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守节义 血溅桃花扇
—— 一代传奇李香君
作者: 司传林 朗诵: 静云止水
她一生坎坷不断,却没有自暴自弃。她虽然地位底下,却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她被厄运甩进泥淖,却没有凭倾城美貌换取金玉满堂,她被恶人纠缠一生,却没有委身屈服,在家国大事上,她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她积极支持与资助反清复明运动,或欲以死明志,在家国危难之际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气节,令许多官宦士子无地自容。虽然身陷青楼,虽然几经磨难,她坚守道义与忠贞,活的清醒、纯粹、坚韧。活出从容不迫的风骨人生,她就是明末清初南京“秦淮八艳”之首的李香君。
1624年,李香君生于苏州,其父亲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阉党魏忠贤治罪后家道败落,从此便飘泊异乡流落街头,
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被当时秦淮青楼歌女李贞丽收为义女,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姓。李香君不但美艳无比,而且聪慧过人。养母这时便传授各种知识及才艺,小香君领悟本领相当过人,短短几年间,音律丝竹、诗词小曲也无一不通。尤擅于唱《琵琶词》,其歌声曼妙,珠圆玉润。更兼身材窈窕,玲珑小巧,肤色若玉,慧俊婉转,也因养母丈义豪爽,又懂风雅,结识很多风雅名士,同时李香君也接受这些高人的指点,她的知识及艺术成就想当了得,由此成为秦淮八艳之首,不惟秦淮河畔,就算一派江南。四方之士,无不以一睹芳容为幸,争一识面为荣。
李香君16岁那年,有位 翩翩少年慕名来到她的小楼,只见这位少年仪表堂堂,谈吐不凡,一派风雅之气。这位少年便是明朝礼部尚书候恂之子,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候方域,侯方域(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三大家之一,复社领袖人物,其父也是东林党人。正因为有了候方域才成就了李香君的一生传奇。
一个翩翩公子,才华横溢,气宇不凡,风流倜傥;一个绝代佳人,温婉娇媚,仙姿绰约。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互定终身,候方域把家传的玉骨宫扇作为定情之物赠给李香君,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春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就是这把扇子演绎并见证了一代传奇,一段令人唏嘘、可歌可泣、又喜又悲、辛酸凄美的浪漫爱情故事。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钟情于一个艺妓,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还需宴请很多名人雅士,贾商巨贾参加,以示证婚之意,再给青楼老板一笔重金,此女子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虽然候方域出身 官宦世家,但他父亲是东林党人,而他自己所在复社前身也与东林党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时阉党②已如日月中天,成为皇宫打手了,他们一家被阉党打压,父辈被罢官关押,家道早己败落。有心梳拢李香君,却拿不出这笔银子,这时阉党红人阮大铖(今安徽安庆人。明末政治人物、戏曲作家。依附阉宦魏忠贤) 趁李、候为难之际,为了拉候方域为 僚。阮大铖便出资委托杨龙友(杨龙友:贵州贵阳人,以其“诗书画三绝”闻名,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把这笔钱交给候方域,作为置办“梳拢”仪式所用。虽然候方域当时被阉党打压,可因候方域的名气与才能一直被几个党派为拉扰对象。
新婚之夜二人在说体己话时,李香君得知这笔银子是阉党阮大铖所出时,便痛斥侯方域,,说:“我自小母亲教诲,做人当有骨气,一个连女人都能做到的事,而你却这软骨,公子读万卷书,怎么所见能落后于贱妾呢?”并陈诉了阮大铖多年在朝中为官,此人阴险诡诈,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陷害忠良,怎能与这种人为伍,因李香君也是户簪缨世家,父亲为当朝明士,正真忠烈之士,由于耳濡目染及家教得体,自小就养成一种傲然气度,生出了一颗玉壶冰心。香君越说越气,此时的李香君毫不犹豫地从头上拔下发簪,脱掉身上的罗衫,变卖了心爱的首饰,又从姐妹们那里借了些钱,总算凑够了数,让杨龙友把钱还给了阮大铖。从此便与阮大铖结下梁子,李香君的 厄运便从此开始
李香君的这种打脸让阮大铖怀恨在心。他先是趁机陷害侯方域,用尽各种办法迫使其离开南京,自侯方域走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候公子归来。阮大铖这时便怂恿弘光皇帝的大红人田仰娶李香君做妾。他动员知名画家杨龙友及几位当权人物做说客。力劝李香君从了田仰,几次三番,香君固辞不从。面对强权,她表现出了高度气节,说我己为他人之妻,怎肯背叛气节,她宁死不屈,当遭人抢拉她进 轿之时,她手握着候方域给她的扇子,一头撞向栏杆上,顿时血流入注,鲜红的血滴溅在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娶亲的人见李香君以死明志,担心会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抬着花轿溜回去了。杨龙友为香君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对爱的忠贞深深感动,不再相逼,提笔就着斑斑血痕勾勒出几枝桃花。这才有了孔子六十四世孙孔尚任在1699年据此写出了不朽名剧《桃花扇》。李香君遂闻名于世。
