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者的坚韧与思索者的深邃
饶雨菲
拜读佳作,心绪难平,恍如步入一条悠长的时光隧道。
那位赵老师,在那个纯真质朴的年代,犹如一抹坚韧的绿意,在乡土与教育的广袤画卷上静静绽放。尽管当时的社会未能即时为她提供肥沃的土壤,但岁月的洗礼,却让她独有的芬芳愈发醇厚。
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从少年时期到大学、工作,再到如今的南京之旅,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每一次提及南京或赵老师,都如同时间的涟漪,轻轻荡漾在读者的心湖。这种时间的交织,不仅让文章的层次更加丰富,也让读者在岁月的流转中,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南京情感的日益加深。
对南京的怀想与思索,自这位充满故事的人而起,缓缓展开。记忆中的城市面貌,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然而,现实中的南京,却似乎与理想中的模样有所偏差。在这座繁华与古韵并存的城市里,人们行色匆匆,即便近在咫尺,心灵的距离却遥不可及。秦淮河畔,游船穿梭,水面喧嚣,内里却藏着不易察觉的孤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人不禁感叹,美好往往只存在于想象的彼岸。
南京之旅,不仅是对地理的跨越,更是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探索。文中揭示的城市困境,也是时代的痛点。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座城市都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与现实的浮华之间的矛盾。我们创造着新的风景,却也在不经意间遗忘了古老的痕迹;展示着城市的厚重,却也在侵蚀着那份原始的风貌。城市的生活气息日益浓厚,而那份独有的韵味,却在悄然流逝。
这不仅仅是对南京这座古都的审视,更是对全球文明进程的深刻反思。它们如同历史的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应忽视那些承载城市灵魂与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这是清醒者的呼唤,良知者的呐喊,更是一个文化人对城市深沉的爱与责任。
南京,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既有岁月的荣耀,也有当下的繁华。在保护与利用、守旧与创新的博弈中,南京努力寻求着平衡。然而,过度追求创新与创造,可能会让城市失去其独特的灵魂。文瑞先生作为本土文化的深耕者,以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在地域文化领域树立了卓越的榜样。他以行走者的坚韧与思索者的深邃,遍访中国各地的文化名胜及乡村文化,不断挖掘与传承着文化的精髓。即便岁月流转,先生依然保持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每有所感便挥毫泼墨,将对文化的敬畏与对美好、和谐、真实的向往融入文字之中。文瑞先生的贡献与成就,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学识与智慧,更是对文化的一种崇高致敬,令人深感敬佩与赞叹!
爱上一座城的若干理由
——评龚文瑞散文《金陵寻梦》
王天昱
龚文瑞的《金陵寻梦》真真切切的将时空凝结在了一座城中,向我们细腻而深情地展现了如梦似幻的南京。
一、时空并叙
《金陵寻梦》有两条线,一是过去与现在时间上的南京,二是由各个景点描绘出的空间上的南京。时间上,龚先生构思精巧,开篇描写了他孩提时的“赵摆嫲”老师,说得一口流利的南京普通话,爱穿花衣,艳而不俗,好似素净中残存的印花不曾褪尽,形成了“我”对南京的最初印象。接着写作者重游南京城,对南京有了新认识。过去与现在即对比又相合。空间上,以我的游历为主,玄武湖、鸡鸣寺、夫子庙、德基广场……旅游的好去处,不仅是因为南京历史悠久,底蕴厚重,也是一代代人的不断塑造。是当下文明的展现,也是历史古物的继承发扬。
二、梦的形容
龚先生的写作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虚实结合,各种想象与联想相映衬。《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引起读者对这座城市的模糊印象,由此产生了最初的期待,介绍一个个景点时,看文化、看历史、看人与景。凤凰台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玄武湖不仅仅是挖淤泥的,其原名桑泊,为镇压湖中黑龙,在玄术道家的手段下改来。鸡鸣寺的形容更是带了屡屡禅意,闲适世外。
三、古今的深思
除了欣赏,龚先生也有些忧虑。一方面执着的保护城中的古迹古韵。另一方面又让现代化不断侵蚀纯粹的古色古香。守旧还是创新,这是一个问题?
