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放与浪漫
——侯振宇散文随笔的声音与文章之道
木易
一
谈笑风生,深思明辨。历史风物,飞针走线。
谈文学,也是谈生活,在散文中遇见,寻找自然背后的人文底蕴,怀古思今,大开大合,气象万千。
识人辨物,独有一套,侯振宇一头扎入文本,不搞旁征博引,不强拉硬扯,不比附,不堆砌,对世界之微妙苍茫有深入的领悟力和洞察力。
侯振宇的散文充满着一种放逸的冲动与努力,他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艺术格局,开辟了散文新天地。让自我的生命自由地开放、张扬、超越、奔放。叙事富于变化,舒放而浪漫,有机智、灿然、幽默之风。这既包括叙述视角在“我”与“他”的转换,也包括用词遣句,还包括那些美的修辞,显示了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化、文学、艺术修养底蕴。
他的散文不落窠臼,把记人与叙事、议论与哲理、抒情与感悟、时事与历史等全部纳入笔下,构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艺术。侯振宇的散文书写则从细微处入笔,与宏大的历史叙事遥遥相望,自成一种具有独特气质的散文质感。虽然侯振宇没有直接点明散文与非虚构的关系,但基本可见他对散文、非虚构的属性定位是同一的,都指向敞开的、无疆的。
侯振宇的写作追求,清澈,诚挚,沉静。作者始终带着真诚饱满的情感进行敏锐的人生观察,作品充满生活质感,而他的沉静的个性与清澈文风又为其作品带来了精神的高度。其以广阔的视野,无形中赋予了它们超越传统散文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极限,赋予了作品更加复杂的情感体悟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侯振宇的散文虽是形式上的传统散文,但其别具一格的书写方式,也体现出一种对传统的挣脱和创新。
侯振宇的散文辨识度极强,古色古香,轻盈飘逸,绮丽、华美、古怪、神秘,目不暇接的丰富,掏心掏肺的诚恳。侯振宇散文随笔有着强烈的个性意识与自由追求。它在丰富博杂中有思想文化,在放逸潇洒中有人文情怀,在色彩斑斓中有审美格调,这是一种有生命质感的活的文学,也是冲破各种束缚进入自我创造的境地,还是将古今中外进行融通后的重塑再造。
侯振宇的散文随笔的标识性强,书卷气息浓郁,有自觉的现代意识,充满舒放与浪漫的亮色。更重要的是,在其色彩斑斓的形式底下,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人生智慧的闪现。读其文见其人,侯振宇散文随笔是快刀利马、潇洒飘逸的,也是自由自在、从容不迫、精神内敛的。这样的散文随笔,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韵致、自然的灵光、智慧的闪现。相对而言,能做到丰富与博杂容易,但其中要有清晰的思理、心灵的光泽、美好的感受、求真的定力、博爱的光谱,是非常困难的。侯振宇散文随笔,在丰富与博杂中有一股清流从历史深处涌动而出,经了时代的洗礼,沁入人们的心间,有滋养补充之功,这是更为难得的。
批评家贸然对作家文体进行界定是不负责任的,即使已深读百遍,也难以拆解内核,但可以对作家的文章进行大致分类。侯振宇的文章应属于“知识分子写作”。他的散文随笔就处处充满知识,多了文人情怀,能进入历史的深处,进行古今中外的融通与辩证,有着文化的雅趣与乐趣,在精神气质上超凡脱俗。振宇知识涉猎很广,拥有在大纵深的时间和大广度的空间中探囊取物的视野。他不拒绝来自“旁门左道”的偏僻的冷知识,更拥有学院派该有的来自中西文化煌煌大典的专业的知识。他对人类生活有全面把握的能力,从乱如麻纱的表象中找到重点,并迅速进行思想和艺术上的提升。 读侯振宇散文随笔,最直观的感受是丰富与博杂。其中,有美文、散文、随笔,也有文学、历史、地理、哲学,还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博物学,当然也不乏人生、生活、生命的感受与彻悟,更有关于天地自然宇宙的内容。概言之,侯振宇散文随笔突破了狭义散文,进入广义散文的范畴,或者说进入“是散文又不是散文”的世界中。
侯振宇沉潜至中国文学传统之中,不断梳理历史、文学、个体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引经据典,充满了真知灼见,不仅以幽默睿智的文字坦诚内心,还传达出他对世界的观察与未来的省思。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散文实践,侯振宇并无意于纠结文体的划分,而是希望承袭先秦时代“广义的文”,恢复经史子集当中“子部”的传统,来超越文体和题材的局限。如果说“诗言志,歌咏言”,那么在侯振宇这里,应当是更为宽泛的“文以载道”,而他心中的“道”不妨理解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传统所赋予我们所有的经验与集体潜意识,并将其置于活的、生动的、开放的状态之中。
