牢化成公鸡山,相传可嗡嗡鸣叫;老八负屃化成蝙蝠山,山中遍布蝙蝠,周围蚊虫不生;老九貔貅化成凤凰山,清秀灵气,有旺财之相。右边依次为:老二睚眦化成犀牛峰,山势突兀如犀牛之角;老五椒图化成螺蚌坡,有封山锁门之势;老六霸下化成金龟岭,力大无穷,可负天地;老七狴犴化成老虎崖,威风八面,守护一方。人们为了铭记九龙兄弟之无量功德,便称之为九龙山,以表达对九龙兄弟的感恩和思念。
九龙山中央之山乃大哥麒麟,因长两只麟角(石柱),人们叫它麟角山。麟角山钟灵毓秀,气势不凡,大儒王阳明在作《象祠记》时,特将“麟角山”写成了“灵博山”。
山路蜿蜒曲折,我在雨幕中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声之上,与自然的韵律相融。灵博山虽不高峻入云,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遂成为黔西市的一方圣土。
陡峭山道两侧古木繁茂,枝叶在雨水的滋润下愈发葱郁。偶尔有山鸟飞过,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在这雨的世界里回荡,似在讲述着九龙山的传奇故事,象祠的悠悠过往。
听乡政府导游小徐口吐莲花,为我们讲述着这片神奇土地——
象祠3A级景区,位于黔西市东部素朴镇的灵博山。该地群山峭壁峥嶙,山形奇特,一峰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灵博山是周围九龙山的主峰。九龙山由九条酷似游龙的山脉组成。九条“游龙”从远处缓缓游来,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地聚汇在一起,形成了“一龙昂首”、“八龙环伏”之胜景。
晚清秀才白起航老先生有《九龙赋》,赞曰:“ 地居八寨,山号九龙。夸气势之磅礴,瞰秀色之葱茏。首昂昂而棱触霄汉,角而锷犯太空。目露电而光闪烁,鼻聚瑞而雾蒙浓。姿蜿蜒形张七曲,势盘旋态九重。喜鳞甲之栉比,欣爪尾之蒙葺。长居地维,巧夺天工。得风云之际会,必五于苍穹。
致若:龟伏狮啸,凤舞龙蟠。象峯驼岭,鹤岫蛟峦。雄独峙于中极,列朝拱于端。大营坡似将帅而侍卫;歪嘴山如宰辅把令传。田拱镜于当门,水环抱于各湾,林送青于绿野,云铺锦于碧阑。中心如茗香之宝鼎,天马似系辔之雕鞍。岩抱金钝,水绕玉环。为黔邑挺秀佳景;是水西拔萃奇观。
欣赏:琅苑琼宫,梵都佛府。麟角凤毛,鹤汀凫渚。建棹刹于是乡,拓诋园于斯土。依山作柱,傍石为础。倚危岩以架栏,随奇峯而竖堵。修灵霄之危巅,造楼台于险埔。辟乌道于右侧,陈玉堦于左股。廊腰缦迥,簪牙高吐,覆道行空,龙翔凤舞。细斫精雕,神工鬼斧。梵音扬东海之波,佛号慑南山之虎。群鸟下而不飞,诸鲁闻而不舞,红袖青衫,接踵相睹。
佳哉!擎天立地,励山带河。草木畅茂,覆盖龙山,云霞秀丽,卷书麟角。闻泉涛之淙淙,听松声之豁豁。蜂喋琴管,鹊鸟笙歌。山如碧浪,禾似青波。鼓鸣蛙颢,瑟韵蟋蟀。雪压寒山,莽莽银龙飞玉岫;月移翠岭,对对青睨走金梭。寻芳有挺秀之美景;览胜其天然之幽壑。
问之:梁州外缴,禹贡边地。史误三苗之区,鉴有南夷之誉,鬼方跃武于殷时,称雄于周季。鳖国之故都,是夜郎之辖宇。追卢国于周王,建鳖县于秦帝。郡置腱为误武谢之雄才;国封罗甸,济济火之忠义。隋併州之域,唐为龚州之御。
国罗旋于宋末,司顺元于蒙起,夸四八土目之雄,统百二祃裔之臣。喜九驿之开拓,四省之联系,肇鼻祠于明期,辟梵官于清季。水西授首,府州缔。阅历代之兴亡,感沧桑之变异 。
巍然!危對一辈,傑阁三层,景夺黔郡,势冠百城。阁称玉皇,庙号观音。大殿列十八罗汉,莲台坐丈六金身。擎宝杵之韦驮,捧净瓶之慈尊。或帝或玉,雕琢精萃;或佛或圣,塑造逼真。汉寿亭候,蚕眉风眼;惠珉大帝,俊俏威灵。看三皇之遗惊古老,睹四王之面貌狰狞。蕴藻藏玄,神牵隐士之癖;连苍接翠,景销骚客之魂。
余闻之:既钟灵秀,必有奇人。莫谓南蛮鴂舌,必毓命世豪英。建郎之竹王,拓文化之会人,续礼乐之付宝,插教化之尹真。佐汉兴之济火,开明鼎之沐英。普贵纳统一之士,阿轲造提书之文,仆夜建罗旋之国,阿纳创卢鹿之勋。奢节抗刘之暴,嘉忠义之万镒,赞虚怀之贵荣,服仇胜祖,禦侮安坤。官居言之御史,权握中枢之薛勤。且多乡土之士,更有外隅之人。杨慎有水西之咏,守仁有象祠之文。写香苏之兰雪,阿画佐元帝之能,霭翠权水,显独立之范;奢香拓九驿,辟文化之津。咏蛮娃之会君。设三桂之将迹,文彪归隐;恭山川之壮丽,洪安翰金。
旖欤休哉! 徉惝宇宙,历世千百。山川不改,文物增色。煙景迷弥于长空,栏阁争辉于地脉。兰花芳草,沐浴四季之风;莫鼓晨锺,敲残八庙之月。闲闻诗泳,静听佛偈。饱久渴之眼福,阔胸襟之气魄。心醉琼楼之美,目睹古今之设。既有感于兰亭,忽惊心于梓泽。雄具虎跃龙蟠之势,更显形奇景美之节。非九五之飞龙,罗百中之奇特。谁识拔天之资。而行山灵之侧。有风云之聚会,必升腾于天阕。”
