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村庄:八里原上(一)
我站在八里原上,南望秦岭,北俯秦川,穿过那历史的天空,思绪到达千万年前。
西起大散岭,东至嵩山,秦岭是中华民族的龙脉。三代以降,秦汉唐继兴,王朝移鼎,演绎出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
陕西境内,秦岭北簏,无数河流溪水从谷中奔流而出,其中有名者七十二条,人称七十二峪。它们穿过秦岭到关中平原的黄土台原地带,汇聚到渭水中,经黄河奔流到海,一去不回。
经过无数年的水流冲刷,整个台原被分割,形成了川原相间的地理格局,低者为川,高者为原。
八里原即原中之一。左有汤峪河,右有库峪河,所经川地分别为汤峪川和皇甫川。二水互为拥持。其出山口约有八里之距,故有此名。
然而,建国以前,历代县志,皆称八里原为"风凉原"。
西汉《遁甲开山图》有云:骊山之西川有阜,名曰风凉原,亦雍州之福地,即磈山之阴也”。
八里原东有白鹿原,西有龙首、少陵二原,自古以来皆为名原,《开山图》皆不论,骊山之西独提风凉原,何也?因其为风水宝地也。
汤峪河下游转向西北,库峪河下游转向东北,二水于今鸣犊嘴头处会合。从空中远眺,八里原南于今峙峪村与东山村一线同秦岭之磈山即石门山相接,背有靠山,嘴头之北即浐河川,豁然开朗,是为名堂。左右白鹿和龙首少陵二原分为青龙白虎。故八里原风水甚佳,其龙穴即今嘴头一处,唐风水大师袁天罡择为埋葬地,即为此故。
民间无知,传说八里原为一青龙,从南山中奔出,龙口闭合处即为嘴头,而袁天罡死而葬焉,以镇青龙。此说实为《开山图》蕴意之变形。
八里原既有此妙,故自古以来,村民皆居于原川相交之半二阶台地上,聚而成村。此与白鹿和龙首二原乡民居于其上不同。
西周之时,八里原属王畿。其上百草丰茂,森林密布,古木参天,诸兽出没。汤峪、皇甫二川,亦复如此。
中有古道,东于灞川接商山古道,经白鹿原,穿焦岱河,由柳家湾过桃花岭北回回嘴头,穿越汤峪河水,由白庙魏寨南上石门,穿八里原,经史家寨村,上至库峪口,然后通往沣滈二京。
其时有古缑国,封于原下今鸣犊镇候坪村,于古道相通,自兹八里原下始有人烟。后人讹为百官为汉武帝候驾之处,故有今名。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幽王宠褒姒,周室内乱,申侯引犬戎入沣滈,幽王死,平王立。京城残破,故复为建设。因西歧开发已久,东地古木甚多,故沿古道,伐木于八里原上。众人劳久,于岭上歇息,凉风徐来,众人欢喜,便以"风凉”二字名之,称为"风凉岭"。此为八里原得名之初。
次年,平王沿古道东迁洛邑,过白鹿原,见白鹿游过,以为吉兆,乃名之,故白鹿原之得名,尚晚于八里原。
平王东迁,周室旧地归于秦国,以雍城(今宝鸡)为京,东扩至蓝田之际。
春秋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逃亡于列国。公元前637年,秦穆公当政,60岁之重耳经商山道,由楚入秦。经八里原之古道,经沣滈旧京赴雍城。由秦返晋为君,后称霸于诸侯。唐玄宗时,令各地于历代古之名帝王、国君巡幸处立庙。故史家寨村有晋公庙,历经劫难,传承至今。以此判断,汤峪川候坪之后,皇甫川春秋时亦有人烟。
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秦始置蓝田县,治于白鹿原上,今县城西三十里。
始皇挥剑,诸侯西来,天下一统,故建鼎湖宫于古道不远之地一今大洋峪之山梁上(今焦岱石艺园),立上林苑,不与民居,以为休闲狩猎之所,八里原亦在其中。
汉秦鼎革,建都于秦咸阳县长安乡,北枕龙首原而建宫阙,为汉长安城。
汉复秦制,八里原仍属上林苑,为皇帝直辖。
汉文帝时,封窦皇后兄窦长君于古缑国之东,爵位南皮侯,景帝时,长君子窦彭祖继而为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免。彭祖于公元前92年仙逝,即葬于此,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彭祖陵祠”,此地后称彭村。
今长沟村据传得名于汉时。
汉武帝时,上林苑设令。亦设有鼎湖宫。
汉武出长安城,循龙首原南上,经库峪一一史家寨一一石门之古道,来往于嘉川、御宿川,并设长门校尉,驻军于今蓝田前卫镇将军疙瘩处。另将军苏建筑堡屯兵于河对面,今白鹿原将军庙村,人称将军堡,后世族人修将军庙供奉纪念而得村名。
汉武帝行至今库峪河东鸣犊之地,忽闻牛犊鸣叫,循迹发现一处泉水,甘甜可口。后此地遂称鸣犊。
汉武行猎于八里原上,故汉宣帝时,为汉武立庙于今峙峪沟南头,人称汉武帝祠。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时,其祠尚存,故载之。
石门村原砖瓦厂出土有五铢钱,敬家村、龚村一带汉墓亦发现五铢钱,皆为汉上林苑开发之遗迹。
新莽代汉,天下大乱,赤眉、绿林揭杆。上林苑毁,复为民居。西晋时原石门小学处有圣寿寺,为八里原周围人烟已复之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