总而言之,《金陵寻梦》向我们展现了古韵的现代的充满生活气息的金陵城,细腻深切的展示了作者对这座城的喜爱,叫读者不由得产生向往之情。其对南京的思考,也是当今旅游城市多要关注的,极具现实意义。
《金陵寻梦》:繁华与沧桑的诗意交织
钟雨菲
《金陵寻梦》以细腻的笔触与深邃的情感,勾勒出金陵这座古都的独特风貌与厚重历史,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令人沉醉其中。
作者以灵动的文字描绘金陵的自然景致与城市烟火。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在朦胧的月色下摇曳生姿,似在诉说着往昔的风流韵事;古老城墙的斑驳砖石,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记忆,默默见证着王朝的更迭变迁。这些生动的描写,使金陵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
然而,《金陵寻梦》的魅力不止于对景色的描绘,更在于其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情感的真挚表达。作者穿梭于金陵的古今之间,探寻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从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到明朝的盛世繁华;从太平天国的兴衰荣辱,到民国的风云变幻,金陵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无数次的洗礼与沉淀。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敬仰与热爱,也流露出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与思索。同时,在叙事手法上,作品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交织,使故事的层次感更加丰富。作者在寻梦的过程中,穿插个人的经历与感悟,让读者在感受金陵魅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十里秦淮,金陵一梦
——评龚文瑞《金陵寻梦》
曾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畅游《金陵寻梦》一文,我追随着龚文瑞先生的金陵寻梦之旅,了解了这样一座之于龚先生有着少年情愫的城市。
说起南京,我对于它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其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六朝古都,历史的沧桑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从紫金山下的明孝陵,到夫子庙旁的秦淮河,再到中山陵脚下的中山植物园,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而南京的现代气息也同样令人着迷。高楼大厦与绿树繁花交相辉映,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并存,这里既有千年古都的庄重与优雅,也有江南水乡的柔美与秀丽。
龚先生构思精巧,开篇描写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赵摆嫲”老师(“摆嫲”是客家方言,意为好打扮),她艳而不俗,坚强而不畏苦难,好似素净中残存的印花不曾褪尽,她从南京来,由此塑造了“我”对南京的最初印象。作为一名赣南客家人,读到“摆嫲”这个词,我感到十分亲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层次,也为后续对南京城的探寻奠定了情感基础。接着作者以重游南京城为线索,表达了对南京的新认识,南京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六朝皇城重重叠叠的文化层积,文化的积淀赋予了南京独特的魅力,体现着作者对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兴趣与尊重。在行走的过程中,作者也抒发了自己对传统文化愈发地商业化和世俗化的思考,当然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传统需与时代相接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座金陵城,历史之深厚。原来玄武湖原名桑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之说对人们新屋择址等的影响之深远。写鸡鸣寺香火不绝,体现着人们的信仰和虔诚。写熙熙攘攘的夫子庙和秦淮河,那是天南海北的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南京,一座有深厚历史底蕴,沧桑,包容,有生活气息的城。
行走与思考,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融合交响。谈到南京,秦淮河是必打卡之地。谈到秦淮,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学过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秦淮的古韵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当今的秦淮河仍然魅力无限,只是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气息,愈发地商业化、世俗化,这也引发作者更繁复的思考,作者对保留传统文化原真性,对城市精神归宿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不应忽视对历史文化与精神气象的守护与传承。
《金陵寻梦》是一篇情感真挚、思考深刻的散文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也引发了读者对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龚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与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座城市的多重面貌与无限可能。
深邃的思考,独特的情感
王旭
作品开篇即以“南京之于我,是一个有少年情愫的城市”为引子,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怀旧与梦幻的氛围之中。作者通过回忆少年时期在乡村小学的经历,以及那位来自南京的赵老师,不仅勾勒出一幅幅质朴而生动的乡村教育图景,也悄然埋下了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伏笔。赵老师的形象,成为了作者对南京城最初也是最深刻的理解,她的坚韧与美好,成为了南京城在作者心目中的最初印象。
