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词文学社在线作家:
刘兴祥

作者简介:
刘兴祥、 生于1953年4月8日、开州人、年轻时曾在西藏边防服过役,退伍后,就职于重庆市开州区森林公安局等单位至退休。曾任一级警督、三级警长。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重庆市诗词学会理事、开州区诗书画院院士、重庆嘉陵诗词学会、渝中区诗书画院、开州区作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开州区音乐家协会会员等;创作古典格律诗词集《绿梦縁》《绿之心声》《随央视周游国境》《鹤发童心》《霜染枫色》《老骥千里》;长篇小说《白衣情结》;纪实文学《寻路人的足迹》;散文《拾絮年华》;文学评论《我达我意》;现代韵律诗歌《森林之恋》《新诗探索》等个人专集12部,100多万字。代表歌曲作词有《战友情深》《无缘》《老同学之歌》《怀念邦达》《开州明珠雪宝山》《森林警察之歌》等。
目录
1水浪柴
2马齿苋的回忆
3巴蜀诗界高手新春和诗
4都说和谦出美女
5遵义市红岗区作协“流杯香”杯征文
6家乡的黄葛树
7和谐家园
8一条未走完的商业街
9秦巴古道火石溪
10巴山明珠雪宝山
11风雨中的汉丰湖
12故乡街后的河滩
13目睹温泉中学“5.23”事件始末
14故乡上坟的回忆
15刘跛子
16团圆饭
17黎拐鸽
18当年寻求招工的一次旅途
19开州“6,11”特大暴雨的经历
20怡雅苑小区的宁静环境
21芦子坝儿时的回忆
22今日的北大荒
23被人淡忘的薅草罗鼓与山歌创作
24假马克斯
25逛早市的见闻
26屙米石的传说
27铁峰松涛
28善字竹海
29南山林海
30开州一绝“临江烤鱼”
31中国木香笫一村的好书记
32勤奋的女老板
33避暑换租房的感想
34岩水风云人物沈公安
35林业局长朱丹清
36学习《道德经》的初心
37学习《道德经》第67章心得体会
38经济发展与素质教育
39听和谦老人讲一个传奇人物
40因家贫一耳光降三辈
41因一句玩笑引来灾祸
42女儿出轨土豪暗设杀计
43大队长你也还会讲政治课呀
44为解放军平暴乱准备干粮
45土匪头子冒充解放军抢劫财物
46卖草药的李膏药
47外籍老乡辈二哥
48儿时的故乡依稀的记忆
49《森林之恋》后记
50《战友你好》平台文化刊卷首语
51姑母刘东明
52故乡老街的水巷子
53生产队的田疤子
54临江山弯庄园游记
55参军50年迟到的庆典活动
56城口行纪实
61和谦老细娃回故乡游记
62郊游记
(第十三集)
目睹温泉中学“5.23”事件始末
作者/刘兴祥(重庆)
1967年5月23日我亲眼目睹了发生在开县温泉中学的一起围攻支左部队的事件。
5月22日我和同班同学陈远泽代表和谦农中红卫兵战团,去温泉区工农分部开会,在镇上盐厂召开会议。由工农分部领导传达开县工农总部指示精神,会议大部分内容我已忘记,唯一记得清的是头头们向下面吹风:“解放军支左部队支持开县造反派,要给他们平反。”听到消息后大多数人表示不满,一时情绪高涨,牢骚满腹。记得有一个姓周的头头在会上发了言:“我相信我们工农总部走的路线没有错,我认定了组织,坚持走下去,就是剩下一个人,我也要把红旗高高地扛起来”!
