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善恶的思考
作者:山韵
一、人性善恶的历史争论
人性是善是恶,争论了上千年,至今没有定论,也许很难有定论。说人性本恶,那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英雄人物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说人性本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又有那么多小人、伪君子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公众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恬不知耻地干出一些禽兽不如的事来,深受人们的痛恨。
在上千年的人性善恶争论中,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孟子的性善说。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又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非思耳矣”。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善是人性所固有的。
荀子的性恶说。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伪(伪,意为人为)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则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认为人生而贪利,好声色,故必为利而争斗为贪色而淫乱,生而有嫉妒憎恨之心,顺着这种本性,残杀陷害的行为就会发生。
东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的人性无善无不善说。《孟子.告子》篇中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篇中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无论性善说,性恶说或性无善无不善说,都是中国古代智者对人性的思考,是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探索,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二、私欲的极度膨胀是人性的罪恶之源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均偏向于自私,这是由纯粹而无杂念的人出生以后生存需求所引起的。人出生以后,就需要吃穿住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作基础,而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相对贫乏,整个社会相对贫乏的资源又不可能平均分配,就必然导致人们所占有物质资源的多少不均和贫富差别,这就更刺激人们去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这就更刺激了人们的私欲。人的这种私欲若不能有效地加以节制,无限膨胀,就必然导致不择手段的争斗,若在缺乏有效社会秩序时则必然演变成大规模动乱、战乱。若如此天下如何会有正义,天下如何会有礼仪,天下如何会有秩序?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生而有耳目之欲,生而好声色。人之好色,本来是上天赋予人类愉悦身心繁衍后代的本能,若放纵人性则必然造成淫乱成灾,家庭婚姻秩序败坏,人们为了色欲必然大开杀戒,若如此天下必然无秩序可言,天下必然大乱。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佛学大师智顗认为:人类的各种欲望有如牛马牲畜,如果任其放纵就必然将无止境的堕落。
由此看来,人有自私的本性本来无可厚非,若有秩序地利用则可充分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推动社会财富的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放纵私欲而不加节制,则必然是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来满足自己极度膨胀的私欲,必然走向罪恶。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均不乏其例。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无任何公义的乱战所造成的历史灾难应当引起人们的警醒,并时刻保持警惕。
人性的恶是人类苦难的根源,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伤害、争斗、战争无不是由人性之恶造成的,无不是由极端的私欲造成的。
三、善良、公心、秩序是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天道
善良、公心、秩序是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天道,是上天赋予人类智者、精英的神圣使命,也是上天赋予每一位称之为人的神圣使命。天地合,万物生,阴阳合,万物谐。天地不言,日月代明,四时成焉。天生万物,生之畜之,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天地的利他之心,有谁能比,天地的公心,有谁能匹?天地之好生之德,天地之善心是多么宏大啊!天地虽孕育了万物,却不占有万物,而是让万物以自身的规律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天地,无论多么天长地久,总是在有秩序地运行,天地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万物运行需要秩序,有秩序万物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我们认识到,善良是天道,公心是天道,秩序是天道。
善良,是做人做事的一颗利他之心;善良,是做人的一种智慧选择,是一种符合天道的选择。善良是一种力量,一种强大的力量,他可以影响和引导他人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可以影响和引导世界万物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善良的人做人做事必然会得到天助,得到人助,得到天助和人助则必然成功。常言道,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无以数计的事例告诉我们,“仁者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孟子曰:“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这是上天对顺应天道的善良的人们的奖赏。
世界万物生存发展呼唤善良,人类生存发展呼唤善良,宇宙和谐运行呼唤善良。只有人心向善,社会才美好;只有人心向善,人情才温暖;只有人心向善,万物才和谐。因此致力于人心向善、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四、全社会应努力形成人心向善、人情温暖的美好局面
人心向善虽不能人人生而有之,但可以后天教育培养,使之成为一种智慧选择,必然选择。首先,培养向善心、利他心,必须从少年做起,必须从家庭做起。要培养少年儿童立大志做大事,树立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宏图大志。苏轼曾说:古之立大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佛学大师智顗主张,一个人必须懂得立志发愿,并把它作为生活的目标,由此来约束自己。一个人只有立大志才能做大事,才能使自身积聚起强大的能量,才能更好地扬善除恶。其次,要教育民众顺应天道,顺应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自己的言行中始终树立一颗向善之心、利他之心。至少在个人与他人利益相关联时要有同理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把利他心、同理心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行为方式。其三,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扬善除恶机制,对于罔顾他人利益、公众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生命的恶行实行严厉惩罚,让作恶的人付出惨重代价,让作恶的人有畏惧感。惩治恶人,善莫大焉。对恶人恶事的任何姑息都是对善良的最大伤害,都是对善良的人们的最大伤害。同时对善行善举大力表彰,使之成为人们的楷模。其四,社会上层、社会精英要带头向善,带头树立公心,真正把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作为己任。孔子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只要社会上层、社会精英带头向善,带头树立公心,社会上贪污腐败现象就会大幅减少,社会风气必然大大好转。其五,社会交往中一定保持一种对人性不善一面的警醒,尤其是在事关重大利益之时;一定要慎重交友,要远离极端自私自利的人,防止被算计,被陷害。极端自私自利之人积习已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他。一定要努力结交善良、慈悲、有智慧的人,这样人生才会有光彩。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的影响多么重要!正因为如此,才有历史上的“孟母三迁”。愿天下所有善良、慈悲之人携起手来,共同促进社会向好向善发展。
五、正确认识人性善恶的两面性、复杂性
有人说,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低估人性的恶,而最深的人性之恶往往存在于你平静的生活。也有人说,我们都希望生活是充满爱和善的,但似乎随便点开新闻,事实并非如此。还有人说,人无完人,人都有两面性,好坏、善恶都在一念之间。更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天使一个魔鬼,人性中善与恶向两个极端发展,就会出现神性和兽性,所以人有神性的一面,也有兽性的一面。如此等等。人性中善的一面也好,人性中恶的一面也罢,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从自我做起,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如何把与人为善、把扬善除恶作为一生的追求,如何把与人为善、把扬善除恶作为一辈子的修炼。在短暂的人生过程中,我们总是沉溺于物欲的外在诱惑,失去了对自身心灵的眷顾,以至于对日月运行、自然化育视而不见,对天地万物的道德意义缺乏体悟。如果能脱离世俗名利的漩涡,就能回到善良慈悲的天道。如果被名利所束缚,所绑架,过度执迷,就成了名利的奴隶,就必然会极端自私自利,甚至成为罪恶之人。
常常听闻许多人在谈论人生的意义,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也有人说人生的意义是快乐的活着,等等。事实上,人生活着的全部意义无非是灵魂的修炼,是把与人为善和扬善除恶作为一辈子的修行。如果我们能在物欲横流的喧闹声中静下心来,认真体悟与人为善、扬善除恶的天地之道,认真体悟与人为善、扬善除恶这一世间万物发展的客观要求,就会有一种顺应天道的喜悦。如果我们一辈子时时处处都能做到与人为善,都能做到扬善除恶,则我们将与天地同心,我们的善言善举之光将与日月同辉,我们将会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我们也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奖赏。
二零二三年七月十六日
【作者简介】
胡宝才,笔名山韵,男,郑州市金水区人,1955年12月生人,大学本科毕业,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高级经济师,现已退休,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