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追求 不懈的耕耘
——再访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文龙先生
与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文龙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接昨天) 笔者:现在书画市场比较浮躁,人们的功利思想比较严重,您对此怎么看?
李文龙: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功利思想,但往往付出与得到的并不对称,要正确对待功利,树立良好的心态,不计一时得失,才能达到自己要想达到的艺术境界。
笔者:常听您讲以心写神,请问怎样理解?
李文龙:写意画讲的是以心写神,什么以心写神?以心写神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如禅文中讲的“心”即是“以心为原”,以心性为基础,这是指精神的自山和超越精神,人在体察万物时应与万物相心映,才能知道万物之所以然,又如禅文中讲的“道”,道是一种心的体验,使人在体验中产生神奇妙得,使你的智慧大开,然后把这种所得、所悟符号化,表现在你的画面上,以心中所得,写心中之情,以心中妙悟,写心中之“道”,以心中之道写心中之神。
李文龙说:以心写神也是一个心境变化的过程,你看到的和想到的万物在心中,这是佛学的慧心和悟得,也是佛学讲的开悟,你必须摆脱繁杂的意念,使你的想象得到无限的扩充,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心中境界变成为理想的精神境界,这时笔墨应是鲜活的,随心所欲无雕拙的笔墨,以达到以心写神的高度。
笔者:关于书画同源的问题,请您谈一谈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好吗?
李文龙:中国画讲的是“笔墨’,很大程度上有书法的内容,书法好是笔墨好的前提,特别是写意山水画,书法好能决定作品的优劣高低,李苦禅大师讲“书法以画法为至高,画法以书法为极则,书法对绘画的影响非常大,书法中的侧、勒、啄、耀就是中国画用笔的点、厾、勾、勒”。倪云林语“仆之以所谓画也,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讲用笔不到之到,要意到,这是写意,不似之似,神似,这是逸品。另外从书法个性、诗意、意态、情韵等的要求来看也同于写意画的笔墨语言,写意画的运笔来自书法,在创作中书法用笔以书入画,使画面更加丰富,强烈。画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用笔,表现个性。学习书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用笔能力,提高和把握似与不似的感情因素,得意而忘形,产生得意自如的线条,使画面深入耐看,所以对学习书法的理解万万不能忽视。在中国画的教学中陆严少先生提出“四三三”的治学之道;即四分读书,二分作画,三分书法。
笔者:最后请您站在一个画家的角度,就学习问题谈谈您的意见。
李文龙: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把读书摆在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学识,学识包括学问和见识,学问是知识的积累,是天赋发挥的基础,见识而不只是见多识广,它还可以诱导天赋的发挥,重的是,它内涵着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因此读书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是由为重要的,它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先决条件,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读万卷书的学习经历。中国画笔法的学习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也就是说学无止境,永远有新的高峰需要攀登,哪怕一点点收获你都会终身受用,例如笔法中的一波三折,屋漏痕等,真正掌握好它的感觉和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关键是你对这些笔法的真正理解,即“‘懂则通”、“深则明”,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如同写意画一定要强调“写”的功能,逸笔笔草草,核心是“意”。因此认真掌握知识虚心向老师和同辈请教,耐得住寂寞,求得点滴的知识积累,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笔者:您对中国画的研究可谓精深,这也足见您的文化底蕴之深厚、功力之扎实。谢谢您。
李文龙:不客气,欢迎您常来坐坐,并就书画问题进行多交流。
握别了老李,我的感慨颇深:艺海无涯、艺无止境这句话颇有道理,而老李先生就是艺术之路上的最好践行者、成功者!我们期待老李新的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