阮大铖见此次迫害不成,他又生一计,又设计迫害李香君,阮大铖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可阮大铖怎么也没想到李香君却是一个节烈至极的女子,虽说倍受屈辱,面对奸臣权贵,她在演唱时,对那些误国奸臣开口痛骂,对他们罪行进行了控诉,在最艰难时刻可以卓见李香君的家国情怀。
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笼”,1645年,李香君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昔日卖艺姐妹卞玉京相伴为道士,之前李香君为逃避清军,一路颠沛,辛苦不胜,最终病倒,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好友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绺青丝,把这一绺青丝与比生命还珍贵的那柄桃花扇小心翼翼的用红绫包好,然后交给卞玉京,让上她有朝一日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以明心迹。可见她义簿云天,守贞节义的品格。
如果你现在去南京,那你一定去秦淮河畔去看一看,当年繁华鼎盛秦淮河上的楼台亭榭现在基本都不复存在,唯一留存下来就是李香君的的故居“媚香楼”,“媚香楼”这个楼牌名子也出自当年杨龙友之手,这个牌名暗含李香君名字“香”和对李香君人品及颜值的表迏,为什么保留至今,当时南京有一袁姓道台被李香君所作所为非常敬佩,他认为,在当时特定年代,李香君身为一个地位底下的青楼女子,面对国家濒临灭亡的时候,却能挺身而出,以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来坚守自己的气节,面对大清军队压境时,她坚决 竖起反清复明的政治倾向,既使面对屈辱,她始终不忘是坚贞反抗,袁道台掷重金购买下“媚香楼”作为自己的府抵,这才让这个名楼保存至今。
几经辗转之后,侯方域终于在南京栖霞山寻到大病初愈的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从1645年到1652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为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经常担惊受怕的身份问题终于暴露了。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当即命令李香君滚出翡翠楼,后经人从中讲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那里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而此时得知李香君已身怀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那里服侍。而侯方域回到家乡归德(今商丘)后,就立即不顾父亲反对将李香君接回,住在翡翠楼上。因候父固打执,香君在次被赶到距城7公里的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无奈患上肺痨,在她弥留之际,李香君含着泪水将那柄血染桃花扇轻轻的合上,两眼角随既流出最后一滴泪水,享年三十岁。
风没有骨头,
水没有骨头,
历史没有骨头,
你摇动手中桃花扇,
让风有了骨头。
你映照在水里的身影,
使水有了骨头。
至于她的名字,
那是一段历史的骨头。
注:
① 东林党:是晚明时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主要活动在明朝末期,与当时的阉党等对立党派展开了激烈的党争。
②阉党:是指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明朝阉党最活跃时期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主要成员以魏忠贤等人为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司传林:生长于大豫之南,中共党员。中国萧军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信阳市红色文化传播中心筹备办公室主任。信阳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常用手中一支瘦笔来解读自已,用墨香来安顿心灵。行走于寂静的陌上;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随情慢吟,文字依心。
【精英主播简介】
静云止水:朗诵爱好者,积极乐观面对有限的人生,坦荡诚实面对人生中的自己!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纤夫
现代诗主编:娇君
古诗词主编:牛天堂
特刊主编:禾乃 王小泥 刘生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靳继书
【风华光影诗画】社长兼主编:睿博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副社长: 瞿碧山 余用伟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艺木总监:诗涵兰馨
音频总监: 于江群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 相逢一笑 幽 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凯 哥 苡子
宣传部部长:建国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