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公《师说》读后感
明月吟秋
观古思今知进退,读书养志知春秋。读韩文公《师说》,深感其言之至理,诚为千古不磨之论。夫学者求道,必资良师,此理自古至今,未尝稍变。公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斯言也,实为教诲之本,立身之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从师,则道明而心朗;反之,惑而不求师,则终其身为迷途之羔羊,无以自拔。
尤令人叹服者,公之视师道,超越世俗之见,不论贵贱长幼,惟道是尊。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言不仅破除了社会地位对学习的限制,更强调了学习之本质,在于追求真理,而非盲目崇拜权威。又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此说明,圣人尚且如此,况乎常人乎?
至于今世,虽时移世易,然师道之重要性,仍未稍减。观今日之教育,虽形式多样,手段先进,但若无良师之导引,学子亦难以登堂入室,得其精髓。故公之《师说》,不仅是对古代教育的深刻反思,亦是对现代乃至未来教育的宝贵启示。吾辈当谨记公言,尊师重道,方能承继先贤之志,成就自我之学。
总之,《师说》一文,言简意赅,辞约义丰,不仅阐明了师道之重要,更揭示了学习之道。读之使人警醒,思之令人奋进,真可谓金玉良言,值得反复品味。
附:师说
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