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田园风采系列(二)
沙漠变良田 科管促高产
——记第一代粮王的艰辛历程
高连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强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十分重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强调粮食自给、粮食安全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中央政策,助推‘三农’,积极推进‘吨半粮’建设,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粮王’。当今粮王,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以及上级惠农政策。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种粮大户,却是依靠艰苦奋斗,用汗水浇灌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粮王’,正是他们大片承包土地,为新世纪土地集约化种植,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为机械化科学化种植,开辟了一条路径。这些无冕‘粮王’,更值得我们怀念…………
一、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农村随即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决策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焕醒了沉睡的农村,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产量大幅度提升。随即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随即出现很多万元户。到1984年农民家庭存款几何式上升,通过种植棉花国家的返还粮、与自己责任田的高产收入,农户真可谓大囤满小囤流,大小水缸盛满食用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欢乐幸福祥和的气氛。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的高瞻远瞩,与打破大锅饭实行联产承包政策的深入人心。
此时,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仅仅四十元左右,干部职工一年工资收入也就农民一车棉花的收入(六百元),很多五六口之家,一年可以出售五、六车棉花,城乡收入基本达到了平衡。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养牛,特别是每家每户都养一头母牛,即可耕地运粪,又可以每年产下一头牛仔,出售后增加家庭收入。一些“知识”农民科学种田,收入大大超过了职工收入。
翟家公社高家村六队复员军人胡宗学,不但是不怕吃苦受累又勤劳勤俭、任劳任怨的复退军人,更是思维超前、敢闯敢试的青年。他1968年参军,1973年复员,因为他参军前就是出名的勤劳青年,复员后立即任命其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带领年轻人修河筑堤、抢收抢种,重活累活抢在前,大秋时节白天带领青年小推车运粪,夜晚不睡觉抢收玉米,而且是不记工分的义务工,第一天下午还是一片竖着的玉米地,第二天一早几十亩玉米已经全部撂倒。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复退军人,亦是勤劳持家行家里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以地瓜、萝卜、南瓜、地瓜面、高粱面掺和玉米面,来维持基本生活的年代,他曾经坦言自己家能以玉米面为主食。他成为生产队青年人的学习榜样。
这样一个思想进步、吃苦耐劳、晨兴夜寐的复转军人,更是一个垦荒开拓者。1980年,从生产队平均分得的十来亩承包地,不能满足其发家致富、艰苦创业的理想,于是,1984年冬酝酿承包荒废几千年大沙河。
二、沙河原貌
