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莜面情结
郑守昌
上世纪八十初期,河北沧州连续几年旱魃横行,赤地千里,沧州境内粮食歉收。好容易包产到户后攒下的粮食眼瞅着见了底,一些心眼儿活泛、有手艺的人背起行囊,一咬牙走出沧州地界儿,外出谋生。
沧州平原县张庄有一小伙儿,名叫张三,年已十九,学得一手好木工,本想大展身手,挣下娶媳妇儿的本儿,没想时运不济,连饭都快吃不上,谁有闲钱做家具。眼瞅着家里也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况,张三看别人外出谋生,也心生外出靠手艺挣钱的打算。听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后山地区缺少木工,于是跟爹娘商量,想去那里碰碰运气。爹娘自是万分不舍,才十九岁个娃子,从来没出过远门儿,听说内蒙古地界儿大,几十里不见一户人家,冬天下鹅毛大雪,零下三四十度……孩子去这种地方,受罪呦!受罪总比饿着好!爹娘擦着眼泪帮张三整理好行囊和木工家具,送到汽车站,眼瞅着长途汽车冒出一溜黑烟走远了,爹娘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张望着,心里已经算计孩子年前回来的日子。
辗转几天,张三来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一个交通较为方便的村子,名大杨树村。
这个村子正好多年没来过木工,因此,不是东家窗棂破损,就是西家风厢走风。活儿计自然不断,小伙子长的膀大腰圆,浓眉大眼,手艺活儿又做得十分考究,价钱公道,很快村里就传遍了,抢着请张三做木工活儿。这一天,终于轮到大杨树村的刘虎小家,刘虎小家的风箱烂了,双扇门的门框也散了架,窗棂子也因多年风吹雨打快要散落下来。于是小木匠在刘虎小家一住就是十来天。
刘虎小的闺女年方十八,小名秀秀,长得水灵灵的,瓜子脸,白皮肤,一双眼睛像山里的泉子,清澈纯净,不是大家闺秀的雍容华贵,不是小家碧玉的秀丽端庄,就像《小二黑结婚》里的刘巧儿,自然淳朴。小木匠一来,端茶倒水自然离不开秀秀。一来二去,小木匠看上了在他眼里如花似玉的秀秀,秀秀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外来的小木匠,也为小木匠的心灵手巧、厚道朴实而动心。这微妙的一来一往早被刘虎小的老伴儿张翠兰看穿。于是就和刘虎小说了这件事。刘虎小听后,先是吃了一惊,后来想想,觉得小木匠心灵手巧,憨厚老实,长的也墩墩实实,再加上老伴儿张翠兰也百般看好,觉得这桩婚事也不错。只是秀秀的年龄有点小,加上武川距沧州路途遥远,闺女嫁过去几年不见得回来一趟,心里有些不舍,就没点头答应,婚事就这样暂时耽搁下来。
小木匠张三眼看在刘虎小家的木匠活儿快要做完了,过几天就去别的村做活了,怕秀秀她爹娘把秀秀许给别人,秀秀怕小木匠去了别的村,时间长了把她忘了,和别的女子好上了。他俩藏在心里的事一直深埋在各自的心灵深处,而且还一直瞒着秀秀的爹娘。这一对少男少女只是暗暗恋爱,实在没办法挑明,心里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秀秀心生一计,和小木匠暗暗地说,你不是给张大牛做过活吗?你找他向我爹娘提亲吧,他和我家粘点远亲,算是我娘的远方舅舅,而且在本村也算德高望重,请他提亲,看二老看在他的面子上,是否同意这门亲事。小木匠听了,觉得自己给张大牛留下的印象还不错,张大牛夸了自己好多次,应该能答应自己的请求,有了办法,张三心里轻松了许多。第二天,小木匠停下手中的活儿,跑到县城可镇买了两瓶二锅头,两包“金点心”,当晚来到张大牛家说明来意。张大牛倒是个开明且热心的老人,听了小木匠一番真心实意的表白,觉得小木匠为人厚道,又有一些手艺,长的也相貌堂堂,和秀秀般配。心里想,倒是一件好事。硬拆一处庙,不破一门亲,因此,就把提亲这件事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秀秀的远房舅姥爷张大牛大清早就去了外甥女张翠兰家,像个长辈一样盘腿坐在外甥女的炕上。张翠兰也不知道舅舅来干啥,只当闲着无事来串门儿,又是倒茶又是递烟忙的不亦乐乎。
张大牛远圈近套打开了话匣子。张大牛问外甥女:“咱秀秀今年多大了?”
