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追求 不懈的耕耘
——首访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文龙先生
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文龙先生,可谓是我的老友了,早在几年前我就对其进行过专访。时至今日,坐在我面前的老李更是充满激情。谈到他苦苦追求的绘画艺术,他总是滔滔不绝……
与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李文龙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笔者:老李,您能不能就您追求的绘画风格谈谈想法?
李:好的。我画画追求的风格是雅俗共赏,这是一条学画者不归路,能不能达到,要依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长期修炼,作品在没有形成艺术语言之前,还是一个孤行者,依靠自己的刻苦拼搏学习。这是一个艺术家一辈子的事。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要想把画画好,需要多读书,提高文化素养,不能把雅俗共赏作一般的理解,要自觉不自觉的以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价值为目标,对自己进行心灵深处的净化。
笔者:绘画中的水和墨是什么关系?
李:水墨是幻化的艺术,水与墨在交融中聚散分合,变化莫测,充满变数与灵性,水墨精神既是人格精神,又是你生命的轨迹的理性张扬。
笔者:老李我想就艺术追求和进取心问题请您谈一谈可以吗?
李:好的。艺术的追求,要有一种刻苦精神,进取精神,因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多次转折,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聪明、悟性只是一个人的条件,但是没有主观上刻苦精神的追求,才能就无用武之地。笔墨在运行中,要自觉和自始至终的以“感觉”为出发点,注意对作品形式上的强调,挖掘探索,要特别注意笔墨的情感节奏,写意不写实,写意象而不写俱象,写精神而不写物质,写景的深远,不写景物的逼真。
笔者:关于技法问题你始终在探索,可否谈谈体会?
李:在技法上,中国画提倡,“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里“无法”既是“忘法“,即非“有法“,又非“无法”,它既是“有法”又是“无法”,它不是对技法的排斥,而是使技法纯熟到忘却;有法,无法,都是对技法的执着,忘法才能不为法所搏,才是对技法的超越。同理,中国画主张“得意忘形”忘形不同于变形,它即非有形又非无形,它既是有形又是无形,它包含两者,忘形不是去排斥形,而是去关注形的本性,只有在见到本性时,形才能被忘掉,有形和无形都是对形的执着,忘形才能不为形所累,才是对形的超越。
笔者:请您就山水画中的笔墨和创新问题谈谈看法。
李:好。龙瑞老师在给高研班教课时强调,现代山水画不只是把现代山水的形状画出来,重要的是把对山水的现代感受转化为具有个性的笔墨语言,没有笔墨便没有现代化的山水画的探索,没有笔墨个性就谈不上艺术的创新。我觉得对龙瑞老师的这段话要有自己的理解,并逐步运用到创作中去,只有真正从自己的思想上认识了,才能在不断的理解中发挥作用,创作中不能只凭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实景画画,而是要上升到逆想的情感中,创造新的意境,用脑子画画,借景生情画出现代感受的作品。山水画同自然的真山真水是有距离的,画家把对自然的真山真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所画山水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是画家的胸中的山水,这要求画家必须具备相应气质只有在知识上的丰富,才能使话语深刻,只有见识过人才能格调清新,正如石涛所讲《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什么是神?转折提按,八面出峰,用笔要涩、要毛、要辣、要险绝,所以读书很重要,还是要多读书才好,多读书可以增加书卷气,再动笔时想法就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