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精选有想之十八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从《论语》开始。今天学习第十八篇《阳货》。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离开了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强谏被杀。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把手杖插在地上开始锄草。芸:通“耘"。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隐居不做官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和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言语合乎伦理,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立身清白,弃官合乎权宜。我就和他们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对鲁公说:“一个有道的国君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故旧朋友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朝有八个著名的士人: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周之八士到底是何许人,生平事迹已无法考证,都是指的非常难得的人才,重用这些人才,国家的繁荣昌盛便可以指日可待。)
个人感悟:
《论语》是他的学生们按照语录体编录的,所有最后这几章就像查缺补漏一样,有一种修整调节的感觉。我理解的这章主要想说明一个问题:怎样进谏?正如孔子前面所说的,大部分人是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的,但是为了事情朝着“仁”的方向发展,又不得不说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微子、箕子、比干可以说都是杀身成仁的。是用生命换取仁德的光芒永远的照耀的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委曲求全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人?周公说不要求全责备,既不对别人求全责备,也不对自己过分要求完美。
这里引用了周公的话,而不是孔子的,既有拾遗补缺的意思,也是一种开放的态度。说明《论语》不是孔子一家之言,只是为了说明道理,所以有周公,也有逸民,还有老人说的话。这就告诉我们无论谁说的,只要是对的就对我们就有价值。
我们做学问也要这样,不是认死理,更不是听从谁的话,而是我们听闻了一个道理,懂得一件事情,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阅历,加深了自己认知。所以我们不是服从谁的话,而是明白事理做出了自己正确的判断,拨开迷雾发现了自己生命的真相,提高能力对自己、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多了一点。这是你的成绩,而不会是那个告诉你道理的人的成绩。所以你要感恩那个告诉你正确道理的人,而不是梗着脖子什么也不听,是非都分不清楚,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了解的一塌糊涂,还说这叫“个性”!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个毛病,一来是独得专宠的优渥的生活条件腐化了精神追求,二来是社会上太多错误的干扰,电子产品的盛行,让这些错误的观念满天飞,而且很多都是冲着年轻人去的,我们就是想反击,都不了解,因为很多电子游戏年纪大的人是注册不了的。这些看起来是年轻人的专属游戏,就像精神鸦片一样,很快就瓦解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的甚至连审美观都跌到了泥潭。可是我们的孩子并不高兴!我不知道孩子们能不能觉醒?当他们连夜奋战、痴迷上瘾、不能自拔的时候,可曾有过高兴?那种安逸的、放松的、自得的、自信的、有收获又能举重若轻的高兴?眼里可还有美丽?那才是你们生命的本色和价值!
孔子觉得他生活的年代冒死进谏很少,所以只列举了三个。可是我们需要为正义仗义执言的勇气,需要拿出智慧、勇气、时间和精力区捍卫道义。我知道这个世界科技飞速发展,财富大量积累,但我现在坚信,当物质丰富起来的时候,更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懂道理,否则,精神驾驭不了物质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困扰。言之切切,但愿孩子们能惊醒、能明白、能行动起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