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诵艺术节奏浅谈》
作者:樊 昕
大家好!我是樊昕。首先感谢武汉炎黄文化读书会和代新元老师的盛情邀请,感谢各位诵友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共同来探讨朗诵艺术的节奏把控问题。
节奏是所有有声语言的灵魂,把握好节奏的轻重缓急,我们的有声语言表达才能做到抑扬顿挫,生动有趣,富有色彩。在这几年的诵读实践中,我不断学习,不断揣摩,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深刻体会到节奏绝不能简单理解为语调的高和低、语速的快和慢,它还要建立在文学鉴赏、文字理解、知识储备、技巧转化、情感运动等综合因素的把握之上。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深入研读作品,熟悉作品,与作品建立感情,是准确把握节奏的前提。
给大家分享两个“人与作品”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翁是瞿弦和老师。瞿老师大家都很熟悉,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朗诵艺术家。去年三月份受湖北朗协邀约,到武汉参加了首届“声润荆楚”湖北省全民朗诵大会的演出,朗诵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显“大家”风范。2016年,瞿老师因病住院,被诊断为小脑脑梗。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话都说不清,字也写不好,但空白的脑子里一直响着一个声音,就是音乐《琵琶行》的主旋律,好像在问:“你还醒着吗?”当时,瞿老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说,我不能垮了”。从住进医院的第一天开始,他每天背诵《琵琶行》,早上一遍晚上一遍。有的字根本读不清楚,可是他就是很坚定:我还醒着,我能醒,我垮不了。616个字,4个段落,25天,他缓过来了!
这是一个作品救命的故事!瞿老师朗诵过那么多的名篇佳作,为什么在重病的时候,想到的偏偏是《琵琶行》呢?他的解释是:一方面自然是熟,够熟,一想就有,张口就来。他为了在舞台上呈现更好的效果,《琵琶行》这首长诗已经倒背如流。这种“熟”,有经验的人一定知道,必须随时有空没空背几句,温习温习。另一方面,是在够熟的基础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根据瞿老师自己的解读,我们知道他对这篇作品的文字是认真理解过的,对琵琶女的演奏场景是细细想过的,对其身世遭遇是深深同情和感受过的。这篇作品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内心和情感,成为瞿老师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才会在他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在冥冥中跳出来,在内心中“唤醒”他。
你对作品有了感情,作品对你也有感情。这是多么奇妙的人与作品的“缘”啊!
另一个故事是我自己的。2019年1月份,我第一次接触到已故诗人解智伟老师的诗歌,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他,也不了解他,对他这个人和作品的风格一无所知。当时给我的作品是《冰雕》,说实话,读完一遍我没读懂。我大学的专业是中文,自认为对文字的理解力、把握力还是可以的,可这首作品我有点懵,不知所云。我要求换稿,但因演出临近,没换成。既然必须是这篇作品,那就沉下心来研读吧!那两天,我开始了和这篇作品的“恋爱之旅”。一遍遍地读,一遍遍的揣摩,我要求自己脱稿,并且加上肢体语言的配合。就这样,在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中,我和这篇作品的感情在迅速“升温”。当我开始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时,我就在想:作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能让他写出“爱,为什么非要降到最低温才能保持两个人的完整”这样震撼人心的句子?这篇作品在舞台上的成功演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个时候我刚刚踏入朗诵界,还是个“小白”,这次事情之后我坚定了一个认知,那就是千万不要急着去否定一篇作品,一定要树立和作品“谈恋爱”的思想,接纳它,拥抱它,爱上它!
给大家分享这两个“人与作品”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朗诵的本质,是“有声阅读”。当你读的名篇佳作够多的时候,你心底里的“力量源泉”,自然就成了大河奔流。你对一篇作品寄予足够的热爱并有足够的付出,它对你也有了感情,也许会在某个时刻,跳出来,拯救你!至于拯救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而当你对一篇作品熟到倒背如流的时候,文本中的字词句才会对你“其义自现”。
给大家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给一家央企的员工做演讲辅导,遇到了一个词叫“寸步不让”。一般情况下,大家看到这个词的情感处理方式会是怎样呢?大义凛然,语气坚定,决不妥协。但是这个词在这个文本里有一个语言环境:“国外公司狠狠地踩在封锁线上寸步不让。”是国外公司寸步不让,不是我们寸步不让!所以,我们的情感处理方式应该是无奈的、心痛的、焦急的。当然,这个是演讲稿,但我想语言是相通的,而且我对这个词记忆深刻,所以拿出来做例子。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今年四月份,湖北朗协邀请著名国学专家、武汉大学李敬一教授给会员讲《春天里的历代诗词》,讲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有一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什么烟是直的?这个字能换掉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换!为什么?因为古代边塞的烽烟是用狼粪燃烧的,狼粪燃烧的烟笔直而聚拢,风吹不散啊。你想一下: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的一缕轻烟直直地往上飘。长河似带,河水上方,圆圆的红日正徐徐落下。这两句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境界开阔、气势雄浑的大漠之景。“直”“圆”二字逼真传神:“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杳无人烟的广袤,“圆”字则将浑圆的落日描绘得惟妙惟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非常开阔雄壮,诗歌浑然天成,言尽而意无穷。
所以,当你与作品建立了深度链接,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时,你再读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声音运动了,而是发自肺腑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呼喊,节奏自然会被你的情感运动带动,变得富有色彩。

二、要学会在呼吸中体会节奏的变化。
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呼吸就像跳动的脉搏,影响着表达的生命力。温暖、有力量、有感染力的表达一定是通过呼吸完成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朗诵时呼吸要气沉丹田,要用胸腹联合式呼吸,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控制呼吸,在呼吸控制中让你的表达更富有音乐美和节奏美。
如散文诗《等待》中
“如果让你再一次选择你的人生,
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走已经走过的道路,
奉献到倾尽所有,
奋斗到至死方休,
用尽一辈子做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
你从不觉得这是/牺牲”
为了表达的需要,最后一句话不能一气呵成,“这是”后面要有停顿。但停顿的同时还要有连接,也就是声音停了但情绪未停,那就要靠控制呼吸来完成,做到声断气不断,声断义不断,声断情不断。如果你的呼吸控制不好,就很难把“牺牲”二字要表达的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什么样复杂的情感呢?一位妻子对丈夫所做选择的尊重、骄傲、支持、理解但又无比心疼的痛!
