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好,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58804.html转发了您文,我有几代祖婆姓徐!另外我冯谱记述,我祖冯京公之后大约公元1200年左右从瑞昌迁蕲春广济,冯十公之子冯仲礼公之子冯贤训公迁来的,现在有几万人分布在全世界尤其集居在武穴、蕲春、瑞昌、柴桑、黄梅、阳新,冯贤训公墓在龙坪,如果有机会麻烦您帮忙寻根问祖!武穴拜托您了)
(瑞昌现在:
江西瑞昌株林大屋冯胜高公简史1、 大屋冯庄史略
国有史,省县有誌,一个族庄也应有简略史况,以让后人知晓。吾庄始祖胜高公观阴阳察地脉于明朝宣德六年(一四三一年)择仁里从冯家巷迁来株林庄奠基,现名大屋冯,得天时地利人和,人杰地灵,子孙繁衍甚速,成为瑞昌屈指可数的大庄。据粗略统计,吾庄尚有三百五十多人外迁,其中大部分迁往陕西白河县的冷水河红岩,川河,大狮关康家坪, 火烧爬,瓦窑岭、汉阴县, 小松坪等地,也有迁往四川大磉木;湖北鄖西县的兰河杨家沟,小池简团铺',郧阳木沟、阳新富川墨斗绞山下龙湾,左溪泉口,富池、广济龙坪,四望山脚何应朝左边鲤鱼地,也有迁往本
县黄荆林,码头、匡灶,界水口、白石畈、上沈畈等地。近代由于种种原因在外定居不乏其人如台湾, 四川, 宜春、通山、蒲圻等地。近年来由于工作需要,又有不少人在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深圳、南昌等地定居。回顾吾庄自奠基迄今五百五十余年以来,世道沧桑,变故甚多独吾庄能扬清激浊,砥柱中流能使浩气长存千古。中经明清民国三代,又逢中华人民共和国盛世,宗派已传;胜、仕、彦、大、正、秉、继、光、恭、宽、信、宗、承、毕、万、家、道、隆、昌、秀、周,二十一代人口繁荣至一千五百人以上。虽其间朝代屡易、优胜劣败,而居吾庄处此惊涛骇浪之中还能发扬光大。这都是我列祖列宗有独特的聪明与过人的才智斩荆棘, 暴霜露, 拓此乐园,以留子孙世代相守。
株林庄胜高公第十七代孙 道寿 敬撰
公元二零一五乙未年九月初四日大屋冯庄理事会立
二、附;江西瑞昌冯姓
提要:在北宋时期,冯姓的一支由广西宜州进入湖北江夏竹牌门。竹牌门的冯氏第二代便产生了北宋名臣冯京。瑞昌冯姓来自江夏竹牌门,是冯京的直系后裔。江厦竹牌门是瑞昌冯姓的主要来源地。最早入瑞者始于元朝初期。冯京后裔冯文秀在从湖北江夏竹牌门迁居湖北兴国(今阳新县)田畔源柏树下后不久,再次迁徙,进人瑞昌乐园,定居于冯家巷。入瑞的第二支冯姓是冯京后裔冯通六、冯通一、冯通五。在元朝末期,他们从湖北江夏竹牌门迁入瑞昌洪一,定居于洞下村。之后冯通一、冯通五又先后外迁。第三支迁入瑞昌的冯姓是冯京后裔冯龙二。元朝末期冯龙二从湖北江夏竹牌门迁入瑞昌洪一.定居于冯家咀。第四支迁徙瑞昌的冯姓是冯京后裔冯祖泗(军籍)。在明永乐二年(1404),冯祖泗奉命屯垦于瑞昌范镇冯家铺。从此定居瑞昌。1940年,冯祖泗后裔冯良池由冯家铺迁范镇八都上宅坂。冯京的四支后裔冯文秀、冯通六、冯龙二、冯祖泗入瑞之后,繁衍生息,逐渐在瑞昌形成冯姓四个支系。
一、株林大屋冯支系; 冯文秀五世孙冯胜高于明宣德元年(1426)从乐园冯家巷迁徙到洪下大屋冯。之后.冯胜高的子孙继续迁徙,形成冯氏株林大屋冯支系,这一支系在瑞昌共建村四座:
1乐园乡南庄村冯家巷 ,冯京第十三世孙冯文秀于元朝初期从湖北江夏竹牌门迁居湖北兴国(今阳新)田畔源柏树下,后迁瑞昌乐园冯家巷。
2.洪下乡大屋冯村, 冯胜高于明宣德元年(1426)从冯家巷迁入。
3.洪下乡张家铺村细屋冯 , 冯正锦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大屋冯迁入。
4.码头镇码头村冯姓冯宇良、冯宇贵、冯宇卷于清嘉庆后期从湖北武穴复迁瑞昌,定居码头。
二、株林新港支系
冯通六定居洪一乡洞下后,其后裔又从洞下迁入洪下乡大屋冯村新港。形成瑞昌冯氏株林新港支系。 洪下乡大屋冯村新港冯通六曾孙冯惟全于明初从洪一洞下迁入.
