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看柳
高增荣
九月初的天气依然炎热,我们去宝鸡陇县关山牧场旅游,回来时顺路到凤翔县城看看东湖。
凤翔,古称雍州。雍,乃华夏九州之一的雍州,成周发祥之地。相传周文王时“凤凰集于歧山,飞鸣过雍”;春秋时,秦穆公爱女弄玉喜欢吹笛,引来善于吹萧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萧宗至德二年(757年)取此意将雍州改名为凤翔。凤翔在历史上曾作为秦国的都城长达294年,是秦始皇加冕、苏轼初仕之地,也是西凤酒和泥塑的发源地。秦建都以后的各个朝代,凤翔均为州、郡、府、路之治所,俗称“西府”,历史上一直是关中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早就听说,凤翔有三宝:柳林酒、东湖柳、妇人手。柳林酒是指凤翔柳林镇出产的西凤酒,它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属凤香型白酒,驰名中外。妇人手,是指西府的女人心灵手巧,其剪纸、做花馍,捏泥人、制作的麦秆画等栩栩如生,享誉海内外,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都不必细说,今天我想重点介绍一下"东湖柳"。
说起东湖柳,我们不能不说说大文豪苏东坡在凤翔的故事。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轼考中进士,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一位拿到“第三等”(宋代科举最高等级)的青年才俊,这是“进士中的进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宋仁宗称为堪当宰相之才。之后,他被朝庭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掌管(兵、吏、刑、水、工)五曹文书,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政府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的职务。
苏轼在凤翔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知府处理日常事务,发挥他的特长写写公文,给知府当笔杆子。苏轼虽然公务不多,但他有才华,有思想,有热情,愿意为老百姓干一些实事,他尤其喜欢搞水利工程建设。
到任的第二年,他就带领、指导当地官民疏浚、扩建饮凤池,把凤翔西北的凤凰泉引入池内,种莲花,栽柳树,修建亭台楼阁等建筑,使其成为一处供人休闲游览的场所。由于此地离凤翔城东门很近,苏轼给它起名"东湖"。
据文字介绍,苏轼在东湖种植的柳树,在清末陕西回民叛乱时已被焚毁。后人又在东湖边植了柳树。如今东湖岸边,柳树成萌,躯干粗壮,柳条细长,婷婷袅袅,恰似少女的细腰;柳叶浓密、青翠欲滴,在微风吹拂下,犹如绿色的瀑布,又如飘动的美女的秀发,十分养眼,摄人心魂。
我们都知道,东晋的陶渊明痴迷柳树,隐居堂前亲手栽下五株鹅黄柳,自号“五柳先生”,世人皆称他为“柳痴”。其实,苏轼对柳树也情有独钟。他不仅在东湖和西湖,广植柳树,还写了不少歌咏柳树的诗。如《洞仙歌·咏柳》中写道:"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这首词写尽了柳的婀娜多姿的体态和优雅风流的气质。并借柳喻人,把人的品格与身世融入对柳的形神描摹之中。《蝶恋花.春景》中的佳句"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脍炙人口。在惠州时,闲暇时节,苏轼的侍妾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最令人惊奇地是,东湖边有一株树龄达150年之久的"左公柳",此树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亲手所栽。看到此树,不禁使人心情激动,眼含热泪,想起了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惊天动地的故事来。
1875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年63岁的老将军,力排众议,说服朝庭作出出兵新疆的决议。他为自己做了一口黑漆棺材,让亲兵抬棺出征,以表明他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激励着将士们英勇杀敌,收复失地。在左宗棠将军的指挥下,打败了入侵分裂新疆的阿古柏,使新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之后,左宗棠又挥师伊犁,准备与入侵的沙俄侵略者开战。这时,清政府决定与沙俄谈判,调左宗棠回京。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光绪七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九城和部分失地。
左宗棠将军率领数万湘军,在开赴新疆途中,从陕西经甘肃河西走廊到新疆,修筑道路,并在道路两旁栽种柳树、杨树和榆树数以百万棵,长达3000余里,给黄沙漫漫的大漠戈壁带来了千里碧绿和勃勃生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左公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浚,途径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赞扬了左公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
据说,左宗棠将军从新疆返回时,路过凤翔,在东湖边植柳树数棵,如今仅剩下这一棵,它也是陕西境内仅存的一棵左公柳,实在是太珍贵了!左公柳蕴含着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时自强不息、救亡图存的不屈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崛起。
据史书记载,从1866年(清同治五年),左宗棠临危受命陕甘总督,督办西北军务。此后十余年间,他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舆榇出征”将侵略者赶出了中华大地,可谓战功赫赫。期间,他经受了失去长子和妻子之痛,但他征战在外,连回去看一眼都没有。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陕西、甘肃人,都不能忘记左公的恩情啊!
