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韩忠树
《红楼梦》是一部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贾府的家庭琐事和闺阁闲情为脉络的古典文学名著,我年轻时和中年时各读了一遍,花甲和古稀之年又读了一遍,还今也不敢说读懂了《红楼梦》。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全书有名有姓称谓的就有700多人,作者把与贾宝玉关联比较密切的年轻女性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另外还有副册、又副册。刘姥姥这个人物不在正册、副册和又副册之列,然而曹雪芹却让她在书中多次出现。在章回目录上就出现四次:即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第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在篇幅文字上,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还有第39回后半回、第42回前半回、第113回前半回、第119回后半回,真是不惜笔墨地介绍了刘姥姥的经历,使刘姥姥这个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形象饱满。尤其是对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写得十分精彩。由此可见,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很重要的配角。读懂刘姥姥,对理解全书有重要意义。
许多文化名人、国学大师和红学家如鲁迅、季羡林、俞平伯、周汝昌、白先勇等都对刘姥姥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她是古今第一奇女子","是《红楼梦》里绝顶聪明的人"。
刘姥姥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老寡妇,被女儿女婿接到家中靠两亩薄田度日,寒衣茅舍,家道艰难,生活十分困顿。初读刘姥姥觉得她就是一个粗鄙的老农妇,为了生活舔着一张脸皮去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家蹭吃蹭喝,顺点东西打个"秋风"(利用各种关系借名义向人索要财物)。再读刘姥姥,发现刘姥姥是具有人生大智慧,深谙世事,大智若愚的聪明人。
在年关将近,没钱置办过冬事宜的困境中,刘姥姥为女婿狗儿出主意,去向富贵的贾府求助。女儿女婿碍于情面不愿去。刘姥姥知道,脸面虽重要,但活下去才是硬道理。不能眼看着女儿一家冻死于风雪。于是她拉下老脸,独自带着外孙板儿去贾府"打秋风",展现了不凡的见识与胆量。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低三下四地讨好贾府看门人,攀周瑞家关系,从而见到了王熙凤。她低眉顺眼、以自尊和脸面换来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吊车马钱的施舍,帮助家里渡过了难关,展现了她处事智慧和洞察人事的本领。
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带了些新鲜瓜果蔬菜,孝敬凤姐等人。刚好碰上贾母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说话,于是见到了贾母。一见面就称其为"老寿星",并投其所好地为贾母和在场的公子小姐们讲些乡间奇闻。在参加宴席时,明知凤姐和鸳鸯戏弄于她,她不急不恼,反而夸张地配合着,甚至不遗余力地自我丑化,为了陪贾母和太太姑娘们取乐。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大智若愚的姿态,结果是双赢,太太姑娘们开心、她也得到再一次的帮助和救济,满载而归。
三进荣国府最能体现刘姥姥知恩图报的性格。当她听说贾母去世了,贾家被抄,王熙风疾病缠身,骨瘦如柴,她匆匆赶来探望王熙凤。此时凤姐的女儿巧姐被狠舅奸兄合谋要卖给一个外藩王爷,刘姥姥便出主意,冒着风险带平儿和巧姐到乡下藏了起来避难。后来又替巧姐定下了与财主周家秀才的姻缘,体现了她虽然大字不识、但却心怀善念,懂得知恩图报。这个被大观园里的姑娘戏称为"母蝗虫"的刘姥姥,原来生命力如此之顽强,面对困境如此乐观,如此重情重义,是《红楼梦》中小人物世界的"真、善、美"。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与贾府许多人物发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为全书起到了"眼线"的作用,借用刘姥姥的眼睛,串联故事情节,观照人物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起到重要作用。
刘姥姥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个"孤品",她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心存善良,风趣乐观,她的言行带有喜剧的效果,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轻松与幽默。刘姥姥饱经风霜,生活阅历丰富,洞察世事,见多识广,敦厚淳朴,重情重义。她见证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衰败的过程,是《红楼梦》中一个贯穿首尾的特殊人物。从刘姥姥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让读者看到了人性之美,生命之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俗文化和雅文化共同构成的。俗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历史久远,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雅文化则是代表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刘姥姥代表的是形态粗俗的俗文化,贾府代表的是源远流长的雅文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实质是一种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和碰撞中,两种文化各自显示了自己的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部本质。
《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问世已经二百多年了,因为其博大精深就像一部天书,有说不完的玄机,解不完的密码。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讲过的话,"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济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欲,才子看见了缠绵爱恨,革命家看见了排满的火焰,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不同的读者因为欣赏水平不同,所以对《红楼梦》的看法就不同。我国学术界产生了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许多知名学者和红学家都评说和解读过《红楼梦》,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红楼梦》。本人是凡夫俗子,又是退休多年的耄耋老翁,绝不敢提"评论"二字,细细地品读文学名著,欣赏书中那神奇的艺术魅力,尽管读了三遍、仍然是一知半解,"难解其中味"。但是阅读文学名著,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也是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