随着岁月的流转,作者对南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偷偷阅读《红楼梦》时对金陵十二钗的懵懂记忆,到大学时受《第二次握手》影响而对南京爱情的憧憬,再到工作后《青春》杂志陪伴的青葱岁月,南京在作者心中逐渐构建起一座充满青春活力与文化底蕴的城市形象。而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更是让作者对南京女人的大义与坚强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在游历南京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被城市的繁华所震撼,更被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从玄武湖的清幽到鸡鸣寺的禅影,从秦淮河的桨声到夫子庙的热闹,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南京的历史与记忆。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点的细致描绘与深入思考,不仅展现了南京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也表达了对城市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深切关怀。
在赞美南京的同时,作者也不忘对城市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如鸡鸣寺的嘈杂与商业化、秦淮河的市俗化与过度喧嚣等,都让作者感到一丝遗憾与忧虑。这些反思是作者对城市发展的敏锐洞察,也表达了对城市文化原真性与人性关怀的深切呼唤。
作品的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作者运用丰富的词汇与生动的修辞,将南京的景致与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也善于运用对比与联想等手法,将南京的过去与现在、真实与虚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城市的变迁与岁月的沉淀,又能领略到作者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情感世界。
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评龚文瑞《金陵寻梦》
钟薇
龚文瑞的《金陵寻梦》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充满韵味与深情的金陵寻梦之旅。
从内容上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金陵这座历史名城背后的故事。无论是那古老城墙所承载的朝代更迭的沧桑,还是秦淮河畔曾经的风花雪月,都在其笔下鲜活起来。他不仅仅是在描述金陵的景与物,更是在探寻那些隐匿于岁月深处的人文情怀与历史记忆。如对乌衣巷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能看到曾经王谢堂前的燕子穿梭于历史的缝隙间,感受到了世家大族兴衰背后的时代变迁。
在写作手法方面,龚文瑞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技巧。他在详实叙述金陵现实存在的古迹名胜之时,又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赋予了这些地方更多的情感色彩与传奇意味。文中的抒情也十分自然且真挚,当他漫步在金陵的街头巷尾,那由衷而生的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慨便流淌于字里行间,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者,作品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并非是简单的景点罗列,而是以寻梦为线索,将不同的地点、不同时代的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整部作品层次分明,如同一串精美的项链,每一颗珠子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却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整体。
总的来说,《金陵寻梦》是一部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在感受金陵之美的同时,也对历史与文化进行深刻思考的佳作。它以文学的魅力,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那些古老城市及其背后故事的探寻欲望。
金陵寻梦梦不成——南京文化的失语
彭甜雨
龚文瑞先生的《行走与思考:金陵寻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寻南京文化的窗户,但在这扇窗户背后,却隐隐透露出南京文化在现代语境下某种失语的状态。
在文中,作者提到他对金陵有着独特的情怀,而金陵寻梦就是他对这种情怀的探寻,也是南京历史的重映与文化的残影。作者带着我们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试图唤醒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记忆。书中对金陵的古迹、传统建筑等的描写细腻入微,如对明孝陵的砖石、夫子庙的雕梁画栋的刻画,让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这些描写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南京过去的辉煌一一展现。然而,这一切更像是一场梦的重现,是已经远去的辉煌留下的残影。我们看到的只是被时间定格的画面,它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显得有些孤立无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入侵,南京文化的内涵正面临着被稀释的危险。在文章中所涉及的一些景点,如今更多地成为了商业盈利的工具。夫子庙一带,原本是文人墨客云集、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现在却充斥着大量的廉价纪念品商店和嘈杂的小吃摊。游客们在熙熙攘攘中走马观花,很难真正领略到南京文化的精髓。同时,对于南京文化的解读也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现象。一些商业宣传将南京文化简单化、娱乐化,把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深沉变成了轻松的娱乐噱头,使得南京文化的真正内涵在这种误读中渐渐失语。