象祠景区不仅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还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概括起来即“一祠三馆,九龙八景”。“一祠”即象祠;“三馆”即水西馆、阳明馆、养心堂;“九龙”即九龙山的九条山脉;“八景”即九龙阁、灵博寺、抗战纪念亭、奢香公主亭、阳明书院、奢香古驿道、九龙湖、牛场大街。
我们攀登“一龙昂首”的九龙山主峰麟角山。麟角山犹如昂首远望的龙头,气象峥嵘,雍容大度 。山上松柏苍翠,林幽泉清,雀噪鸟鸣,景色秀美。峰顶有一堵高约二十米的刀削峭壁,峭壁下有一块约四十平方米的石板铺成的小平台,小平台之下左右有两个半拱形小洞,村民谓之龙鼻。立冬过后,每逢天气变化,龙鼻——两个小洞就会往外喷出雾气,村民说是龙出气。龙鼻前方是一片约五百平方米的坪坝,它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棵独立挺拔的石笋,高约十二米,粗约十米,形状犹如龙头上的两只麟角,左边一棵因雷击而断塌,右边一棵完好无损。麟角山因此而得名。两只麟角的旁边原各有一眼小水井,井水终年不涸,人称龙眼。现井口仍在,井水干涸。龙鼻、龙角、龙眼,天生地造,简直就是一个惟妙惟肖的龙头,叫人惊叹不已,不得不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油然而生无比虔诚的敬畏之心。这儿原是古象祠的遗址之地,修复象祠时工人曾在此发掘很多出古建筑的东西来。
象,传说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象曾多次与其母设计陷害舜。舜吉人天相,每次都化险为夷。尧传位舜,舜继位后,以德为本,感化了象。象终于痛改前非,弃恶向善,成了一个仁人君子,惠泽一方,遂为世人敬仰,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象祠。熟料有唐一代把全国所有的象祠毁灭殆尽,水西偏远蛮荒之地,象祠幸免于难。然而世道变迁,战火不断,水西九龙山上的象祠也在清初吴王剿水西时毁于战火,荒草狼藉、废墟一片、狐兔出没。
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水西彝族首领安贵荣继任贵州宣慰使。
明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谗害忠良,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上疏,请求皇上惩办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势力,被刘瑾矫旨下狱。时任刑部主事的王阳明上疏为其辩冤,得罪刘瑾,被廷杖四十,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当驿丞,开始了他的水西生涯,水西彝族首领安贵荣一心向往中原先进文化,尽最大努力给予阳明先生无微不至的关照,由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王阳明先生也与水西结下不解之缘。
明正德三年(1508),水西以彝族为首的各民族恭请安贵荣出资翻修象祠。祠成,安贵荣遂盛情力邀与自己交情深厚,并且与水西民族结下深厚情谊的王阳明先生作文记之。王阳明出于与安贵荣的友情,欣然应允。
正德四年(1509)早春,王阳明在安贵荣陪同下,渡过六广河到水西境内“灵博山”观看翻修后的象祠。王阳明和安贵荣在到达水西灵博山的途中,受到当地苗、彝等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欢迎,向他们献茶敬酒,还留他们住宿进餐。
在此地,王阳明写下千古名篇——《象祠记》。《象祠记》以唐人毁象而黔西奉祀象的史实,赞扬了水西各族人民的忠厚、淳朴及豁达的胸怀。王阳明先生在《象祠记》中提出“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的著名论断,宣扬了他的“性善论”、“致良知”。自此之后,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水西,不断充实和丰富象祠文化的内涵。
阳明先生身历其境,故而所作之《象祠记》才那样生动感人。整篇《象祠记》以舜帝仁德感化弟象为主题,以“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为主旨贯穿全篇。