在东湖岸边,还有一棵比左公柳更为古老的林公柳,它是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亲手栽种的。1841年6月28日,清政府下令将林则徐革职查办,罪名是“误国病民,办理不善”。不久,昏庸的道光帝把奕山在广东方面的军事失败归罪为林则徐“废弛营务”,下令将其革去四品卿衔,遣戌伊犁。林则徐在流放途中,路过凤翔,在东湖植柳数棵,今仅存一棵,乃稀世珍宝也!
有趣的是,林则徐这位曾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英雄,是左宗棠的老前辈。1850年初,垂垂老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戍边归来。路过长沙时,专门派人到湘阴请时年38岁的左宗棠到长沙一晤。
林则徐对左宗棠深情地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尚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其谁!”此番夜话,林则徐和左宗棠畅谈天下大事,尤其对西北塞防的重要性不谋而合。林则徐将自己呕心沥血收集整理的关于新疆的资料都送给了左宗棠。惺惺相惜的林左二人当时应该不会想到,正是这次夜话,改写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历史。25年后,当李鸿章等人主张重视"海防",先放弃新疆,缓后收回时,左宗棠以“塞防论”反驳李鸿章的"海防论",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以固塞防。清政府采纳其意见,授左公钦差大臣,组建西征军,成功收复新疆。
今天来看,左公是极其正确的。如果不是左公,我国美丽而广袤的大新疆将落入沙俄窃贼之手,与外蒙、外东北、唐怒乌梁海等地一样,怕是永远也收不回来了。中华幸有左公啊!
东湖的亭台楼阁都小巧玲珑,但为数不少。同西湖一样,东湖也有个断桥,上边修有断桥亭,此外,还有喜雨亭、洗砚亭、春风亭、宛在亭、鸳鸯亭、君子亭、会景堂、凌虚台、沧浪桥、望苏亭、一览亭等。这些亭台楼阁,有的是苏轼修的,如喜雨亭、君子亭、会景堂等;有的是别人修的,如凌虚台为苏轼的上司陈太守所修,苏轼曾写《凌虚台记》,文中有讽刺太守之意,太守宽宏大量,将全文立石刻碑上,供人览之。一览亭修建在北魏城墙遗址上,是东湖最高点,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即1845年,由时任凤翔知府白维清创建。这个亭子因其地理位置和高度而成为观赏东湖及其周围的太白山等景观的理想地点。
东湖的喜雨亭是东湖最为有名的景点之一,为什么要用“喜雨”两字作为亭的名字,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
关中地区本来春旱多,宋嘉祐七年春又逢大旱。按照当时的习惯,作为府判官的苏东坡必须代替太守四处求雨,难免日夜焦虑。好在老天慈悲,忽降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象。
有了这场及时雨,人们笑逐颜开。这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苏轼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就是为这座亭子而写的。
今天,大多数人都知道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能把苏轼写的赞美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得滚瓜烂熟,但知道凤翔东湖的人确实不多。其实,苏轼疏浚凤翔东湖,比疏浚西湖、兴修苏堤早20年,有诗云“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其实不管是修建凤翔东湖还是疏浚杭州西湖,都是苏轼勤政为民、心系天下苍生的爱心的体现!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出版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篇《彩虹学校志》,均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对书法有兴趣,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忝列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