龚文瑞先生的《行走与思考:金陵寻梦》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南京文化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虽然书中呈现出了南京文化的魅力,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其失语的现状。我们需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重建南京文化的空间秩序,恢复其文化内涵的纯正性,同时积极应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加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南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自己的声音,让金陵之梦不再成空,而是成为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瑰宝。只有这样,南京文化才能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金陵寻梦》:历史与情感的交响诗
陈华瑞
龚文瑞的《金陵寻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与个人生命的交融。他以独特的视角,既深入历史的细节,又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和深邃。在这部作品中,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记载,而是充满情感、温度和呼吸的存在。
《金陵寻梦》是龚文瑞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深情告白,也是对历史、文化与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他以其特有的文笔,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心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鲜活和人物的立体。
作品中,龚文瑞对金陵的描述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但他更加注重的是历史背后隐藏的人性光辉。通过精心雕琢的文字,他成功勾勒出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宋金交战时期金陵城破后的惨烈场景进行了细腻描绘。他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使那段久远的历史重新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他对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历史过程也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人性与权力斗争。
龚文瑞还擅长通过细微之处反映大时代的变化。例如,他描写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如何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稳固政权,以及严刑峻法下的社会生态。这些描述不仅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人们对权力、法治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此外,《金陵寻梦》还展现了龚文瑞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同情。他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不公与苦难,并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
总的来说,《金陵寻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龚文瑞以其深厚的历史素养和文学造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历史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情感与思想相互碰撞,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部作品不仅让人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人对人性、社会与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岁月深处的文化记忆
魏欣妍
《金陵寻梦》是龚文瑞先生作品中的又一颗明星。在《金陵寻梦》中,龚文瑞先生以细腻的手法,引领读者走进南京这座历史名城,探寻那些藏匿于岁月深处的文化记忆,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学的深厚造诣,更体现出他对文物古迹与现代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独到见解。
龚文瑞先生以自己与南京的羁绊开篇,也正是有这层羁绊,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南京的特殊情感。作品开篇,龚文瑞先生便以行走为线索,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金陵世界。他笔下的金陵,既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壮丽,也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婉约。行走在金陵的街头巷尾,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岁月的痕迹。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紫金山的巍峨、玄武湖的宁静、秦淮河的潺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他在作品中对于南京的描绘,不仅限于其历史文化,更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以细腻的笔触,将南京的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结合在一起,但他不只是简单地向读者展现历史古城——南京,在现代生活中的面目。