二
一般而言,历史叙述的时间是线性的、单一的,但在侯振宇的作品中,我们却常常可以看到叙述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是共存与并置的。不同向度的叙述时间在历史的纵深和当下的延展中为读者划定了一个坐标系,以便确定自己的位置,并跟随作者的目光,看到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在历时的时间线上,侯振宇沉潜历史经典作品,从中挖掘能够观照现实的精神养分,在面对历史的时候,侯振宇并没有采取严肃的、刻板的史学话语体系,而是用一种轻松的口吻重新讲述了典籍和历史,展示出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流动。侯振宇咏古人之志,也是在借古论今,希望今人能顺着历史的进程,在其厚重的意蕴中反思自己和历史传统的关系,正所谓“引古人之精神,接通此时之人的心与眼,使心有所安,使眼有所归”,让我们总有可归之处。
侯振宇以“物”作为串联时间、并联世界的线索,在物的流转中考察事物细节如何在生活方式起落、浮沉。在《茶香》一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喝茶的经历及感悟,“老农喝茶十分讲究,用三根棍架起,挂上八字壶,用木柴烧,水要从井里新打的,茶是紫阳陕青,麻纸包装,茶叶放的很多,喝三壶浓茶,有的直接放到八字壶里熬,可以拉丝,邀我喝茶,太苦,我根本享受不了,喝他们不喝了还得参水。”作者管中窥豹,以茶找寻世道人心的斑驳景象,向人们展示了单位文化的生动性格、文化基调和现存状态,看似随意的议论里,有面对世俗和欲望侵蚀的深深忧患。语言自由不羁、随物赋形,宽容且不失深邃。
《遛弯》行文舒展迢递,情感辽远温柔,温淡笔墨之中隐现一派江山。引出古往今来与之相关的一众人物。从鲁迅到从毛泽东,从范蠡到韩城状元王杰,作者信马由缰,看似随手写就,实则以不执着于今古之别的胸怀,以人文为衡量的眼光,用富于哲理的笔调,提炼出北京地区历史文化差异性背后的同质性。同时,这篇文章反映出了北京城的时代变化,在个体和宏观之间,把握住一种微妙的平衡。作者历经岁月磨砺之后,生发出崭新的心得和认识。侯振宇尝试用自在、沉静的文字所书写和表达的,不仅仅是过往的坎坷和苦难,还有映照当下的必然。这篇文章堪称大散文。如此有气势和穿透力的地方叙写,很少看到。从北京的建筑起笔,逐渐涉及文化、文脉、文明,感觉先锋,视野磅礴,语言瑰丽,气象万千,既有传统文化的素养,又有现代新锐意识,十分难得。
《天下黄河爱陕西》根植于历史遗迹,用磅礴深情的笔墨书写了黄河变迁,作品叙事时间跨度长,气象宏大高远,有对历史的观察,有对文化的求证,有对山河的敬畏,有对当下的参悟。作者置身历史,如数家珍,在庞大的历史文化气场中,穿梭游走,嗟叹古今,既表现出了一个作家的文学敏锐,也体现出了一个学者的文化视野,为新时代宏大题材、史诗性叙事做出了有益的美学探求。
坚守不弃的狗,是庇佑人们、呵护生命的神兽,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时代的参与者。《狗年说狗》以狗为引线,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汶川大地震与民间文化有意融合,叙述精准雅致、简繁得宜,行文疏密相间,雅俗同赏,融知识、见识于一炉,字里行间蕴含着极具洞见的内心表达。全文没有常见的浮词华语。朴实的文笔,实在的述说,是浮光掠影的游记,是作者对生命、真理和内心精神的发问。
《英雄》如多棱镜般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与世态人情。作者倾情告白“时代呼唤英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永远不负历史不负人民,这就是共产党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英雄的国家,英雄的人民,各行各业都有英雄,有各行各业的英雄作支撑国家,领袖影响时局,时代造就英雄;如钱学森,吴孟超、黄旭华、袁隆平、李恒英、钟南山等等等等,领袖才能高乎威乎亲乎信乎任乎!”本文聚焦英雄的奋斗史、情感史,指向的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史和心灵史。振宇以丰盈充沛的叙事,活化出一幅空间意义和时间意义并置的社会巨变图景,扎实的情节与绵密的细节,切中历史转型期特定人群的情感肯綮,为我们触摸生活脉搏,观察社会、他人和自身打开了一扇窗。
