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文字沉静、从容,内容却饱满而又充满激情。这些文章,能够带着你起起伏伏,不是大风大浪、惊涛骇浪,却一定会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有一种空灵、飘逸的腔调,却又是落地的,接地气的,有着浓浓的生活的烟火味。
三是写作的用情用心,尤其是对故乡的拳拳赤子心,跃然纸上,铺满字里行间,这一部分是写得最多,也是写得最感人的。用情深、专,文字就有了一定的感染力,让读者有代入感。“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对于家乡淮安,作者永远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近和安全,她又将这种“难以言说”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和作者文字的灵性相知相融,能够让读者深深代入其中。于是,朱月娥挚爱的家乡,也就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家乡了。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后 记
朱月娥
光阴如电,回想曾经的岁月里留下的感动、感慨和感谢,使我感恩今天和以往的每一天,感恩给予我帮助和提携的师长、亲友,是你们的陪伴让我远离无助和孤单,是你们的出现给了我热情和欢乐。时光弹指,风雨四季,有过的珍藏和难忘的抒发,都已印刻在了这本书里。
每到一处,我带着虔敬,结交新友、游览新景。在和人们相聚于星光时空的同时,我也会问自己,是否有提升,是否有思考和历练?写作的人,表面看似平静,心底里却一忽儿刮风,一忽儿下雨,一忽儿晴光朗照。因为我们的心田,是湿润的,是敏感的,是细微到纤毫翁动也会电闪雷鸣。而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反而更多的是平静,从内到外的平静,对待世事人生的欢喜,经过得失凉热的从容,随着年龄的与日俱增,始终不改的,是我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大爱和敬畏,甚至是慈悲、包容。
回首往日,我在工作中成长,也在写作中沉淀。从过去的报纸方块文,需要高度凝练和简约,到近几年的刊物文章,写得长了些,也像模像样了些,但对真情的表达和对亲人的怀念与爱惜,是我从心底里凝出的真挚情感。无论是在《竹》中对父亲永远的怀念,还是写给“党员妈妈”结对中得来的女儿的信,都是用泪水洗印出来的,无论什么时候回过头再看,都泪湿双目。
亲情、爱情、友情和对世间万物的情,是每个人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情感。是亲人让我明白了责任,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应承担的部分。就像一根细小的伞柄,哪怕生活的风雨再大再强,也要努力撑开。在生活的琐碎中,不经意间,日月和星斗带不走的,是我坚定的信念和逐渐成熟的笑颜。
书中写下的,是我或深或浅的心事,或乐或痛的经历,或暗或明的憧憬。可能是阅历的增加,或者是年龄的增长,让我对淮安的历史纵深和历史人物多了点关注。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那些为民族和地区事业奉献着青春和热血的人,逐渐像夜空中的恒星,越来越亮,越来越能照出我的不足和渺小。
淮安,是我的衣胞之地,是我“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亲爱故乡。这里承载着我生命的开始,我的理想,人生的希冀和每个相濡以沫的日子。
《相濡以沫》共收集了45篇散文,分为《怒放的生命》《相濡以沫》和《此心安处是吾乡》三个部分。
这本书,我仍在阅读中。初步的感觉:细腻、自然、抒情、精致和理性…这是朱月娥在文学天地中的心声放歌与心路痕迹。这是一本值得我细细阅读、品味与收藏的佳作。
祝朱月娥主席创作丰收、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2024.11.15晚于海润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