三、三峰冯家山支系
冯龙二定居洪一乡冯家嘴后,其后裔陆续迁出冯家嘴,在范镇、横港、青山、白杨、码头中共建村6座。
1.范镇高泉村冯家山, 冯以泰于明朝初期从冯家咀迁入。
2.横港镇清湓村清湓街, 冯法启从冯家山迁入。
3.青山林场冯坳, 冯元刚于明弘治年问(1488—1550)从冯家山迁入。
4. 范镇高泉村万良桥 冯希禹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从冯家山迁入。
5.范镇良田村冯姓 冯法焕后裔从冯家山迁入。
6.范镇长春村冯家铺 , 冯昭福于清末从冯家山迁入。
7.白杨镇连山村云池口, 冯方仁于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从冯家山迁入。
8.码头镇翠林村翠竹林, 冯取仁于清顺治年问(1644—1661)从冯家山迁入。
四、壁高冯家铺支系
冯祖泗定居范镇冯家铺后,经过繁衍发展,这一支系在瑞昌建村4座。
1.范镇长春村冯家铺 冯祖泗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湖北江夏军屯瑞邑冯家铺。
2.范镇八都村上宅坂 1940年,冯祖泗后裔冯良池从冯家铺迁入。
3. 码头镇苏山村冯家墩 冯能吾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冯国文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先后由冯家铺迁入。
4.横港镇远景村冯家 ,从冯家铺迁入。分居后曹、范家、树下李等村。
此外,在瑞昌冯姓中还有一部分因工作、移民、婚嫁、购房、经商等原因从外地迁入瑞昌的湓城、桂林、赛湖、武山铜矿、江州造船有限公司,还有少数零散地分布在一些乡镇。
注;根据冯国华传的大屋冯庄史略和网络收集的瑞昌冯京后裔资料整理,希望瑞昌冯京后裔审修和给联系电话,便于初编和主编联系,冯长文拟初稿2024年9月6日)
四川冯健宗亲这个冯字考证又提前了几千年:濮语是夏朝的官方语言,在汤灭夏后遭到边缘化,夏朝曾经有一个规定,单字笔画不能超过六字,濮语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约9000-1000年,远古人类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字符实际上就是濮语,濮语和商代甲骨文不同,殷商来自关外,文字体系与夏朝的濮文有所不同,目前对濮语继承比较多的民族是彝族,有一本《西南彝志》的书,所囊括的历史有上万年之久,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与彝族分支的时代是在大禹治水,而《山海经》最早也是由濮文写成的,战国至汉朝按照汉语对《山海经》进行翻译,实际上是汉语对濮语的音译,因此早在西汉时期,当时的人就已经无法解读山海经的内容了。濮文版山海经所记录的唯一的神只有山神,而在汉译版的山海经所出现的怪兽实际上是上古的部落氏族。
现在有学者已经能够解读出山海经,是因为网络的发达,有学者认识到了彝文的作用,通过彝文逐渐地翻译出了《山海经》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我昨晚在无意之中,听到这个学者解读汉字的“冯”,他原本不是专门来解读“冯”的,他是在解读“尼玛”时解释“玛”才解释到了“冯”。
按照他的解释,古代封王,第一王,被称为“尼玛”,其中“尼”为“首领,“玛”为将领,“尼玛”就是第一将领,第一王。
“尼玛色”就是“第二将领”,也是“第二王”的意思。
汉字的“冯”,“冫”读“色”或“se”音,“冫+尼玛”——“冫+玛”——“冯”。
这就是整个演化过程。
对于此观点,认同与否不重要,关键在于,真正谦虚、有学识之人会进一步去研究考证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