5月23日早上结束会议,返回和谦途中,听说温泉中学来了支左部队。我们马上返回温泉中学看热闹。
学校广场上人山人海,大门外公路上停着一辆北京吉普、一辆军用卡车。学校会议室挤满了人,工农总部和造反派的谈判代表列席而坐。窗外围满了人群,操场上围观群众议论纷纷。支左带队的7799部队“四号首长”副政委杨国毅同志,他们来温中宣布是为宣读万县地区主力军,赤旗战团平反文件而来。听到宣布后,工农总部方面个个心情激动,纷纷指责支左部队着歪了屁股,不公正,指着造反派的骂街。
当时为数不多的造反派在场,他们感恩戴德,痛哭流涕,齐呼口号:“感谢党中央,感谢毛主席,四川造反派重新的解放”!工农总部这边攻击谩骂造反派是五名杂姓的黑五类,地主资本家的孝子贤孙,是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的敌人,是反革命组织。两派代表相互攻击,剑拔弩张,互不相让,首长杨国毅和军代表极力地劝解均无效。矛盾不断升级,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突然有人高声大叫:“不分是非的支左部队,我们要他们干什么!滚出开县去”!经这一煽动,外面冲进一伙人,将杨国毅首长架出了会议室。解放军战士见首长被哄架立即上前解救,此时现场上一片混乱,军帽被摘,衣服被撕破,他们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首长从围攻的群众中抢了回来。
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后不得已只好冲出重围,护着首长撤离现场。
(第十四集)
回故乡上坟的联想
作者/刘兴祥(重庆)
每年正月初二,趁父亲生日去故乡祖坟祭祀,后母坟上被丛生棘刺盖得严严实实。我戴上手套紧握弯刀砍伐,一根一根地将砍断的棘刺从刺丛中拉出来。刺藤交织犹如巨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不佳。
我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多年没有参加体力劳动啦,干起活来很很吃力。新年下又不好找小工,看着这一大片棘刺藤心中有些动摇啦。
后母小时候对我们的种种不是,在脑海中呈现。我不计前嫌为她修坟立碑也算尽了心,何必会这么大劲?但又想她毕竟是长辈,虽脾气古怪,但也有许多优点多想点她生前的好处,最终还是将坟整理得干干净净地离去。
1959年生母饿死于三年自然灾害。当年我只有6岁,善良的奶奶待我百般疼爱,弥补了失去的母爱。
1964年她进门,我才11岁,爸爸在商店工作,奶奶年近70岁,可她对奶奶很不尊重,常常口出恶言,气得奶奶去跟姥姥过日子。奶奶离走后,又百般地刁难我们姊妹俩,整天一脸凶神恶煞,叫人不寒而栗,平时在家里与父亲不是吵就是骂。
年幼的我衣服脏了自已洗,裤子破了自己补,我衣裤上那歪歪斜斜的补丁常被人笑话,自卑的我平时不愿和街上的同学们打堆。常常一个人站在清静的东里河边发愣,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性格的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以后的发展。但心灵的创伤更加激发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从小酷爱好文学,尽管书读得不多,但能勤奋学习,坚信凭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出息的。当时家庭条件差,晚上灯下读书久了,父母会埋怨浪费煤油。只好等他们睡着后,又悄悄点上灯继续看直到深夜。偶尔被发现少不了挨骂。
由于后母挑唆时常被父亲打罵,她不止一次地挖苦我:“你这一辈子,是个下力的材料,还想读书出人头地,白日做梦吧”!每当听到她侮辱我的语言,只有咬紧牙齿捏紧拳头默不作声。
1972年我参军了,离开家乡那天,战友们舍不得家乡和亲人而泪流满面依依难舍,但我没流一滴泪因为离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暗下决心不混出一个名堂来绝不返乡。
在四川师范学院集训地期间,我刻苦训练,努力学习政治文化,深得首长的重视当上了新兵班长。 进藏时首长安排我当副车长,协助接兵干部管理战友们一路上的饮食起居。
到了老部队,被分配到工程兵建筑第305团技术营营部当修理工,后来当上了副班长、器材员、代理书记员。原四川军区司令员李亚洲,与我同年入伍当时在营部任通讯班长。1978年因部队整编而退伍,我的从军梦从此
破碎,回到久别的故乡,又回归到零起点。
在家待业期如寄人篱下整天袖手观棋度青春,后母整天拿眼色看,心怀高远的我,有种龙游浅滩被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的感觉。决定与父母分开过日子,平时打零工谋生,尽管能自食其力,但还能听到她尖酸刻薄恶毒语言。
街上个别素质差的人狗眼看人低,冷嘲热讽,但大多数乡邻非常地同情和看重我,认为我的劣境只是暂时。平时闲得无事,就去河滩上挑石头,堆在码头上老屋基里,别人以为我要在那里砌屋,其实修房我心中无底,只是想通过劳动疲疲倦,来缓解那长夜无眠的困挠。