在作者的笔下,金陵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近代的文学艺术,再到现代的文化创意,金陵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文瑞通过对文化遗迹的探访,如夫子庙的庄严、中山陵的肃穆、南京博物院的珍藏,让我们感受到了金陵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他也通过对现代文化现象的观察,如街头巷尾的艺术涂鸦、文艺青年的聚集地等,让我们看到了金陵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金陵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思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作者且行且思考,读者且读且细品。“一座城市应当以什么面目奉呈给世人?……”千万元打造的网红打卡地在龚文瑞看来只是物器。以小事便能见大事,南京这座历史古城,是千年的积淀,如今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景点、被金钱熏柒的旅游产业,无不令作者怀念记忆中的南京城。
盛大的心灵之旅
尹佳
《金陵寻梦》是龚文瑞笔下的一部深情而细腻的游记散文,不仅展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绮丽景色,更深刻地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龚文瑞先生说,南京之于他,是一个有少年情愫的城市,以此交代此次金陵之游的目的——寻梦。少时与赵老师的相遇,构成了作者对南京城那模糊的初印象。“一兀亮色翩若惊鸿,有如贫瘠的山野里绽放的一株花朵” 赵老师的出现,南京城有了定义——艳而不俗,坚强而不畏苦难。从此,在作者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金陵的种子。
于是作者来到南京,南京呈现给了作者什么,繁华魅惑,金碧辉煌的广场,水木清华的玄武湖,喧闹嘈杂的鸡鸣寺,水汽氤氲的秦淮河……貌似都是一座城市该有的样子。文章一个个景点拾阶而上,将南京城的城市之厚重,文化之缤纷,生活之时尚展现的淋漓尽致。整篇文章结构整齐,复杂却又精巧,独具匠心。
文章的语言更是引人入胜,例如描写鸡鸣寺山巅“像一柱天香,直指苍穹,俯视城郭,极目辽远”写尽鸡鸣寺的气势雄浑;又例如夫子庙“像一条蠕动的火腿肠,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写尽了夫子庙的游客之多……这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将如今南京旅游业的发达展现的淋漓尽致。虽无华丽辞藻的修饰却不失优雅美好,加上质朴短句的简单精炼,读来令人一目了然,身心愉悦。
此次金陵之行,作者却并未寻到理想中的金陵之梦,为什么呢,作者也未给出答案。但我想,南京三日,作者虽将各大景点逐个体验,然而,城市带给人的,都像是浮于表面,作者的内心并未得到满足与慰藉。于是文章将一篇寻常游记上升到更高境界——城市的本质。一座城市的厚重,不只体现在表面的坚固如磐,更多的还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我们要将这城市发扬光大,名垂千古,载入史册,光靠堆砌坚固城墙是做不到的,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与当下人精神需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的传统魅力在当代生产与生活之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最后,作者提出对一座城市的希冀,“精致,精神与人性,至少是我对一座城市赋予的希望。”本文的思想主题随之展现,一座城市,不该失去人性,城市若人,人有思想情感,城市也应当有之。
读完《金陵寻梦》,我不只享受到了一场金陵城的视觉盛宴,更体验到了一场盛大的心灵之旅。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探索
徐缘杰
《行走与思考:金陵寻梦》是一篇深度描绘南京历史文化的游记。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读者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探寻这座古都的过去与现在。文章不仅展示了南京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更深入探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文章的开篇,作者便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南京的古城墙和夫子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随着叙述的深入,作者通过自己的脚步,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南京的心脏,体验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对南京历史的深刻思考。从六朝古都的辉煌到近代历史的沧桑,作者不仅讲述了南京的故事,还反思了历史变迁对城市文化的影响。这种深度的思考,使得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游记,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探索。
此外,文章中对现代南京的描写也颇具特色。作者通过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展现了南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种对比和反思,使得文章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行走与思考:金陵寻梦》不仅是一次对南京历史文化的深度探索,也是对现代城市发展中文化传承问题的深刻思考。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旅行的乐趣,又能思考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这是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不仅适合对南京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所有对历史文化传承有兴趣的人。
