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通感手法及在楹联中的运用
李士权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运用比喻和形容勾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这里作者朱自清把月下微风中扑面而来的荷花香味比喻为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把听觉和嗅觉勾通起来,使读者如临荷塘,闻着淡淡的荷香,如远处高楼上的缥缈的歌声入耳,嗅觉听觉勾通,互动互补,令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
再如古诗词中也不乏其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春风本抽象之物,王安石巧妙地着一绿字,把乍暖扑面的 春风(触觉)和肉眼可见的草木之绿(视觉)勾通起来。化无形之风为有形之色,令人可感可触。给读者展现了一幅万里江南一片新绿的初春美景图。由通感手法打造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令多少读者,拍案叫绝,掩卷遐思,如痴如醉。
再举选自《联斋》的两副联,看一下这种修辞手法在楹联创作的应用:
枝枝垂柳呈轻暖;
阵阵莺歌带冽香。这是我省资深联家孙福奎老师的一副联。柳本是用眼看的(视觉),换作感觉其暖(触觉);莺歌是用耳听的(听觉),又换作闻到其香(嗅
觉)。经过这样的勾通,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如:香气送来丹桂色;珮声应识玉容人《联斋》徐光祖联。作者上联把桂花香(嗅觉)和桂花色(视觉)勾通起来;下联则把玉人身上的环珮之声(听觉)和玉人的容貌(视觉)勾通起来。两位老师巧用通感手法。拓宽了十四字联的容量和意境,少少许胜多多许,言简意丰,手法飘逸,使联语增辉耐品。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