两年后,我终于被安排了工作。由于没有背景,被安排在岩水林场,单兵独将地走进那陌生之地。听人说在岩水地区,排外思想比较严重。在我之前林场的几名外来年轻人,有的被诬陷坐牢,有的被逼疯,有的随波逐流甘受欺辱。
在林场我去过深山老林砍防火线,去森林里伐木。听人传说我能写会说,曾经受过到狭隘领导的打压。
在恶劣的环境之中,我没倒下,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拒理力争,学会了斗争,学会了团结老工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他们的同感和支持。后来调到岩水区公所工作,又通过考试,选调到开县森林公安局直到退休。
我这一生在仕途上虽没多大出息,但收获了宝贵的历练过程,收获了精神上的无价之宝,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2000年在县文化局,林业局领导的支持下,我出版第一本诗集《森林之恋》。县委书记邓东华,县长任能君,文化局长陈政等分别为我的书题了词。
著名诗人冉晓光为我作序,序中一句名言我特别地赞同:“诗人是苦人”这话一点不假。
在艰苦的环境中,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文友们的鼓励,良师益友的点拨和启发,经过了长途跋涉,坚持走到今天的确不易。
我能成为国家级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省级学会理事(重庆诗词学会》国家级艺术团体院士(华夏诗联书画院)有诗集文集12部,百多万文字的成绩,与兴趣和坚持分不开,我认为一生中能坚持做好一两件事就是最大的成就。
我深刻地体会“人与群分,物以类聚”的真正含意。
无论何时何地要有处污泥而不染的定力;一往无前努力拼搏,坚靱不拔的精神,这就是成功的迷津。
(第十五集)
刘瘸子
作者/刘兴祥(重庆)
刘瘸子是我的一个同姓兄长。小时候得了阴寒病留下残疾,走路一摆一跛的。刘瘸子虽然身残但脑瓜儿非常灵活,读书成绩好平时鬼点子多,身边有一群忠实的小伙伴围着他。父亲生性懦弱做事没有主见,街坊邻居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刘配盘”,意思是只能当配角可有可无的角色。
其祖辈是和谦场上老实巴交的贫民,解放前受尽了地主资本家欺侮。传说刘瘸子的爷爷,其辈分要比当时和谦的刘团总大三辈,因此很不乐意不依不饶,便召集家族开会,在会上要他爷爷降低辈分,他爷爷不同意团总恼羞成怒,朝脸搧了一耳光说:“你一个穷光蛋还敢爬到我的头上”!家族人都来扯劝,其爷爷忍气谷声自降三辈与团总平辈才平息此事。多年来和谦一直流传着“一耳光打下三辈”这个笑话。
大食堂时期,我们这批小娃细喜欢在新修的粮库地坝玩。吵闹声惊动了路过粮库的大队曾支书,他看不惯孩子们在这里打闹,很不高兴地大声地吼道:“你们这些半截老子公共食堂的饭把你们养起了膘,你们耍不安逸是不是?都去地里翻红苕藤”!他叫来大队文书,将我们领到一块红苕地边。对文书说:“如果今天下午不把这块地的红苕藤翻完,不准去食堂吃晚饭”!
小孩中数刘瘸子大些,一下午要翻完两亩地的红苕藤谈何容易,不敢做声乖乖地去干活。已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没翻完,天也快黑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大家低声咕哝骂支书“做事过恶,生个儿子没屁眼”!
曾支书来了看到我们还没翻完,对我们说:“怎么还没翻完呢?为人民公社出点力,就这样懒散地磨洋工”!这时刘瘸子忍不住了站出来说:“支书!你真还会讲政治课呀”!这句话惹恼了支书:“小小年纪还学会顶嘴,这样吧,你们都回去吃饭,罚他一个人把这块地翻完!”他翻完剩下的红苕藤后,不但没吃上晚饭,还让他去跪煤炭渣子。直到他父母苦苦地向曾支书哀求才放过了他。
在学校里常常被同学取笑,有人编了一首儿歌: “瘸子拜,跳上街,讨碗米,喂奶奶。奶奶喂不活,打烂你的狗钵钵”!他听后非常生气,跛着脚来追打我们总是追不上。他不爱记仇很快又和我们又和一起玩耍,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
有一次他和一个泼辣的女同学打架,两个人抱在地上滚了一面坡,同学在旁边助阵喊道:“刘瘸子加油!加油!翻到皮面(上面)去!”最后以女同学打肿了他的脸,他撕烂了女同学的衣服而息战。从那以后同学们对他另眼相看。
我们小时候上学,不管天晴落雨,刮风下雪不要家长接送,每天早晨到刘拜子家去集中,等人到齐后一起上学。他家里人口多家境困难,每天青菜红苕和洋芋掺和一起煮还吃不饱。
父亲在商店工作,工资微薄,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因欠生产队的口粮款时常被停分口粮,因此,刘瘸子没读多少书就回乡务农啦。他爱开玩笑,队里的娘们常常把他按在地上喂奶,脱掉裤子往他的裤裆灌沙,直到他告饶才罢休。
后来我参军了,刘瘸子的信息知之甚少,前几天,有几个退休老朋友聊天提起他,说他现在混得不错,在重庆做生意在发了,还在重庆市区某残联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