一篇极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散文
丁季斌
《金陵寻梦》是一篇极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散文佳作。
文章以作者对南京的独特情感为线索,从少年时期的回忆展开。赵老师的故事成为作者对南京最初的认知窗口,她的坚韧与对美好的眷恋,赋予了南京一种别样的温情。作者通过对南京众多景点的描写,如德基广场、玄武湖、鸡鸣寺、夫子庙等,展现了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对景点的描述中,作者既有着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现实的思考。玄武湖的前世今生,鸡鸣寺的厚重历史与现状的反差,夫子庙的热闹与文化的融合,都在作者的笔下生动呈现。同时,作者对城市文旅价值的探讨深刻而富有见地,提出了城市应向世人作答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文中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如黄牛问题,反映出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公正的缺失。而对城市细节的关注,如游客候船的焦虑感、游船上播音的机械感等,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关怀的呼吁。
语言方面,文章优美细腻,情感真挚。历史典故和文化元素的运用恰到好处,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作者将回忆与现实交织,过去与现在的南京相互映照,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南京,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人性关怀的深入思考。
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戴源园
龚文瑞的《金陵寻梦》以南京为背景,巧妙地将历史与现代交织,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深入挖掘了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独特情感。
在《金陵寻梦》中,龚文瑞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将南京的古城风貌、历史遗迹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他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南京的沧桑巨变和文化传承。作品中,既有对南京古城墙的深情描绘,也有对秦淮河畔风土人情的细腻刻画,令人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之中。
此外,龚文瑞在《金陵寻梦》中还表达了对南京未来的美好憧憬。他通过文字传递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期待,让读者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南京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总之,《金陵寻梦》是一部兼具历史深度与人文情怀的佳作,值得每一位热爱南京、热爱文化的读者细细品味。
行与思的水乳交融
——评龚文瑞先生《金陵寻梦》
李贝仪
《金陵寻梦》是龚文瑞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此篇在我看来,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达到了行与思之间水乳交融的高超境界。
“行”乃所见,文中的所见并不如同其他游记一般仅仅局限于在金陵时的所见,而是超脱了这一具体的时间、空间限制。作者在漫漫人生中所遇之金陵人、诗词古籍中所晓之金陵事,画卷人语下的金陵之景皆构成了这一趟行走中的所见。
“思”乃所想,有感而行,有感而发。作者的金陵之旅从三个疑问句式开始,“一座城市应当以什么面目奉呈给世人?是古老厚重的文物古迹,还是遗韵悠悠的文化物事?是当下文明的新成果,还是历史文化的新演绎?”这种写法与《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端虽未见金陵之景,思绪之间却可见作者对金陵无限憧憬,因而寻梦金陵。
对城市精神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严朝瑄
《金陵寻梦》是一篇充满深情与哲思的散文,作者龚文瑞以个人化的视角,将个人记忆与城市历史交织,展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章不仅仅是对南京的一次旅行记述,更是对城市精神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文章的开篇,作者通过赵老师的形象,建立了与南京的情感联系,这种个人化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南京对于作者的特殊意义。赵老师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南京女性的坚韧和美丽,也象征了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变迁中的顽强和生命力。
在对南京历史遗迹的描述中,作者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意识。通过对玄武湖、鸡鸣寺等地的探访,作者不仅重现了这些地方的历史风貌,也对现代商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表示了担忧。这种对历史与现代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深度和批判性。
