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流年诗伴行
一一听雨斋诗社
忠奸善恶分明见,爱恨情仇交织连
《名家有约~高文俊专辑34》
听雨斋诗社【2333期】
【作者简介】高文俊,内蒙古包头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公务员。当过农民,教师,恢复高考后考入内蒙古交通学校(现为内大),毕业后分到国家机关工作,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爱好文学历史,在岗期间每年有近百篇豆腐块新闻发表于地方和行业报纸。退休后,仍笔耕不缀,被单位返聘为史志办主任,现定居北京哄孙子。
七律 再看河北梆子《陈三两》
文图/高文俊
《陈三两》又名《花中君子》,是河北梆子传统剧目,原为河南曲剧传统剧目,后拍成电影向全国传播,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彭艳琴移植成了河北梆子,全国各大剧种都有演出。故事讲述的是:明朝正德年间,进士李九经被奸臣刘瑾陷害致死,其女李淑萍为埋葬双亲,教养胞弟,自卖本身,误入青楼,改为陈姓。她才气横溢,双手能写梅花篆字,因其矢志不作娼,以卖文为鸨母挣银,所作诗文每篇售银三两,故称陈三两。三两收养孤儿陈奎为弟,教其读书并助他赴考。后,三两被鸨母卖给珠宝商张子春为妾,三两不从,张贿通沧州知府李凤鸣,对其严刑拷打,逼其“从良”,而这州官竟是三两失散多年的胞弟李凤鸣。陈三两义弟陈奎高中封为为巡抚,陈三两冤枉昭雪,李凤鸣被罢官。2024年11月10日,笔者在良乡影剧院再次观看了由保定河北梆子剧团青年演员演出的传统名剧《陈三两》,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尤其对青楼设馆培养出公正廉明的恩弟与因贫致贪的胞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剧将起伏跌宕的剧情、委婉动听的唱腔、惟妙惟肖的表演同反腐倡廉、司法公正的主旋律与高台教化的表演形式紧密结合,以戏曲艺术这一形式传达了廉政建设思想,讲述廉政故事,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此,特赋诗一首,褒扬这一千古奇女--陈三两。
陈三两剧映眼前,河北梆声绕耳边。
慷慨激昂扬正气,悲歌婉转诉衷肠。
忠奸善恶分明见,爱恨情仇交织连。
戏曲精华传千古,中华文化永流芳。
2024年11月14日于北京
解析:这首诗首先点明了观看的剧目是河北梆子《陈三两》,接着描述了戏曲中激昂与婉转并存的唱腔,以及剧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情感纠葛。最后,诗人对戏曲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华表示了赞美和传承的期望。
2024年11月14日于北京
古风 观河北梆子《陈三两》
文/高文俊
陈三两(原名李素屏)自幼随其父宦游京都。父为权阉刘瑾所害,母亦气死。陈三两念胞弟凤鸣年幼,衣食无着,只得卖身埋葬父母,并供弟念书,不幸落入娼门。陈才华出众,拒不纳客,只卖诗文,每篇价银三两,由此得名“陈三两”。花子陈奎入院乞讨,三两怜之,遂结为姐弟,教以诗文。后陈奎应试得中,飞报迎请三两,鸨儿却将三两骗卖与珠宝商张子春为妾。三两坚不从行,张托店主魏朋行贿沧州州官李凤鸣。李逼三两从张,竟然动刑。后从审讯中方知为胞姐,凤鸣下堂请罪,三两恨其贪赃枉法,严词拒绝。遇陈奎巡按河南路经沧州,喜与三两相见,闻知凤鸣受贿等情,免去其官职,三两始认其弟。该剧起源于越剧,全国地方剧种都有移植。2023年9月2日,笔者在良乡影剧院观看了由北京金艺苑文化传媒公司河北梆子剧团王晶晶主演的传统大戏《陈三两》,看后,随即赋诗一首与戏迷朋友共勉。
明代才女李素萍,卖身葬父入娼门。
青楼设馆教才俊,价银三两卖诗文。
胞弟贪脏忘其本,恩弟巡按救素萍。
大义灭亲陈三两,花中君子真感人。
2023年9月2日于北京良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