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暖岁月
文/李红强
偶然得到一本朱航满的《杖藜集》。这本书披露了三十位当代作家与名人的书房,以及书房中的人物逸事。翻开每一页,就好像走进了一位名家的书房,浓郁的书香拂面而来,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记忆,自己与书为伴的日子,像过电影一样涌上心头。
油灯下,方桌前,一个小孩,几本小人书。四周静谧、恬然,窗外的杨树在风儿拨动下发出沙沙声,与蟋蟀的鸣叫声相和着……这就是我童年的读书时光。我依稀记得儿时看的第一本小人书是《劈山救母》,那时虽然不识字,却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小人书多了,我就让母亲用碎布头缝制了一个书包,这个书包陪着我上了小学。随着课本和作业增多,我换了大书包,里面的小人书也被《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刊物替代。初中时,我开始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平凡的世界》等小说,《辽宁青年》、《中学生》等杂志更是每期必买。每每遇到好的文章、段落、词句,都会摘抄在笔记本上。或许,就是这个时期,在我心里开始埋下文学的种子。
肩背书包的岁月,总是充满梦想。高中时,我开始痴迷上文学,加入了学校红梅文学社,后来还被选为社长。我和社友们出版校报、编印社刊、开展采风、组织笔会,文学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有一段时间,校园掀起了“汪国真热”,他的诗青春、激情、励志、温暖,深深吸引了我。“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等诗句,我不仅抄到笔记本上,还能随口背出来。记得汪国真的诗集《年轻的潮》出版后,镇上买不到,县里也脱销了,我绞尽脑汁让同学的同学在市里买了一本。辗转到我手上时,书皮都翻烂了,我依然欣喜若狂,社友们也争相传阅。
1990年底,我当了兵。在新兵队伍中,我比别的战友手里多了一个箱子,箱子里是我上学时最喜欢的文学书籍,其中最让我感到珍贵的是一本《写作漫谈》。记得当兵走的前一天,我到母校告别,语文老师李建坤把自己珍藏的《写作漫谈》一书送给了我,说:“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好好写,别停下,说不定将来你能和军旅作家李存葆坐一个办公室呢!”老师笑谈之中的鼓励与期望让我记忆犹新。30多年过去了,虽然我没有成为专业作家,也没有和李存葆坐一个办公室,但这本《写作漫谈》始终陪伴着我,“好好写,别停下”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我坚持写作,不懈奋进。
一箱书,伴随我历经部队几次调整改革,从内蒙古昭乌达草原深处到辽东凤凰山脚下和省城沈阳。辗转奔波,箱子里的书由少变多,箱子由小变大,我的阅读视野也不断拓展延伸。记得在某团当报道员时,我意识到必须修炼文学基本功,才能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为此,我专门制订了读书计划,阅读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大量中外名著,集中学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现代汉语七十讲》教材和文艺理论书籍;根据工作需要,还阅读了《军事新闻写作》《新闻典型论》等新闻专业类书籍。有一年,组织安排我到军区报社学习,我提着一箱子书去报到,董志新主编看到后连连称赞我是真来学习的,欣然送我一本作品集《男儿有志挥金戈》,并签赠寄语“三上为文,三余读书”,成为我至今读书写作的座右铭。
2002年,我已结婚成家并且有了女儿,部队分给我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公寓房。这时,我的书已经装了三个箱子,找书不方便,就在房间一角的桌子上装了个简易书架,书架摆不下的书,就码放在桌子上、椅子上。房间的一角,基本都是我的书,所以我称之为“书角”。
一隅书香,一方天地。这个有书角的房子,我家住了10年。在这个小小的书角,我通读了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阅读了大量历史、哲学以及政工理论书籍。通过阅读积累,完善了知识结构,拓宽了眼界视野。头脑丰富了,笔端也流畅了。除了写新闻稿件外,大到经验材料、研讨文章、领导讲话,小到通知通报、方案计划、会议纪要,甚至检查检讨、祭文悼词,几乎各种体裁的文字材料我都写过,数百篇作品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所以,这10年是我读书最多、受锻炼最大的10年。
女儿上初中那年,我家购置了两室一厅。这时候,我的书更多了,迫切需要一个大书柜。我跑遍沈阳的各个家具商场,终于选到一款多功能的大电视柜。电视柜外挂可以随意移动的趟门,电视机隐藏于趟门内,趟门后就是开方式的储物格,也就成了我最理想的书柜。我用了3天时间,认真整理摆放,让满柜的书成了我家的影视墙。这个大容量的书柜不但满足了我逢书店必逛、有心仪书必买的喜好,还让我爱上了“淘”旧书。有一次,我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巴金的《家》,封面斑驳不堪,书脊磨损开裂,但翻开一看发现是竖排的繁体字版,再仔细翻看,居然是1953年人民出版社的初版。摊主要价10元,我喜出望外,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这些年,我先后淘到了《文字源流浅说》、《小说见闻录》等20余本绝版书,让我时常在故纸的芬芳中踏寻历史印迹,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
2015年,我家搬进了三室两厅的新居,我也终于有了独立的书房。近千本书按照门类、大小等整齐地摆放在五组书柜上,横看成线,侧看成排,犹如我过去带的兵一样,列队等待检阅;展示格摆放瓷器、根雕等文房饰品,柜顶码放装订成册的老报纸杂志;窗台有盆景,案头有香熏,桌上有茶台,墙上挂着一位书法家送我的“清静无为”四个大字。
一桌一椅一壶茶,一人一灯一卷书。在宁静的时光里,我常常坐在书房,与王开岭在《人生树下》漫谈,与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散步,与梁衡聆听《宋朝的雨》,与汪曾祺共赏《人间草木》。纷繁喧嚣中,书房成了我的精神栖息之所,或品茶,或读书,或写作,或沉思,或冥想,让恬淡与安宁抚平心底的烦躁与纠结,学会释怀,珍惜当下,在岁月的洗礼中回归本我。
时光流逝,星霜荏苒。记忆深处的书包,诠释着青葱年华的懵懂与渴望;伴我奔波的书箱,寄寓着神圣使命的责任与荣光;陋室一隅的书角,见证着峥嵘岁月的执着与拼搏;静静伫立的书柜,承载着砥砺前行的坚守与激情;栖息身心的书房,涵养着回归自我的灵魂与精神。
缕缕书香,充盈了我的人生,温暖了整个岁月。
作者简介:
李红强,河南省滑县人,1972年10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退休上校,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多年坚持与文字为伍,先后在《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多篇作品在军内外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