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志权
与雷山东山坪苗家邂逅在11月11日,也就是2024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在雷山县铜鼓广场隆重开幕第二天。当天下午一点左右,伴随着汽车的车轮声,我们一行30余人,受苗家人金星美的邀请八车同向,来到她姑妈所在的东山坪下寨,欣赏苗家人的文化,尝品苗家人的美食。
关于苗年的由来,有许多说法。朋友告诉我,苗语称苗年“能央”,直译为“吃年”。苗年既是苗族人过年,也是庆祝丰收和祭祖的重要节日。与春节不同的是,过苗年的日期,各地并无统一时间,不过一般集中在农耕稻作结束的农历十月到十一月之间。每个地方的自然、气候不同,有些地方选择早一点过,有些选择晚一点过。这是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是集庆祝丰收、祭祀祖宗、感恩天地为一体的隆重节日。苗族人一直保留着“以十月为岁首”的纪年法,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派欢腾,每个寨子都在过年。有的村寨年节活动七到九天,有的村寨过十一天。即便在同一地区,各寨“苗年”也并不全在同一天过。苗年节有经寨老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大体在同一周期而非同一日,每个村落间会相差上三五日,为了让附近的村寨可以相互走访,所以整个农历十月间,雷山县的苗寨都在相继过节。雷山苗族民众视苗年为至重,每逢苗年,外出的人不管多远都要回家与亲人过节团聚。
在金星美的姑妈家,尽管这里的苗家人不认识我们,但是,他们微微的一笑,传承了好客的性格。这微笑没有市俗虚伪的举动,一切都显得格外的真诚。此时,从四周吹来的微风,带着泥土的醇香和不知名野花的馥郁,躁动的心渐渐静下来。眼前的苗家人,男女老少喜开颜,准备美味的佳肴迎接客人,丰富盛大的场景和原味的风俗,让我痴迷沉醉。人多了,场面也就愈发难以“掌控”,好客的苗家人轮番对来宾“开战”,他们任意挑选客人搭档对饮。除此而外,苗家人劝酒的拿手戏则是具有民族民风的劝酒歌。
每当有客人到来,苗家人都会有礼貌地点头笑笑,向客人传递着友善,总之,客人越多他们心里越高兴。这种习惯,也使得“苗年”成为村寨间交流的纽带。我在路上遇到许多来来往往的汽车,都是去某个寨子赶苗年。他们说,如果时间安排得好,可以每天在不同的寨子过年。这样的节庆时间安排,能看出人情味和灵活性。
苗年、鼓藏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经成为了雷山文化旅游的一个品牌节庆活动,是雷山乡村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村里的的篝火晚会现场,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黔东南苗族服饰、银饰成为场上的焦点。在现场气氛的带动下,参与者情绪高涨,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众多来客驻足观看,记录精彩瞬间。
当晚,我与几位陪着畅饮的苗家人畅谈中,话题充满了好奇。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浮躁,有的只是一种纯朴而又和谐的气氛,一种莫名的情愫悄然无声地被拨动了我的心弦。
“鼓藏节是苗族传统的祭祀大典,这种节日每隔13年才举办一次,如果错过,就得再等13年。今天我们都换上了苗族盛装来参加这次活动,我们雷山的苗族文化非常浓厚,非遗也非常丰富,举办这样的活动,就这想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苗族同胞的团结与友爱,为观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民族文化盛宴。”姑妈的女婿、本次活动的鼓藏头如的说。
我急于知道这个鼓藏头是干什么的。姑妈家小儿子告诉我:“鼓藏头,苗语叫“干略”,在苗家传统中,鼓藏头的产生有世袭、选举和禅让三种形式。今年,他的姐夫被选举为存在里的鼓藏头,在苗族鼓藏节中,鼓藏头负责组织和操办整个节日的仪式和活动,被视为祖神的代言人和权威人物。鼓藏节是苗族传统的祭祀大典,规模宏大,仪式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鼓藏节的各项活动都以“鼓”为核心进行,体现了苗族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鼓藏头在节日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各项仪式和活动顺利进行。”是夜,我还从苗家人那里知道:13年1次的鼓藏节,每个村寨都要公推一名鼓藏头,村里天亮后杀猪,也要鼓藏头先杀后,其他村民才能杀猪。另外,没有村民邀请的外地客,鼓藏头得帮助村里接待,管吃管喝,不得怠慢。而且是包吃包住,全免费。当然,客人要是有心,买上一提牛奶,或者是饮料,这也是人之常情。与我一道在姑妈家做客的四川朋友说:“今天来到苗家节藏节现场,对苗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过鼓藏节是一个很奇妙的体验,以前从未有过的。这里的苗家人的淳朴、热情的民风深深地感动了我,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再来雷山。”
12日清晨,漫步大山里,感受如此的静谧,享受一份难得的悠闲。远眺村外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在初冬暖阳的照映下,显得古朴而沧桑。我的脚步放得很慢,说话声音也变轻了,心境不由得松弛下来。
夕阳西下早,倦鸟归林迟。带着浓浓醉意离开了东山坪。临别时,主人不但送上了猪腿,还在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依依不舍地为我们送行。一路上,奔驰而过的汽车,送来阵阵欢呼声,在寂静的山里,伴随着簌簌树林之声,悠远而深沉。我感受到这是一次探索神秘,畅游文化的超级盛会;收获了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这一趟真的是不虚此行。”
虽然离开了雷山东山坪,却让我感受到了苗家人的热情。车过山坳,猛然回眸,顿生几分难以离别的感情,心中期许:我会在文字中深切体验鼓藏节。
作者简介
叶志权,四川成都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1986年开始爬格子,相继在《人民铁道网》《西南铁道报》《散文网》《短文学》《秘境黔东南》及铁路文学《贵州铁道文艺》《苗岭彩虹》发表新闻以及报告文学、杂文、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数千篇。《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2013年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小站,我心中那些抹不去的印记》在“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散文全国铁路优秀文艺作品展暨技能比赛文学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