张翠兰回答说:“十九岁了,属狗。”舅舅的这一问不要紧,却激醒了聪明伶俐的张翠兰,张翠兰接着话茬子问舅舅:“舅舅问秀秀的岁数干啥?莫非?……”
舅舅喝了口茶,慢吞吞又吸了口烟说:“秀秀也不小了,俗话说,儿大当婚,女大当嫁。咱秀秀也该物色个对象了。”
张翠兰惊讶地问:“莫非舅舅手里有个合适的后生?”
舅舅慢吞吞地说:“有倒是有,只是怕刘虎小和你看不对。”
张翠兰固作镇静地问:“谁?”
舅舅说:“就是今年来咱们村做木匠活儿的小木匠张三,那可是个好后生!”
张翠兰听了一愣,居然是小木匠张三,是挺好个后生,但秀秀他爹似乎有顾忌,张翠兰思谋一下,慢条斯理地对舅舅说:“舅舅,这么大的事,外甥女一个人主不了这事,等你外甥女婿晌午耱地回来再说好吗?”舅舅一听外甥女的口气,只好慢慢等待。张翠兰也忙乎着准备晌午饭。舅舅将身子微微一斜,背靠枕头睡去了。
晌午刘虎小进了院,卸了牛犋,倒尽了鞋里的沙土,散披着夹袄进了家,一眼就看见妻舅躺在炕上,感到十分诧异,平时舅舅很少登门,这次来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舅舅这时也醒来了,刘虎小赶忙上前问候舅舅,按传统礼节,刘虎小坐在后炕,舅舅端坐炕中,刘虎小端茶点烟殷勤地招待着长辈,随便唠着家常。
这时张翠兰和秀秀忙着做饭,张翠兰和了一大盆莜面,秀秀别看年纪不大却推着一手好窝窝,搓着一手好鱼鱼,窝窝薄如蝉翼,推卷自如,一笼窝窝片刻功夫就推满了。接着开始搓鱼鱼,秀秀铺开案板,一手四根鱼鱼,两手八根,鱼鱼像春蚕吐丝般从秀秀手中流出,一会儿又是一笼。舅姥爷上门,而且做的是当紧的事,当然不能按一般人招待,总得炒几样菜。农村也没有什么新鲜蔬菜,园子中只有水萝卜和小白菜,秀秀像一只花喜鹊蹦蹦跳跳从园子里拔了几苗小白菜,又拔了一把水萝卜。鸡蛋一打,干粉条一泡,就是一盘炒鸡蛋,一盘炒细粉,现摘的白菜调水萝卜丝是佐以莜面的配菜,也盛做一盘,另加自家腌的咸菜一碟,七花八样,摆了一炕。
打开一瓶当地的散白酒,舅舅和外甥女婿对饮起来,酒过三杯,舅舅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把上午和外甥女说的话重复叙述了一遍,尤其是夸小木匠张安,更是如数家珍地滔滔不绝。刘虎小听后,举起手中的酒杯说:“舅舅老不上门,今天您亲自登门,我敬舅舅一杯!”舅舅二话没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这时,张翠兰旁边插话说,后生也不错,又有一手好手艺,只是我家闺女年龄还小,再加上如果成亲,远嫁河北,不得把我们想死。刘虎小也说不出什么,但两口子也没有彻底否定的意思。这窘境把秀秀夹在中间,内心虽然着急,但十九岁一小姑娘,到底脸皮薄,不敢插话,不敢表示任何态度,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件事搁置下来,不了了之。
大杨树村周边的营生还没有做完,时间已到年关,武川的冬天确实冷,北风呼啸着,搅得大雪四处飞扬,但进了家,还是暖暖和和的,很舒服,张三觉得武川不错,夏天凉凉快快的,比沧州的夏天舒服多了。想起爹娘的嘱咐,过年必须回去,这大半年,张三赚了不少钱,也要给爹娘带回去。不得已,小木匠张三依依不舍地离开武川县大杨树村,临行前,秀秀将小木匠送在村口的大杨树下,怕被别人看见说闲话,两人也不敢拉手,只站在树下互诉衷肠。相互立下誓言,谁也不娶不嫁。
小木匠走后,秀秀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少心无事,闷闷不乐地熬度着寂寞的日子。有人给秀秀说亲,秀秀都一口回绝。秀秀爹娘看在眼里,知道闺女对小木匠情根深种,心里也就默许了俩人的婚事。
