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 瓦 匠
作者:刘汉江
1985年夏天,我高考落榜后因家贫无法复读,父母便托人给我找了一位蔡姓师傅,到建筑工地上学瓦匠。
建筑工地位于潘黄镇境内的城南染料化工厂(现乐天玛特超市),距我家有十多里路。每天早上,我带上母亲给我准备的午饭,骑自行车往工地上赶。当时,从盐马路再向东都是农田,一条田埂很泥泞,雨天只能把自行车存放在我的金同学家里,步行去工地。我记得第一天的活是抬砖渣,就是用筐把碎砖块抬进挖好的地基里夯实。我和一个叫小蒲的工友搭档,我的个头矮一些,走前面,他走后面。抬筐用的不是扁担,而是一根竹杠子,沉重的一筐砖渣至少有一百多斤,抬在肩上,细细的竹杠就使劲地往肉里钻,很沉也很疼。我虽说已快二十岁了,但身体单薄,刚走出校门,没干过这么重的体力活,干起来很吃力,也很费劲,一天下来,浑身酸疼,累得连骑车的劲都没了,肩膀上的皮已经磨破了,火烧火燎地痛,手都不敢去碰。
第二天的活是打夯。那时候还没有电夯,夯是用钢铁焊接起来的铁家伙,死重死沉的。我们几个人用力将夯抬起、举高,再使劲地砸向铺满砖渣的地基。地基不是平地,是按照建筑要求挖成的凹槽,低于地平面五六十公分。我们建的是这家染料化工厂的锅炉房,化工厂的污水很多,黑乎乎的散发出刺鼻的气味,经过一夜的渗漏,凹槽里积着很多污水,铺着砖渣的地基看上去平实,可一夯砸下去,污水四溅,衣服上、脸上、头上污水横流,溅在裸露的皮肤上还很痒,所有这些,我都咬紧牙关挺着,因为当时的我,除了忍受,别无选择。
接下来,就是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抬水泥、拌石子、上楼板,为了赶工期,有时晚上还要加班。当年冬天,锅炉房主体已经建成,我们开始搞外墙粉刷。我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拿着面皮(瓦匠粉刷用的工具)向墙体上抹泥灰,凛冽的寒风从巷道里穿过来 ,呼啸着发出“嗖嗖”的声响,不大一会我就冻得浑身冰凉,眼泪鼻涕直往下淌,双脚冻得发麻已没有什么知觉,怨家庭没有什么背景,恨自己没有好好读书,从脚手架上跳下来的想法都有了。时隔二十多年,我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
我相信苦难是最好的历练,也许,正是这段艰辛的经历磨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格,增强了我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第二年春天,我终于又考进了一所学校读书,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现在,在别人眼里,我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菲的薪水,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个幸福的家庭。但我时刻不敢懈怠,始终把这段经历刻在心里,遇到挫折、困惑、磨难的时候就会想起,在任何场合,我都不避讳自己是个农村人,曾是个泥瓦匠。
命运多舛,人生易变。面对名利、财富、地位等等形形色色的诱惑,我都能保持淡定的心态,想起我做泥瓦匠的这段经历,我就很知足,时时提醒自己珍惜现在,善待人生。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