大沙河是一个封闭型的沙洼。大沙河冬天、春天尘沙飞扬,一片荒凉,呼啸的大风将沙尘卷起,一夜之间在村边形成数米高的土台子,大沙河周边村庄,赵家湾、郑家村、沙窝李村、夏家村、赵家村、郭庙村、尹家村等,村边或有一个沙土台子,或有数个沙土台子,赵家湾与理合街、沙窝李村之间有无数个沙土台子。从郭庙到尹家村之间更是罗列数个沙土台子,就像一座座起伏绵延的小山,星罗棋布地排列在沙洼中,从高家村、孙家村、解家村、郭庙村,去理合务赶集,人们在各台子之间环绕前行,真像是捉迷藏。没有一处是直行的小道,尽是蜿蜒曲折的蛇形小路。台子上长满了酸枣树、枸杞丛,酸枣树是低矮的灌木,夏秋之际,蒿草丛生,各种野兽出没于其间,因为此处地势洼,附近老百姓又叫沙洼;又因为到处是沙土,也叫做沙窝。这所冬春黄沙飞扬,夏秋茅草丛生、野兽出没的大沙河,荒芜了数千年。只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挖了东西走向的德惠新河、与南北走向的春风河,才使得肆虐的黄沙不再那么疯狂,但土地盐碱化、荒漠化、贫瘠化十分严重,种植的树木在毫无养分的沙土地中、在若干年盘绪的茅草根、芦苇根中,难以成长,大多数杨柳树数年来,只冒芽不拔高不发粗,半死不活。

德惠新河、与春风河开挖后,狂风减少了,沙尘暴现象也随之消停了许多,解家大队与吴家大队将沙河中的沙土台子整平,1972年,吴家大队无偿把高家村沙河土地,划归为大队林业。大队初终是好的,想在发展粮棉生产、工业副业生产、良种培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林业,真正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吴家大队粮棉、工业副业发展良好,良种场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且向临邑县种子站提供良种,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成果,在全公社乃至全县走在了前列。划归大队林业后,随即种植了很多杨树、柳树,也开辟了一部分农田。虽然称之为林业,但没有形成树林。耕种沙土地的方法简单,乃粗放型种植,没有根除茅草、芦苇等,庄稼出苗后被茅草覆盖,土地依旧是一片荒芜。以致几年来人工工资都挣不回来,都是大队从其他副业拿钱补贴林业职工,最后,壮年劳动力回到本生产队劳动,几个老头守着林业看树玩。冬天听风吼,夏天听蛤蟆叫,春天看沙狂,秋后烧茅草。
三、承包沙窝
在胡宗学酝酿承包林业时,大队干部也在思考如何盘活林业,不再往亏本的林业补贴资金,也发出来承包林业的信息。高家村支书高连信得知林业承包的信息后,也积极鼓励高家村民承包,因为林业是高家村无偿给大队的土地,支书怕其他村承包了林业,将来林业的土地被其他村种植后永远回不来了,于是,鼓动本村有开拓精神的劳动力承包林业。承包林业需要资金,当时的情况下,一家一户资金有限,再就是遍地茅草芦苇,开荒地需要劳动力,280亩土地一家一户难以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富有开拓思想又有实干精神、不怕吃苦受累的胡宗学,联合家庭劳动力多、且能干的胡宗峰、胡宗侠等弟兄五个,又加上胡秀菊、高连良两户(一年后这两户退出)。1984年12月与吴家大队签订为期十年的租赁合同,每年承包费1560元(按物价通胀指数,相当于现在30余万元)。
签订合同后,几户人家立即投入到除草行动中,大沙河土地贫瘠,树木庄稼难以生长,但是,茅草在沙土繁衍了几千年,已经在地表下盘踞长成了根疙瘩,用铁锨很难以扎下去,只好用大镢刨,一镢头下去就是一个根疙瘩,然后抖搂出一绺子根须,再往下一镢才能把全部根须除掉,一伙人一天也刨不出多少土地,是年冬,顶着凛冽雪霜寒风开荒,虽然零下十几度,挥镢一上午,棉袄都被汗水浸透。过年后,春天迎着肆虐的黄沙继续垦荒,眼睛被沙粒吹扬的睁不开,眯着眼睛干活,仍有沙粒吹进眼中,眼睛布满了血丝;嘴唇干裂得一道道血痕,一镢一镢挖除盘根错节茅草根…………。整个冬春拔除的荒草,只卖了十来块钱。此处是高家村通往理合务集的必经之路,赶集的人们见他们一冬春,刨出一大堆茅草根,笑道:几个家伙投资1560元,捞到一把引柴火。无论是寒雪侵袭、狂风肆虐,还是懒惰人的冷嘲热讽,他们咬紧牙关砥砺前行。经过艰难的拓荒,首先在房屋西开垦出三十亩地,种植了豆子,在屋前低洼处开垦处十多亩,种植了高粱,又购置了杨树苗,种植了金银花。因为土地贫瘠每亩高粱不到三百斤,每斤0.21元,豆子每亩不到二百斤,每斤0.3元,两项合计收入两千来块钱,去除农药、农具、花肥的投资,赔了很多钱,搭上几千个工,等于白受累,也没有挣回承包费。第二年、第三年继续开垦茅草地,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四、科学种田
胡宗学善于钻研,心中有一个科学种田的梦想,欲利用科技种田取得种植上的突破,到乡镇邮局订了一份山东科技报,科技报有一则除草剂消息——“盖草能”,报纸中只有“盖草能”的基本用途,但除草剂何处能购买,消息中没有具体出售地址,他们便来到济南山东科技报社,找到本条消息的作者,打听除草剂出售地址,在科技报社员工的热情指引下,在济南找到了除草剂商店。“盖草能”作用是专门消灭长叶草,种上豆子后喷洒“盖草能”,便把豆子地的茅草短芦苇灭掉了。这样,豆子生长摆脱了茅草芦苇的侵害,在水肥作用下豆苗旺盛,收入逐步增长。豆子收获后正好种植小麦,春季在麦子地打“百草枯”除草剂,两种除草剂分别使用,盘踞沙河千年的茅草、短芦苇等基本灭绝,根深蒂固的草患彻底解决。小麦、豆子轮换种植,沙河土地终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1987年收入可观。虽然当年依旧没有挣回承包费与投资,但利用除草剂开荒,却为附近村庄老百姓开垦茅草地,开辟了一条新路。当时承包费每亩几块钱,邻村勤劳的农民开始试着承包本村荒芜的沙河地。胡宗学、胡宗峰、胡宗侠的引领,渐渐地让周边村庄解家村、郭庙、孙家村、尹家村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纷纷承包起荒芜了数千年的沙窝地。