话说小木匠回到河北沧州,把从武川赚的钱一分不差交给爹娘,爹娘喜笑颜开,过了一个好大年。只是张三天天心事重重,少魂忘事,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也不说话。爹娘亲以为张三得了什么病,急得不行,四处寻医问药,张三只说没事儿,把在武川大半年发生的事深藏在心底,与爹娘闭口不提。
过了年一开春,张三同爹娘商量再出去挣钱,可是爹娘怀疑儿子得了什么病,招了什么邪,坚决不同意他的想法,要他规规矩矩不准离开家半步。张三心里记挂着秀秀,怕秀秀被她爹娘许给别人,心里焦虑得不行,想来想去,办法只有一个,瞅空偷跑。一天,他趁爹娘夜间熟睡,背起早已收拾好的木工箱子,偷偷溜出家门,趁着月色从村里辗转走到县城汽车站,买了最早一班车,千里迢迢踏上了去武川县的路。他没去别的村,直接就去了大杨树村。
日思夜盼的秀秀见小木匠张三来了,压在心里的沉甸甸的石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轻快得像只喜鹊,心里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张三进门后,秀秀又是问寒问暖,又是沏茶倒水,忙的不亦乐乎。张三见秀秀的态度喜悦又亲昵,知道秀秀心里有自己,定没许给别人,那颗忐忑的心立刻安稳了,含情看着秀秀为自己忙乎。
刘虎小、张翠兰夫妇俩倒也开明,见一对年轻人在一块儿高高兴兴,喜笑颜开,夫妇俩终于想通了,远就远点吧,于是同意了秀秀与小木匠这门亲事,答应秀秀再在娘家过个大年,待第二年正月过后,就操办娶聘大事。
张三又在大杨树村周边的十里八村做了半年木匠活儿,挣了不少钱,临行前还专门给秀秀家置办了不少年货,诸如新衣新被、烟酒糖茶、烟花爆竹等。这回俩人在大杨树下拉着手,坦坦荡荡、高高兴兴地道别,因为不久的将来俩人会喜结连理,长相厮守。一想到这些,俩人心里甜蜜蜜的,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张三匆匆忙忙回到老家。老两口见儿子回来,提在嗓子眼儿的心终于掉了下来。张三将去武川大杨树村做木匠活儿这二年来与秀秀发生的一切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爹娘,并说定在明年农历二月十八去接亲。爹娘听后,好不高兴,张三爹用手使劲锤两下儿子的肩膀,连声高兴地说:“好小子,有你的!”张三妈激动地绕着院子转,嘴里念念叨叨:“这些乱七八糟的都清理了,这儿铺上红砖。这两间房给三儿当新房,三儿!赶快打家具!老头子!咱到县里买东西去!我三儿要娶媳妇啦!哈哈哈……”
将近小半年时间,张三爹娘为张三布置新房,赶制衣物,缝制“四铺四盖”,刷房子,张三甩开膀子,给自己和秀秀打家具,床、柜子、椅子、炕桌、板凳、碗柜……一应俱全,一个崭新的、温馨的小家初具摸样了。
第二年正月刚过,张三的爹把女儿女婿叫来,让他随张三去武川县大杨树村接亲。因路途遥远,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娶亲也仅仅有张三和姐姐姐夫一同前往。
二月初十,张三与姐姐姐夫就登程上路了。一路有时坐火车,有时坐班车,有时徒步,有时搭乘一段顺车,就这样经过六天的跋涉,终于于二月十五赶到武川县大杨树村。
两家正式见了面,相互的印象非常好,都是淳朴厚道的人家,一切谈的非常顺利。张三与秀秀到县里民政局办了结婚证,看着贴有俩人甜蜜依偎在一起的照片和盖有代表法律的大红章的结婚证,俩人被幸福冲昏的头脑清醒了一下:这回俩人是夫妻了!
