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顺:
弘扬孩子天性,彰显孩子个性,启迪孩子灵性,诱发孩子创造性。
湖南展辉学校周校长提出的适性教育值得品味思考。
一、适性教育主张提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适性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国际教育理念相融而生的科学教育理念,它以几干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为理论源头,以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倡导尊重并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身心特点,通过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成长方案,呵护个性发展,提升全面素养。
二、适性教育各学段侧重点
小学,秉天性,以美为鉴,健体养正;
初中,尊个性,以善为导,多元育才;
高中,重理性,以梦为马,思辩致远。
三、适性教育理念实践应用案例
适性教育:不同学生问教师问题时,教师应因层施策、因生而异。
对中等生问问题时,教师要求学生不准说,这道题我不会,而要说出是哪一步不会或卡壳,比如拿数学来说,是题读不懂,是不会找等量关系,是列不出方程,还是不会计算,逼迫学生放弃依赖思想,逼其前置思考,让其处于愤悱状态,再点拔指导。
对优等生问问题时,教师千万不要急于主动解答,要用好“再读读、再想想”这个策略,同时伴随有这样语言:你又读懂(读出)了什么?换个思路有新发现吗?看,你不是自己解决了吗?想一想,你是怎么顿悟、突破的?也就是说,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逼学生自己研究,教师的作用重在点燃、激励、唤醒其内在探究欲望,切记:难题不能讲通,只能想通。
同样是问问题,教师要因层施策,精准点拔,对症下药。
可见,适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方法。
邹晓辉:
一、对适性教育理念的理解
适性教育理念,正如文中所述,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如孔子的因材施教)与现代国际教育理念(如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而提出的科学教育理念。它强调尊重并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身心特点,致力于通过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社团活动,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独特的成长路径。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也符合现代教育对于全面素养提升的追求。
二、对各学段侧重点的评价
小学阶段:“秉天性,以美为鉴,健体养正”的侧重点非常贴切。小学阶段是孩子天性最为纯真的时期,通过美的引导,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同时,注重身体健康和品德教育,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阶段:“尊个性,以善为导,多元育才”的理念符合初中生的成长需求。初中时期,孩子开始形成独立的个性和价值观,通过尊重和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多元化的才能。
高中阶段:“重理性,以梦为马,思辩致远”的侧重点则体现了对高中生思维能力和未来规划的重视。高中时期,学生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未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辩,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三、对实践应用案例的评价
文中提到的实践应用案例,展示了适性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非常有效。
对于中等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所在,逼迫他们前置思考,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这种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优等生:教师则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和激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自信心。
四、总结
适性教育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全面发展,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这种理念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我认为适性教育理念值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和实践。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和探索适性教育理念的具体应用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阳建:
适性教育,一是课堂的适切性,这是基础,能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学习中,让每名学生每节课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再者,关键是课程的多元选择性,不同学生,他们的天性、个性、潜力都不同,关键是多元的课程供他们自主选择,走班修习,学分制评价。最后是德育的主体性,要突破应试德育的窠臼,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能力。
适合教育,从苏格拉底提出以来,无数的教育哲人在追求,北京十一学校有了探索的很好基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教育,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育人成人的教育,才能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成就。
作者:
王红顺(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邹晓辉(清华大学雨课堂融智学导师)
杨 建(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研究员)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