文章的中后部分,作者转向对南京现代面貌的观察,通过对城市繁华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城市的活力和现代性。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赞美,而是进一步探讨了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提出了对旅游本质的思考。这种从个人体验出发,进而引申到对城市发展的深层次思考,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最后,作者对城市的哲学思考,将文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认为,城市不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体现。这种观点,不仅对南京,对所有城市都具有普遍的意义。文章以对城市精神的呼唤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总体而言,《金陵寻梦》是一篇情感丰富、思想深邃的散文,它不仅展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更引发了对城市文化、旅游体验和城市精神的深入思考。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南京,同时也为城市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金陵寻梦》:历史与梦幻的交织
赖丽琴
龚文瑞的《金陵寻梦》无疑是一次穿越历史与现代的梦幻之旅。作者在开头写到,“南京之于我是一个有少年情愫的城市”,在这幅作品中,龚文瑞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将南京这座古城的韵味与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的金陵,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古老的城墙、沧桑的街巷、繁华的市井,都在龚文瑞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影,将南京的四季变换、昼夜更替表现得如梦如幻,仿佛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年代。
更难能可贵的是,龚文瑞在《金陵寻梦》中不仅展现了南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深入挖掘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他的作品不仅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总之,《金陵寻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我的由衷赞叹。
跨越古今的文化寻旅
——评龚文瑞的《金陵寻梦》
庞大敏
一座城的故事总是因人而起。在龚文瑞先生的《金陵寻梦》这篇游记散文中,他先是因为小学的一位来自南京的女老师而对这座文化古城产生向往。作者在叙写寻游金陵时,还思考了一座城市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发展困境。全文古今气息彼此交融,文化韵味浓厚,具有现代性思考意义。
从前人间万象,皆可从诗词文章中窥见一斑。我们品读那些被岁月浸染的文字,想象遥远的历史。现代社会,对于古文中时常描写的历史古城,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以古时的、历史的、文化的思绪去想象它的面貌。但当我们真正触摸它时,或多或少地都会被现代元素影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座城的历史气息难以避免地被削弱,龚文瑞先生的《金陵寻梦》也是如此。
面对玄武湖,鸡鸣寺,作者希望领略其中的文化古韵。可惜导游对此不求甚解,气势雄阔的鸡鸣寺人声嘈杂,原本极具禅韵的寺庙成了落俗的时兴之地。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带来的怅惘同样感染着我们。特别是作者花了大量笔墨书写了这些景点的历史,富有诗意的语言将他对金陵细腻的情愫描写成潺潺流水,舒缓且缱绻。文章的最后,我们发现,作者没有寻到他梦想中的金陵。
以现代的目光来看,古城的文旅产业要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那么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该以富含古韵的面目示人,还是该以新面貌示人。事实上,现代的文旅产业大多存在披着文化外皮,内里空虚的现象不是少数。《金陵寻梦》这篇文章很明显地揭露了这一现实。也启发着现代人对城市发展的新的思考。
寻梦人的金陵梦
——评龚文瑞的《金陵寻梦》
杨懿
《金陵寻梦》是龚文瑞先生创作于2023年夏天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南京这座城市为中心,以个人少时的南京初印象和暑期全家游览南京的经历为底本,从多方面展示出龚先生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
一、形散神聚的“寻梦”记
全文以“寻梦”为线索,埋下“少时梦起——中年近梦——梦幻渐散——寻梦内核——欲寻终难寻”的暗线,带领读者经历了一番“金陵寻梦”。龚先生从少时记忆落笔,先造梦,再寻梦。如贫瘠山野里绽放一株鲜花的赵摆嫲,是南京在小小少年记忆里留下的最初一抹亮色;《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石头城,搭建起幼小心灵对于南京的中式梦核;《第二次握手》和《青春》杂志,满足了天真少年对于爱情和青春的幻想;电影里悠悠响起的《秦淮景》,唱出了南京女性的大义,唱出了南京人民的气节。多年后,在梦的召唤下,成年龚先生来到了南京城。他迫切希望走入年少的梦境,可是毕竟无法走进,只能隔着一道梦幻的纱帘去观察现实,试图看清南京城的真面目。面对南京城有名的景点,如德基广场、玄武湖、鸡鸣寺,他比较新旧,衡量虚实。在六朝古都的盛名之下,他追问南京城的真正内核所在。当夫子庙商业区的热闹冲淡了南京城的古韵,当卖船票的黄牛搅乱了秦淮河的清净,梦幻渐散,人们不由得回忆起昔日的南京。南京的历史风貌依然牵动着游客的心,与之相对的是信息时代流量为王利益至上的现实,迫使南京旅游业向着商业化与世俗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南京的底蕴毕竟还在,风土人情毕竟还在,所以在一切浮华褪去后,龚先生依旧坚定地向往南京。他以洞察世事的眼光观察,以沉着理性的态度思考,积极探寻着南京城市梦的内核,并秉持欲寻梦难寻、难寻梦仍欲寻的态度,继续寻梦。
二、通晓古今的“寻梦”史
整篇散文立足于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处处向读者展示着南京城的历史古韵。谈及玄武湖,龚先生从自身经历出发,抛出对玄武湖的历史疑问:由何得名?岛与堤于谁手中形成?相比较于导游没有文化溯源感的答案,龚先生自行查找答案,并在文中作出详细介绍。此后再谈玄武湖,读者便知晓其原名“桑泊”,由南朝宋武帝改为“玄武湖”,以及背后与道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之说的密切联系。谈及鸡鸣寺,龚先生又讲清楚它的前世今生,并作了鸡鸣三省四县的知识延伸,与历史人物相结合,更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至于对南京秦淮、金陵的历史迁移与文人轶事的运用,龚先生更是信手拈来,使整篇文章读来历史氛围浓厚,正如南京的历史导航一般。