刘虎小夫妇俩早就忙得不亦乐乎,又是置办酒菜,又是准备嫁妆。由于路途遥远,破例在女方家先办新婚庆典。二月十八这天一大早,大杨树村的男女老少一起汇集在刘虎小家吃糕,只见院中砌着灶台,上面放一口大祸,正咕嘟咕嘟炖着汤,但见汤里放着两只笨鸡和豆腐粉条,花椒、大料、茴香、胡椒、辣椒等调料一应俱全,空气中飘荡着浓浓的香味儿,每张桌上都摆着拌豆芽、现炸糕、白糖,村里人喜气洋洋地喝着汤,吃着软糯劲道的油炸糕。中午四盘菜,烧猪肉、炖鸡肉、烩酸菜土豆粉条豆腐、炝炒绿豆芽,烧酒管够!张三秀秀轮桌敬酒,村里人看着这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一对儿,都送上了最朴实最真诚的祝福!这一天,大杨树村吹吹打打,红火了一天。
晚上入洞房。村里有个风俗,每当年轻人成婚的当天晚上,一伙辈份相间的年轻人总要闹洞房。所谓闹洞房就是往洞房炕上洒水,水从后炕一直洒到前炕。整个炕上仅留一人可睡的地方。如此一来,新婚夫妇二人只能挤在仅供一人躺下的地方,其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也是年轻人希望一对新婚夫妇关系和睦、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美好祝福。张三、秀秀小夫妻在一众年轻人的哄笑中羞涩地进入房间,关上门……
第二天,秀秀的姐姐姐夫作为送亲的,加上秀秀、张三及姐姐姐夫六人一同向河北沧州出发。经过六七天的行程,回到了河北沧州老家。张三家里早已准备就绪,欢欢喜喜将秀秀迎在新房,张三爹娘看见这么水灵的儿媳妇,高兴地合不拢嘴。
置办酒席,宴请宾朋,举办新婚仪式,自然是少不了的事。村里人都好奇张三从内蒙古娶回的媳妇长啥样?是蒙古族吗?是在草原上天天骑马吗?及至见了新娘,彻底推翻了脑海中的想象,新娘秀秀气气的,水灵灵的,听说祖上是从山西走西口到的武川,便世代定居下来。哦,武川和咱沧州一样,种地,养羊,养猪,没啥区别。
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半年,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秀秀心里虽然高兴,但不时有丝愁绪涌上心头。张三看出秀秀的心思,便问秀秀:“秀秀,咋了?我看你表面虽然挺高兴,但似乎有什么心事,啥事,别憋在心里,我看你都瘦了,小心憋坏了。”秀秀直言不讳地说:“唉,来了这里,你对我好,爹娘对我也好,我也没啥委屈的。就是一想爹娘,不知二老身体咋样,想我不。二是想武川的莜面。来这里半年见不上爹娘一面,终年吃不上一顿莜面,终日是玉米窝窝、高粱米饭,我实在忍耐不住了。想爹娘吧,一年半载可以回去探望一次,可我从小特别爱吃的武川莜面一顿也吃不上,想起腌汤拌上黄瓜丝萝卜丝,用扎蒙蒙一炝油,那个香味,我实在挺不住了,真的流口水呢,馋的抓心挠肺的。”
张三听了秀秀的话,心疼秀秀背井离乡,思念家乡,想着要不再去武川县周边做木匠活挣钱,随便把秀秀送回老家看看。经过六七天的折腾,俩人终于回到了大杨树村。俩人的到来把秀秀爹娘吓了一跳,看到瘦了一圈、脸色灰扑扑的秀秀,老两口以为秀秀得病了,急得直问这是咋啦!当听到秀秀馋武川莜面馋的不行才回来时,老两口又好气又好笑。虚惊一场,当天秀秀就吃上了日思夜想的武川莜面,仿佛脸色也恢复了水灵灵的状态。
张三在武川做木匠活,手艺好价钱公道,十里八村的都找张三做家具,甚至县里的也找张三,活儿不断不说,甚至排到了一两个月后,钱像流水一样流到了秀秀的钱匣子,两口子高兴地每天晚上数钱,给秀秀爹娘一些,权当饭钱,给张三爹娘寄一些,权当孝心,三家人都高兴。
一天秀秀吃饭突然觉得恶心,跑到院儿里吐了,秀秀娘眼睛一亮,十有八九这是怀娃娃了,张三听了高兴地搂住秀秀掉了眼泪。说来也怪,秀秀除了吃莜面不吐,而且吃得又多又香,吃其他的都吐。武川大米白面缺,莜面土豆那是管够!年关之际,张三给爹娘写了信,告诉爹娘秀秀怀了娃娃,才几个月,路上怕折腾,过年就不回去了。张三爹娘得知儿媳妇怀了娃娃,高兴地叩拜列祖列宗,让闺女给写了回信,嘱咐张三好好照顾秀秀。
娃娃一岁多,张三夫妻带着孩子辗转五六天回到河北沧州平原县张庄看望老两口,住了两个月,张三惦记着答应下的木工活儿,秀秀早就想极了武川的莜面。二老看见张三两口子心不在焉,反而催促两口子赶快回去,营生要紧,答应下的活计必须做呢,没了信用,以后谁还找儿子做木工活呢?没活做,咋挣钱呢?