1989年的前五年,是赔钱赚吆喝,但顽强的毅力,他们咬牙没有退缩,始终坚持负重前行,直到六年后才提高了粮食产量,获得了丰收。一、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全省水利管网已经基本配套,黄河水得到了充分利用。特别是几次黄河水携带泥沙漫灌大沙河,黄河的淤泥覆盖了沙窝沙漠,也为沙质地改良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二、更重要的是化肥的进一步推广利用,更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1990年以后,粮食逐年丰收,大大超过承包费。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其他村庄沙窝土地的承包户也获得丰收。很多人由于承包沙窝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1990——1991年连续两年小麦获得大丰收,亩产也逐步从六七百斤,到接近一千斤。收割小麦成了一大难题,人工手割小麦,快手一天也就七八亩,割麦子是一项又热又累的农活,特别弯腰收割会腿疼腰疼,连续几天收割效率也会大大下降,二百多亩小麦即使不怕苦不怕累,十几天也割不完,况且还需要运输,轧场脱粒,过麦秋需要一个多月,遇上雨水提前来临,那就会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境况。于是,打算购买一台收割机,从科技报看到河南新乡有一种收割机,是背负式联合收割机。1992年春连续十一次赴河南新乡,来回奔波一万公里,终于购置来这种收割机,这种收割机是拖拉机拉着一部收割机,机械化程度不高,更不用说自动化。收割一段然后再脱粒,一段一段的收割脱粒,每天只能完成20亩的收割任务,效率十分低下,280亩还得需要半月时间,遇到雨水天气又要拖延麦秋时间,也耽误下一季大豆的种植。
为了既丰产更要丰收,必须购置一台新型高效联合收割机。胡宗学从报刊广告中,又看到一种新型高效收割机,根据对该收割机说明书的研读,觉得能满足280亩小麦的及时收获。1993年春,又跑到三千里外的黑龙江佳木斯,购买了一台“约翰迪尔”牌自主式联合收割机,这部联合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脱粒60亩,280亩麦田五六天时间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五、经验推广
小麦在原来贫瘠的沙地中,可以逐步提高产量,除了及时灌溉、大量使用化肥,还是坚持了科学种田这一道路,麦种都是从济南山东农科院购买的优良品种,既抗盐碱抗风热,又优质高产,种植后获得高产,然后将这些小麦作为种子,在当地推广种植,乡亲们种植的小麦也都获得高产,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从此,与山东农科院成了合作伙伴,成了山东农科院的实验基地。山东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赵君石,来沙河调研查看“稳千一号”小麦的长势情况,并悉心指导小麦生长期的各个环节要求。在沙河育种的“稳千一号”,不仅为当地老百姓提高优质麦种,而且,也成了山东农科院对外推广麦种的基地,280亩小麦收获后全部当作良种,除满足当地需要,良种又返回农科院,为济南周边乃至全省良种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农科院调研队长郭元祥,每年来沙河几次调研,然后将在沙土地能开发出高产试验田的经验往各地推广。山东潍坊一大型国营农场,在集体大锅饭、一窝蜂、管理松懈的情况下,几千亩土地荒芜,野草长满了农场,粮食生产举步维艰,经营连年亏损。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进行了改革,将几千亩土地分别承包给每个职工,每户分得二百多亩,但野草侵害庄稼的问题,潍坊农场职工都没想出解决的办法,郭元祥队长得知潍坊农场情况后,让胡宗学写了一份治草明白纸,开春、中间、换茬时段用什么除草剂,每亩地打多少剂量,比如开春打“易草安”,豆子出苗一段时间后打“盖草能”,潍坊国营农场在胡宗学的指导下,很快走上了高产丰收的道路。
当地周围承包沙窝的农民,在胡宗学除草开荒、繁育良种、施肥、浇水等各项科学种田的技术引领下,都获得了大丰收!