三、关注现实的“寻梦”人
文章以南京为出发点,从而关注到广泛的社会现实,尤其重视对于城市文旅核心竞争力的探讨。既有由新旧地标引发的对于“打卡”热的思考,又有由夜游秦淮河而延伸出的对“黄牛”的批判,以及由夫子庙商业区热潮冲淡南京历史古韵现象而生发出的对现代城市旅游业困境的揭示。在文章尾声,龚先生从对南京一个城市文旅现象的关照上升到对所有与南京类似的城市文旅现象的关照,呼吁城市拥有个性与特质,保持独立的思考与情怀。这充分展示出了龚先生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而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读者需要这样的文章,文坛需要这样的文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龚文瑞先生的这篇《金陵寻梦》,实实在在地抒发了龚先生本人对于南京的深厚情感,并加深每个去过或没去过南京的读者对于南京的了解;既提高了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关注度,又引发了对他们各自所在城市现状的思考,深刻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现实意义。
有时空间广度的文章
蒋乐乐
本文题为《金陵寻梦》,也可以称作是一篇南京游记。相比通常的游记,作者在行文中加入了更多个人的经历与哲思,使文章在时空间上更有广度。
讲述一个城市,应该从何开始?有人从历史,有人从风貌,各有各的角度,都尽可能地想表现出什么。然而作者似乎并不执意于此,只是以其随性而自然的文笔,描画下南京的片影。呈现而非刻意之表现,此等平易近人而寓意深远的写法,倒有几分中式山水画之风。
不难看出的是,作者有着相当的个人阅历和学识积累。今人游古迹,眼睛看着的是当下,胸中装着的是过去。如同拾起岸边的卵石,投入名为时间的漫漫长河中。对于南京这个城市,笔者也曾有游览的经历。一座城市的名景,作为游客能够前去的便就那么几处,而对于文中提到的现象,自然也有所目睹。由于这种共通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有时也能感到自己成为描述中的一部分。此时不仅有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也有了他者和个人的区分了。
所谓“寻梦”,寻的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诚如文章最后所言,没有具体的存在,自然也无法寻得。这种如烟般弥漫的风格,也应用在文章中。好在有着“寻”这一动作,文章最终可以称之为“形散神不散”。散文不比小说、剧本,可谓是几种文学形式中最为个人化的。对于散文,更多观其形神而非其观念。作者能够在写作时串联起自身与神识中所认识的事物,以一种邻近读者的距离将其认识散播开来,也是相当深入的笔力。
金陵:历史文化底蕴与快节奏旅游发展之间的张力探索
——读龚文瑞先生《金陵寻梦》有感
徐铃
龚文瑞先生的《金陵寻梦》首先向我们讲了从南京随丈夫来到江西乡村的赵老师的故事以及长大后从各类著作中读到的南京,逐渐编织起了一个属于他梦中的南京,令他心心念念,而后过了几十年,来到真正向往有好感的南京,给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南京,与他梦中的南京相比,也与历史上的南京相比,引发了他的思考。
其实,我与龚文瑞先生有些相似的心境,他生于江西,现居于上海,从上海前往南京。而我是上海人,高考完的暑假,马不停蹄与同学相邀辗转于杭州、南京和苏州这三座城市,而南京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起初,我其实对南京并没有过的期待,正如龚文瑞先生所说,作为新一线城市,南京的德基广场等繁华并不逊色于上海,我只觉得无非从都市到都市罢了。可是当我到了南京后,我发现我忘了一件事,南京可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都,它将古蕴与新都市巧妙融合。
牛首山,山顶建造了一座何其繁华的宫殿,花费数十亿,到处闪着金辉,可是当夜幕降临,下山途中,树影在月光下摇曳,夏日的蝉鸣蛙叫竟增添一分安宁,微风舒爽,回头望去,金子做的塔尖此刻也失了光辉,与寻常的石头无异;晨起去鸡鸣寺上香,往日油嘴滑舌的男同学此刻却变得异常安静,认真写下希望父母健康等字样,将红牌挂于最高的那枝上,我们一行人认真的挑选着十八籽,企图从那些长得一模一样已成商业物品的东西中找出所谓最幸运的来,携着香火烟气出寺,看到一只常驻于寺庙的小猫,我们一行人蹲下来抚摸逗玩,我不禁开始遐想,它的祖先是否也在这里,被千百年前寺庙的人所抚摸饲养呢?夜晚我们避开了人群,选择了较晚的时分,乘着凉风骑行,路过秦淮河,此时游客已散去,仿佛此时才是她的真容,多了一分静谧,但未失其美。
在这种都市与古蕴的融合中,龚文瑞先生抓住了融合的细微处,以旅客的身份,游经典的路线,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起了一份力,南京势必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可是一座城市,贵在其特别之处,如若每个地方都如模板一般发展建造,那如何吸引人来游玩呢?一个丧失了个性与特质的城市,如同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又有谁会来眷顾呢?他发现原本大有历史底蕴的地方,如玄武湖、鸡鸣寺、秦淮河等,充斥着闪光灯、黄牛、来往繁忙的游船,却鲜少有人真正驻足去了解这个地方背后的故事。“一面是岁月重重叠叠的历史荣耀,一面是当下充满功利心而导致的浮华场景;一面是永无止境地创造着城市风景,一面是有意无意地破坏文物古迹;一面在不遗余力地展示城市的厚重如磬,一面又在不断侵蚀城市的古风原韵;一面在自由地释放城市的生活味道,一面又在放任城市的风骨一点点地流逝掉。”保护与利用,守旧与创新,并不矛盾,真正重要的在于如何在创新中,使历史焕发新的生机,这些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我在游南京时,是否真正的走进了她,又是否真正的读懂了她?
“南京三日,并未寻到我理想中的金陵之梦。抑或说,我并不明确我要寻找的金陵之梦是什么,所以也就无法寻得这梦。事实上,金陵抑或上海,抑或每一座城市,总有一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理解又不理解、走近又走不进的东西,我想,那就是我们欲往寻找的那城市之梦吧。”关于这里,也许是我们停留的时间太短,又或许是我们行路匆匆,未曾留意身边的风景。我其实一直向往的旅游不是去著名的景点,而是到当地的小巷、市场里,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寻找像赵老师一般的人儿,但对于游客来说,这是很难的。也许这就是家乡的意义吧,是一座真正能让我们自己读懂了解的地方,寻乡梦是真真切切的,而他乡,这一座座城市,因他人口或书或什么,而编织的梦,到底是有些飘渺虚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