侯振宇承续乡土写作的立场,结合文化散文的视野,展现出独特的气势和格调。作者一贯诚挚而深情地书写,旨在用文字为丰厚沉默的广袤土地赢得更多的荣誉和尊严。《一把野酸枣》呈现记忆中的乡村日常,亲和绵厚,文字不事浮华,回归本真,从个体对故乡的体认出发,在平凡的人世故事里,遵循着故乡的气息前行,在时间的流逝中展示永恒的意象,使得作品贴近万千真切的生命。由风光而历史,由物产而人文,均借由作者笔下细致入微的描摹,得以生动真切地呈现。陕西的奇崛雄浑、人文历史的丰富瑰丽,在他的字里行间充满诗意地呈现。“一把野酸”沉淀了作者对故乡的回望和思考,从游子的情感依归,反映出村庄的时代变化,在个体和宏观之间,把握住一种微妙的平衡。作者运用不凡的想象力和语言自洽能力,以文字的力量重构历史的碎片,展现出属于他自己的坚韧、严峻与柔情。
个体是侯振宇历史书写关注的对象,他在宏大叙事之外着眼于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微弱声音。而因为侯振宇的书写走到了历史的追光灯下被我们看见。正是因为一个个具体的人,因为他们每一个真实的抉择、微小的行动,最终构筑了我们如今所知道的历史。个体的生活就是历史的褶皱,在那其中有可能隐藏着具体而生动的历史时刻,在他的笔下,那些籍籍无名之辈显现出与我们接续相同的精神脉搏,那些被我们认为最无关紧要的地方、在时间的裂缝中隐藏着时间的真相,对个体的观照指向中华文明精神资源与情感体验的构建。
“母亲作为童养媳到我们家,参加劳动,孝敬公婆,养儿育女,支持父亲上学工作。母亲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她告诉我“吃亏人长在,吃亏是福”,我秉承母德,无论工作退休,能帮人尽量帮,有时候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甚至是为减轻对别人的处罚保住他的职务,自己主动要求处分。很多年来,经历了很多事,有快乐,也有想不通,想起母亲的“吃亏人长在,吃亏是福”,心情也就坦然了。我曾在父亲编著的族谱上写了“先人积德,后人得福”,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先人积的阴德,并不是自己有多么优秀多么能行。个人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穿插、组合,再现时代风雨,使作品更具震撼力。《母亲》既是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念和回忆,又是将先人生命体验、文化感受与自己情感的互相投射和激发。侯振宇写出了一个母亲的伟大、坚韧、普通、平和,有着高端知识女性和民间传统温良女子的双重美德,这样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散文长廊里弥足珍贵。
与传统散文相比,新散文不再“安分守己”,不再满足于一两件简单事件的叙述及抒情,而被赋予了更多的表达可能,并不断加持思想和精神的容量及厚度,让散文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格局和气象。侯振宇的散文《读帖《书谱》是首选》由书法和读帖进入,并把自我独特的情感深入到历史时空现场,其冷峻的叙述,回避了语言文字的表面温度,体现出了一种更加深邃的历史观和文化心理。多重定语附加的饱满语言,是充沛思想欲求精准表达的体现,这是侯振宇散文的语言特点,而它更大的价值,是善于对“读帖”这类并不突出的自然景致的细微描写和对生活场景的个性设想,在看似细枝末节的叙述中,完成了深刻的心理剖析和哲学思辨,并引发出一种隐匿而又浓烈的忧思。
行文至此,已是深夜,窗外月光皎洁,寂静无声,我想起了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同样是月影婆娑,同样是散文情长。
孙犁先生是不朽的,是常读常新。我想,侯振宇先生亦是如此。
2024年11月4日作于江苏徐州
【作者简介】 贾赛赛,笔名木易,诗人,批评家。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总编辑、首席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北京政报》高级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的研究和批评。
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批评》等,著有学术专著《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诗歌精神的新解与重构》《剧变时代诗歌民族性的问题意识与精神返乡》等诗集、批评集六部。编选出版《新世纪诗歌领军人物范本》《中国当代诗坛经典校本选读》《建党百年·文坛先锋作品珍藏版》《中国当代新诗品·二十四位名诗人》(上下卷)《大国传世诗人》(三卷)《中国年度诗歌排行榜》(七卷)等文学类编著百余种。曾获“2023年度中国十佳评论家”、《南方文坛》年度论文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优秀论文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