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易得,“一梦”难求
丁 忠
读过文瑞先生的《金陵寻梦》之后,我再次翻找出他的上一篇写金陵的散文《秦淮河上寻桨声》。
这两篇文章虽说都是以金陵(南京)为描写对象,或者以金陵(南京)为背景,但既不是姊妹篇,也谈不上前后续,可是都牵绕着作者的心,也都是作者寻觅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两次寻觅,作者寻觅的目标、寻觅的层面却截然不同,在《秦淮河上寻桨声》中,作者寻的是朱自清、俞平伯笔下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寻的是一片内心的宁静,而在《金陵寻梦》一文中,作者寻的则是一座城市的文旅核心竞争力。但两次寻觅过后,心境却全然不同,前一次是豁然开朗,后一次仍旧心事重重,心情复杂。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虽谈不上是对立的两面,但总是以矛盾的状态呈现,尤其是在实体经济长期式微的当下。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遗存,文化原本是无所谓高低优劣的,然而,一旦文化人介入了,就必须有立场,必须有高下立判了,最起码得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唯一性。于是,各地便在文化品牌的“争夺战”中掀起了桌子、翻起了脸,其背后的考量往往都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而站在主政者的角度,控制试错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才是他们所考虑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为创造而创造,为创新而创新”,这就必然要忽视“人的生存体验”,必然无法保证其“精致”。
文瑞先生的南京三日游,看似漫不经心,随心所遇,实则是用心良苦、用意颇深,单纯从文化历史的传承与保护层面来说,南京,也即金陵,放眼全国,应当是天花板级的存在。可即便是这样,作者仍感到“并未寻到我理想中的金陵之梦”。究其原因,大概正是那些“理解又不理解”的因素吧。
一篇能引起读者思考的好文章
李观森
《金陵寻梦》是龚文瑞老师去年8月为再游南京而作的一篇游记散文。该文独辟文思路径,从自己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说起:启蒙老师’“赵摆嫲”,爱穿花衣花裙,仪态美丽端庄,“讲一口好听的南京普通话”。课讲得好,和学生讲话和气蔼可亲。从赵老师是南京人,联想到南京城,产生了希望到南京城一游的少年梦想。
18年前(2005年),作者随同家乡文化学习考察团参访六朝古都南京城,实现了自己的少年梦想。在文思喷涌之际,写下《秦淮河上寻桨声》这篇有影响的散文。从游览秦淮河说起,畅叙古城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看到南京名胜古迹的同时,也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圆了自己的少年梦想。
去年夏天,作者陪同自己的岳父岳母,再次来了一个“南京三日游”。作者看到了南京的巨变。夫子庙景区游人如织;夜游秦淮河购票处的人排成了长龙,只好购买黄牛手中的船票。“再游秦淮河,七板子船全部代之以漂亮的画舫,秦淮河的桨声自然是寻不着了”。接着,文章的重点来了。作者放飞思绪,写南京玄武湖,引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道教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深远;写夫子庙,感慨儒家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写鸡鸣寺,感受佛教文化的传播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由此联想到“鸡鸣三省”的三叉河;还写到文明的重要性,写到城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解释人们选择旅游打卡地一般取决于“文化差异的探奇心理......文章深情地赞美南京的人文历史。寻梦金陵,发出了“城市也应该是有思考与情怀”的感言。散文者,记事、写景、抒情之文也。文章围绕主题书写,思维是发散的。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
《金陵寻梦》写了南京的城市风貌,历史典故。作者且行且思考,读者且读且细品。读了文章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你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或乡村了解吗?在你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发生过什么事件?产生过什么历史典故?出现过哪些知名人士?从我来说,我在家乡定南县生活了25年,在福州学习生活了3年,在南昌、樟树、高安工作生活了10多年,在赣州工作生活了14年,在上海又工作生活了20年。我对这些地方虽然很有感情,但是只有很少的了解。更不要说书写成文,介绍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 然而,寻梦也好,怀旧也罢,我对这些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总是魂牵梦绕,难解心中的牵挂。总是希望这些地方环境变美,发展更好,人们的生活更幸福!
我爱人曾经就读于南京大学,她看了《金陵寻梦》以后说:“我曾经在莫愁湖划船,在玄武湖泛舟,还真不知道玄武湖原名叫‘桑泊’。是龚老师的文章让我更多地了解到了南京的人文历史。引起了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南京有太多的历史记忆。我们每一个人工作生活的地方也都有值得记忆、值得书写的人和事。这是《寻梦金陵》引起我们思考的重点。我认为:能够引起读者思考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金陵寻梦》读后
李凌云
拜读文瑞兄的散文《金陵寻梦》,仿佛跟随一位文化学者重游了一回南京。
1993年,我和同事借出差的机会游览了南京,去看了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总统府等著名景点。当年,这座六朝古都给我的总体印象是静谧而美好,大气恢弘又不乏烟火气。雨后的玄武湖景色明丽,却没多少游人,我和同事漫步在玄武湖畔畅聊人生,令我印象深刻。30多年来,数次萌发过重游南京的心愿,却总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未能成行。这期间,文瑞写出了影响甚大的《秦淮河上寻桨声》,如今又有了笔意酣畅的长文《金陵寻梦》,对古城南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思考,让我这个30年前金陵古城的匆匆过客颇受教益。我和文瑞兄因散文而友,受他的提携与影响,我也喜欢上了山水散文的写作,并经常相约去赣南各地采风。
十几年前,他的散文集《秦淮河上寻桨声》出版之际,嘱我为书写一个序。我不揣浅陋,写了《一条向上的路》一文,向读者介绍文瑞兄的山水人文散文创作。这些年,文瑞兄还在不停地行走,他的视野越来越广阔,哲思越来越深刻,文笔越来越老辣。乐此不疲的背后,应该是文化情怀使然吧。我为拥有一位这样的挚友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