清康熙三十年《象祠记》收入吴氏叔侄编选的《古文观止》,成为千古名传之作。
象祠久毁,在追求最大“物欲化”为宗旨目标的今天,重修象祠宣传道德与“德化”的力量和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成为有识之士谋划已久的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多年前,在有关热心人士的倡议下和牵头下,云南商人秦正刚出资赞助,市、县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黔西县文旅部门大力主抓,重新修建象祠,又在灵博山顶和山脚分别增加一个亭子和一座大殿,并于2014年竣工。
民族文化是支撑旅游发展的不竭血脉,而古象祠这个借先贤王阳明之手而张扬的古老水西文化载体,无疑是黔西北人文景观中不可多得的稀缺元素。底蕴深厚的象祠文化,一定会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之中发扬光大,并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历经艰难跋涉,我终于抵达了峰顶九龙阁门前。雨中的九龙阁更显庄重肃穆,石阶被雨水冲洗得光亮如镜,每一级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我小心翼翼地踏上,生怕打破了这份静谧。
仰望门联,可谓大气磅礴:“高山起楼台拾双柱雄标八龙拱秀,披襟上霄汉看中天起雾大地行回。”
九龙阁门前台阶下立有一块晚清秀才白启航先生《九龙山赋》的牌匾。站立峰顶,环绕四周,烟雨茫茫,群峰若奔。九龙山头,迂回合围,互相呼应。晚清秀才白启舫,收罗史料,多方考证,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出了气势恢宏的《九龙山赋》。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象祠记》,更是将九龙山、灵博山、象祠、安贵荣等人文元素和弃恶从善、人人可化的心学思想载入史册,名扬天下。
跨入九龙阁,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的壁画与雕像,虽历经风雨,依旧生动传神,诉说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我静静伫立其中,聆听着雨水敲打屋檐,滴落在石板上的声音,宛如古老乐章的奏响。
雨,此刻仿佛有了灵魂,它轻拍屋檐,为这些古老故事伴奏。我闭目聆听,让心灵与雨声、象祠、灵博山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在这雨中访象祠的旅程,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还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刻对话。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连接古今的纽带。在这雨中,我仿佛看到了九龙山的岁月变迁,感受到了象祠的庄严神圣。
离去之际,雨势渐息,天空逐渐明朗。我回首凝望,象祠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添几分庄重神圣。我知道,这次雨中访象祠的体验,将成为我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雨,停了。但心中的雨季,却永远滋润着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尊崇。九龙山的传说,象祠的历史,以及那场雨中的邂逅,都将化作我生命中最美的篇章,伴随着我,走过每一个雨季,直至永远。
作者简介:
周德富,贵州黔西市人,笔名花都黎民,贵州省作协会员,教育工作者。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200+作品散见中外报刊。有作品入选《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6》《中国当代微散文精品2016》《闪小说精选·点评本》程思良飞鸟主编等选本。曾获“游龙杯”2017全国闪小说大赛三等奖,2018年8月获“第二届茶圣陆羽杯”全国闪小说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