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头条】总第542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明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雅俗共赏,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原创作品~故事汇】
老碾子的红色故事
文/李乃振(山东)
在往昔那宁静而祥和的乡村景象中,碾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村民们共享的资源,体现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协作精神。碾子,这一大型石制工具,通过人力或畜力的驱动,能够将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去壳或碾碎成碴子或面粉,为村民们提供着生活的必需品。
在冠县柳林镇大界牌村中,有一位深受村民敬仰的人物,他被大家尊称为“碾子八爷”。本名李长岭,以“八”为号,是清代末期的文人,性格温和、谦逊有礼。他不仅精通诗词书画,还具备一颗为民服务的热心。
民国初期,为了方便村民加工粮食,他毅然决定购置一架大碾子,并在界牌村东门外特意建造了宽敞的碾房,供村民们免费使用。自此,碾房门前便车水马龙,村民们络绎不绝,而“碾子八爷”的美名也在乡间传颂开来。
这架大碾子设计独特而实用,地上筑有一个坚实的土台子,上面铺着一块直径约两米的圆形青石板,这就是碾盘。它平滑如镜,经过岁月的磨砺,更显得坚硬耐用。碌碡在碾轴上转动时,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与碾盘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悠扬的故事。
白天,碾子忙于为村民加工粮食,伴随着碌碡的转动,一片片金黄的麦粒变成了细腻的面粉;夜晚,特别是炎炎夏日的夜晚,碾盘则成为了村民们纳凉的好去处。他们纷纷搬来小板凳,围坐在碾子周围,享受着夜晚的凉爽。老人们则聚在一起,分享着传奇故事和人生经验,那悠扬的谈笑声在夜空中回荡,让人们在炎热的夏夜中也能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乐趣和宁静。
值得一提的是,“碾子八爷”的石碾子还与一位传奇人物——东进支队司令员夏碧波有着一段深厚的渊源。夏碧波,原名全亮,字碧波,1917年出生于一个富裕且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青年时期便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志。1939年,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他先后担任过一二九师新四旅团宣传干事、连指导员等职务,以英勇善战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领导开辟卫东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他始终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谋福利,深受群众爱戴,被誉为新时期的“岳家军”。
1944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夏碧波司令员率领部队驻扎在大界牌村,与“碾子八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亲自推动碌碡转动,帮助村民碾磨粮食。战士们在白天帮助村民推碾子拉磨,挥汗如雨;晚上,他们则在八爷的碾房休息兼瞭望,守卫着村庄的安全。那些日子里,碾道上洒满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而碾房内则回荡着人民子弟兵的爽朗笑声和欢快的歌声。
然而,1944年6月7日,夏碧波率部在柳林镇大界牌村帮助群众抢收小麦时遭到十余县日伪军的包围袭击。为掩护大部队突围,他带领一个排阻击日伪军,双方激战数小时,部队突围成功,而他却身负重伤,牺牲于柳林武训墓旁。他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村庄,让人们对这位司令员充满了无尽的敬意和哀思。
“碾子八爷”得知这一噩耗后悲痛欲绝,他颤抖着双手在碾道上摩挲着夏司令员亲手推过的碾子,泪流满面。耳畔仿佛又想起了夏司令那洪亮的声音:“碾出来的粮食,咱不都是在一个锅里吃吗?咱们都是一家人!……”那些日子里,他的眼神变得空洞而深邃,仿佛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夏司令员牺牲的消息在界牌村传开后,村民们纷纷自发前来悼念这位英勇的司令员。他们聚集在碾房内,默默祈祷着英雄的安息。回忆起夏司令员在碾房内的点点滴滴,他们感慨万分,纷纷表示要继承英雄的遗志,为保卫家园和民族独立而奋斗到底。革命的火种在夏日的碾房内熊熊燃烧起来,激励着人们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李乃振搜集整理)
【作者简介】
李乃振,教育工作者。现任冠县柳林镇武训希望小学校长。冠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聊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在《语文报》《青少年日记》《聊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喜欢用文字去诠释和抒发情感,感悟人生,享受生活的美。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自幼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篆刻。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宣讲专家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在市电视台录制理论宣讲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纵情笔墨愉悦自我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