还有一些表达需要我们用急促的呼吸来支撑,向观众传递或内心的焦灼不安、或情节的扣人心弦等,这更是考验呼吸的控制力了。大家可以通过绕口令《满天星》《数枣》的练习,或吹餐巾纸的锻炼加强呼吸控制的训练,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训练方法还有小品《过河》中台词的练习,大家不妨试一试。

三、在情感波动中体会节奏的变化。
“情感”与“感情”是有区别的:情感是短暂的、强烈的、针对特定事件或对象的内心体验,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这些情感反应是人类天生的、本能的反应,往往由外部事件或环境刺激引发,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能够对行为和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感情是持久、深沉、复杂的心理状态,涉及到我们对生活、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持续时间较长,涉及个人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其变化更为持久和缓慢。
所以,我们在朗诵中更多关注与揣摩的是作者和自己在情感上的变化。
如何让大家听出来你的情感在波动呢?要学习掌握“内三外四”的朗诵技巧。“内三”指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外四”指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情景再现】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文章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文字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听众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
1.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开头是?----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那里是特写?……要心中有数。
2.设身处地:处于事件的情理之中,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
3.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4.现身说法:既然文章中的情景始终“再现”,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朗诵者在脑中再现了文章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中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内在语】是指那些在朗读中文章的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内在语的两大功能: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
【对象感】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纵使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也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对象感正是被朗读者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朗读者的再创造劳动,最终是体现在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上。它把文字这种视觉形态转化为声音这种听觉形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有对文字形态的文章的认识,还需要有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这种听觉形式的构思和传达,而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就为这构思和传达提供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即: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四大外部技巧。
【重音】是就语句而言的。词和词组内部的轻读、重读我们叫它轻重格式,段和全篇的重要句子或层次我们叫它重点。语句重音,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而在朗读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它解决的是朗读中语句内部各词或词组之间的主次关系问题,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中,“重音”这种技巧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可以使语句的目的更突出,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
如“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当你把重音放在“今天”上,强调的就是时间;当你把重音放在“六一儿童节”上,强调的就是什么节日。
当然,重音并不是简单的加重表达,还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和文字与思想感情的逻辑关系。如“它明亮的像春天的眼睛”,语义的逻辑关系是“明亮的像眼睛”,所以“眼睛”是需要强调的。即使去掉“春天的”,这句话的意思依然明了。但如果去掉“眼睛”,“它明亮的像春天”,意思就不对了。可见,弄清楚内在表达的逻辑关系对重音的判断有多么重要。
【停连】也是朗读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之一,必须学会运用停连组织语句。停连,就是指停顿和连接。在朗读中,在有声语言的语流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那些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文字稿件上有标点符号而在朗读中却不需要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连接。停连的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有的组织区分,使语意明晰;有的造成转折呼应,使逻辑严密;有的可以强调重点,使目的鲜明;有的并列分合,使内容完整;有的体现思考判断,使传情更加生动;有的令人回味想象,创造意境。它常常和其它技巧一起共同服务于表达。
我们在朗诵中可以学习运用情感停连和悬念式停顿,也就是根据情感的需要大胆留白或一气呵成。
【语气】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下具体语句的声音形式。由于全篇稿件和整个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的要求,由于各个语句的本质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每一个语句必然呈现出“这一句”具体感情色彩和份量,并且表现为千差万别的声音形式。
在运用语言技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即:一、受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二、以具体语句为范围;三、化为某种声音形式。有了“这一句”完整的独立的意思,就为有声语言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时的声音形式就有可能比较完美了。
【节奏】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了,虽然它是“外四”技巧中的一项,但因为一切都要为节奏服务的,节奏是朗诵的灵魂,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不尽之处,敬请谅解!再次感谢大家,祝朗诵会圆满成功!
作者简介:
樊 昕
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考级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朗诵考级专家评审。
湖北省礼仪学会理事、主持人礼仪专委会主任,
湖北省演讲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朗诵艺术史话》湖北篇《时代的强音》联合主编,
《中国百科全书》现代礼仪&文体礼仪副主编。
湖北省文艺两新带头人,
湖北省第十一次文代会代表,
湖北省第七届最美文艺志愿者,
入选2024年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专家库。
2023第九届中国诗歌春晚朗诵文化传播大使,
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