如此,张三两口子回到了大杨树村,张三索性将户口迁到大杨树村,正式成为大杨树村村民,申请了宅基地,盖了几间亮亮堂堂的大瓦房,从此定居在大杨树村。秀秀天天都能吃上喜爱的武川莜面,张三跟着妻子也渐渐喜欢上了莜面的味道。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新世纪,小两口也逐步进入中年。随着家具市场的兴起,以及整屋打造服务的推出,木工在村里的活计也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张三头脑灵活,心思活法,马上将木工用具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搁置在凉房的一个角落。转而和邻村的姐夫承包了400多亩土地,准备青一色种上裸燕麦。张三练就了好眼光,知道现在人们吃得太好,营养过剩,都追求健康食品,而莜面不正是最健康的粗粮吗?尤其武川莜面,因海拔高、土壤干燥、气侯适宜,是莜面中的精品,这几年随着几个大饭店推出武川莜面,真正的武川莜面更是名闻遐迩,销路不是问题!对张三的这一转行,秀秀毫无担心地双手赞成。
400多亩土地靠人工种植是万万不行的,必须依赖机械化。于是他和姐夫商议贷款购置农机具及化肥农药。第一年向信用社一次性贷款20万,购置了播种机,打了两眼机井,立夏前将400亩地青一色种了裸燕麦。当年墒情不错,几乎没有垄断苗缺的地方。夏季长势不错,只是在打杀虫剂的过程中出现了差误,杀虫剂勾兑比列没有撑握好,死不少裸燕麦。这样一来,因缺乏经验,秋后裸燕麦减产,收割后卖了裸燕麦,除了还贷款利息,剩余不多。闲暇时间,张三特意参加了县里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有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农民给讲课,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锄草,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培土,什么时候施肥,张三一一记在本上。
第二年,张三与姐夫继续合伙经营这400亩土地,开春两家人家精打细算,海海漫漫种了400多亩裸燕麦。这年天公也作美,风调雨顺,张三按照培训班上讲的精心侍弄燕麦,遇到不懂的,打个电话,县里派技术员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解决问题。秋后迎来裸燕麦大丰收。卖得的钱除还完贷款,两家人各得到纯收入4万多。
张三尝到了种植裸燕麦的甜头,坚定了种植燕麦的信心。每年增加一些种植量,增加一些农机,地里渐渐铺设了滴灌设施,再不靠老天下雨,把燕麦产量牢牢把握在人的手里。一年下来,小两口纯收入将近20万。
秀秀一辈子爱吃莜面,闲不住索性和姐姐在县里开了家饭店,主打武川莜面,再加上颇具地方特色的菜品,吸引得县里和呼和浩特市的食客时不时光顾一次,竟像秀秀一般,过段时间不吃一顿,竟然馋得慌!
张三把根扎在了武川,看着眼前的一切,张三和秀秀开玩笑:多亏你离不开莜面,才有咱家的现在,咱们得感谢莜面哩!
秀秀与张三的这一莜面情结,至今在大杨树周边的十里八乡甚至更远的地方流传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