六、党的关怀
起初,在胡宗学等人承包沙窝的第一年,因为沙河到处都是芦苇、茅草,翟家乡党委书记李萱,从外地购买了十余只小尾寒羊让他们饲养,除一只种公羊外,其它都是母羊,李书记的思路是,借沙窝草多的优势,发展壮大饲养业,开辟一条养殖致富的路子。这条思路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思维。由于当时经济落后,人们的物质需求小、生活水准低下,羊绒、羊肉的销量还不能适应形势,再就是缺乏养殖技术,养殖业没有发展起来。如果,养殖技术能够掌握熟练,也会走上致富的道路。
沙河自1992年小麦产量基本达到了一千斤,黄豆三百斤,短短的六七年时间,就将肆虐几千年的黄沙地、茅草窝,治理成高产优质田,一般年份都会获得大丰收,因为沙河低洼大涝之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就在胡宗学承包沙窝的第二年,翟家乡专为承包沙河土地,而修建的一条了一条顺水沟。虽然所包土地距离德惠河不远,但挡在前面的土地,是理合务乡尹家村土地,往东从林业屋后到邢德公路土地,都是翟家乡土地,于是顺水沟从承包地一直修到邢德公路,然后排到德惠河,这样,基本可以保住涝年可以保证丰收,也体现党与政府对敢闯敢试的农民的大力支持,体现了翟家乡书记李萱对党中央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坚决贯彻执行。
胡宗学与胡宗峰、胡宗侠弟兄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大丰收,当时签订的合同,280亩土地一共是1560元,但到了1993年,实现小麦亩产千斤、黄豆三百斤的喜人景象,大队班子一班人却要撕毁合同,让他们多交承包费,几经周折,通过德州中院判决承包户胜诉,大队一班人不甘心失败,竟然上诉至省高院,山东高院重申,好在人民法院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高级干部不忘初心,山东高院高新亭院长重磅发声:按照合同。承包户没有在流血流汗的处境下再流泪!
七、让利乡亲
1994年12月,第二期承包费增至19600元,随着粮食稳产高产,承包户也能接受,顺利地签下了第二期合同,胡宗学等继续以科学种田为指导,通过与山东农科院联系,对小麦大豆的不同生长期,进行合理施肥浇水,及时更新换代良种,产量进一步提高。
第三期合同还差一年,高家村老百姓坚决要求:把原属于本村的土地归还给主人,在老百姓强烈要求下,当时,在成立社区的情况下,大队已经没有存在的实质意义,于2013年大沙河土地终于回到了高家村老百姓手中。同时,胡宗学、胡宗峰、胡宗侠以乡亲们的利益为上,合同也主动废止,退出承包地,高家村老百姓平均承包。如果,胡宗学、胡宗峰、胡宗侠等人,坚持合同到期再退出承包地,乡亲们也无话可说,毕竟是法治健全的社会,正在土地高产效益可观的情况下,胡宗学、胡宗峰、胡宗侠不被利益所羁绊,不计较个人得失,毅然决然地退出承包地,让利乡亲。胡宗学等人不但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利于乡亲们的崇高胸怀,更值得我们尊敬!
胡宗学等人以不怕累不怕苦的顽强精神,开垦了荒芜几千的沙窝地;积极思考、肯动脑筋,用除草剂解决多少年难以解决治草难题;繁育良种,水、肥适时,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双千斤奇迹,无愧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粮王,与现代的粮王相比,应该属于第一代粮王!在积极推进‘吨半粮’建设的新形势下,追忆第一代粮王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写于2023年3月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