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村轶事
文||靳东锋
解元村是河南省豫西边陲三门峡灵宝市南部五亩乡最边远的一个行政村,东与卢氏杜关乡接攘,土地面积广阔,尤其是荒山面积巨大,村子南有一条金家河,自卢氏境内的马宝泉发源而来,与朱阳镇的西河、南河汇入窄口水库,并称为弘农涧河。河之南山自朱阳境内的冠云山逶迤而来,形成了一块绝无仅有的风水宝地。周围由七个高低不同的山峦环护相拥,堪舆家言,山环水抱,有情有意,其来龙自撰方向西迤逦几里地,远近高低,横侧起伏,自然植被杂草茂盛,宛如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栩栩如生,犹如太子坐莲花之势。
2018年洛阳市易经协会会长一行七人会同当地同仁共15人组成的考察团,历时两天时间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归来的座谈会上,就其这块风水宝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笔者就是解元村土生土长的人,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讲: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村里在很久以前出过一个解元,所以才叫解元村,说是村里出过一个解元,但又没成。一代一代人被个说法蛊惑几十年,既然出过解元,为什么又没成呢?疑惑的是,如果没成,又怎么能知道他是“解元”?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这里由于风水绝佳,出了个解元后,被明朝许天官把龙脉斩断了!所以这个“解元”以后,再无后话。
尽管这种说法也没有据,至少前一种说法认为解元没成,则在第二种说法上得到了没成的原因是因为许天告斩了龙脉。可是关于许天官斩龙脉的传说,在灵宝各村都流传着不同版本关于许天官斩龙脉故事。
许天官,历史上确有其人。天官,明朝时指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人事部长,其职责就是考察、选拔任命和调迁。
元朝初期,有个许威将军,祖籍河北省,因打仗有功被皇帝封为金吾将军。他奉命西征陕西、甘肃,当大军驻扎灵宝函谷关时,发现灵宝梁村一带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便约请风水师、占卜师测看此地风水,被确认龙脉之地后,便大兴土木,修建宅府定居安家,他后辈人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当地各门望族。
到了明朝中期,许威的第十代孙许进(1437—1510年),于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先后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吏部尚书(中央组织部长)之职。许进之妻高氏封一品夫人,所生八个儿子,其中二子诰(字廷伦1471年—1534年)、三子讃(字廷美1473—1548年),八子伦(字廷议1495—156年)都官至尚书,古称许家父子四尚书。
许家父子四尚书在灵宝影响最大的是三子许讚。因为他带领人马在灵宝各地寻找龙脉斩穴。留下了更多关于斩龙脉的种种传说。他先后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之职。晚年在郑州市北建造府邸和一个540亩大的花园。不久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灵宝梁村许家寨,三年后病故,安葬在梁村许家坟。
从我记事起,就询问过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竟无一人知道“解元”是个什么级别职位!
“解元”,唐代诸州县送举子赴京应礼部试,称解,州县试称解试,名居第一称“解元”。宋代沿用称。明清两代用于称乡试第一名。
在科举制度中,考分为多个级别,乡试是其中之一。乡试通常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也被称为“秋闱”。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而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的考生,就被称作“解元”。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解元”这一称号代表了乡试中的最高荣誉,是众多考生梦寐以求的成就。例如:明代的唐伯虎,就曾在乡试中高中“解元”。戏剧《少华山》中尹碧莲有一段唱词:“解元爷只生的风流俊雅,奴情愿奉箕帚终身报答……”。
这段戏剧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河南新野县倪家庄的倪俊(字君秀)取得解元后的第二年上京赶考,途经少华山,被山上二寨主李云哄骗上山,因与寨主袁龙、二寨主李云是同乡,又系八拜之交,二人欲留倪俊入伙做军师,倪俊晓以大义,并以上京赶考为由婉拒。还有《西厢记》的作者董解元,金戏曲作家,其生卒籍贯不详,约为金章宗(完颜璟)时人。他根据唐元稹的《莺莺传》创作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也称“董西厢”。
在科举制度中,“解元”作为乡试第一名,是众考生中的佼佼者,获得“解元”称号、不仅意味着在此次考试中表现卓越,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和认可。只有取得了“解元”的资格,才有资格为进一步参加会试和殿试。早在唐代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而会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考中者为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做“会元”。而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会试中选中的贡士。殿试结果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就被称为“三元及第”。这是科举制度时的最高荣誉。
为了寻找“解元”的踪迹,笔者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与历史居住房屋和窑洞,以及清末时期留下的痕迹,解元村,在解放前,该村的李坝组,之前曾称之为李坝乡,从该村的古窑洞看,大部门窑洞都曾经上好的圆形杨木支撑,形同房屋,当年的繁华也略见一斑,从该村唯一块长方形石碑上看,当时村子建庙宇时,所捐赠银两的人名都刻在石碑上,虽然不是十分清晰,但还是可以分辨出来的,该碑上落款为:“旹大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十五日立”。尽管碑上把捐银的银字,都错刻为艮几两。但不影响其历史的价值,为挖掘解元村的往昔,提供了强硬的依据!
直到解放后,才把村部迁到现在的解元村。解元村在明清时期涌现出过樊家和唐家大家族,至今还留有旧庄园时的房屋遗址,大门楼皆为青石砖铺地,双开门上都镶钳着大铁环,门内上下两道门栓,门外两边石墩石狮对应相呼,主房房梁字迹已无法辨认。
七十年代,村里盖村部时,把樊家老坟上的石碑全部让石匠破为石块,加工成了柱下石墩,已无文字可考!
以上是笔者历时多年来,在在搜寻了大量的文史书籍,翻阅了《灵宝县志》、《五亩乡志》等文献资料,都没能从中寻找到有关“解元村”的一点蛛丝马迹!不可否认的是:解元村村名的来源于该村曾经出过一个“解元”,是不争的事实!
在翻阅众多资料时,一直萦绕在笔者脑海中一个问题是:当初,这位获得省考第一名的“解元”,究竟是什么原因,又在怎样的一种环境诞生出来得杰出人才,在他的人生际遇中,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体验,竟让这位名噪一时省考第一名“解元”,如秋风、似雪花、神仙一样销声匿迹在这广袤的历史长河之中!就像浩瀚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一样,灿烂着昔日那瞬息即逝的辉煌,也精神着千秋万代解元村的子子孙孙!
写就于2024年11月11日
下午16点50分
作者简介:
靳东锋(高山流水),河南省灵宝市。爱好国学、文学,鲜有文章面世,偶尔写点散记,都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简单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