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二0二四年十月二十号下午,班京先生受邀参加中国散文学会鞍山·鞍钢创作基地授牌仪式,与全国近百名散文名家,诗人作家,走进鞍钢,参观了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2150生产线、鞍钢股份炼钢总厂三分厂,鞍钢集团厂区和鞍钢博物馆
《父辈的身影》
作者:班京‖主播:晓锋
班京先生看着父亲曾经奉献一生的地方,触景生情,曾经的过往涌上心头,仿佛看到了父亲及父辈们忙碌的背影……
说实话,自从有了会议计划和被邀请的那时起,我就盼望着这一天。因为,走进鞍钢,一览鞍钢的风采,那绝对是很多人的心愿。虽然我是一名鞍山人,对鞍钢并不陌生,但是我还是特别期待这一天,并且还特别情有独钟。之所以这么讲,理由就是,我的父亲在那里工作了一生。
那里有很多父亲和前辈们的故事和身影,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和经历,但他们有着同一种感动和热望,那就是,他们同样热爰着这个新的国家,他们把爱变成动力,艰苦奋斗,勤劳奉献,通过不断的奋斗和努力,让鞍钢成长,向着建设发展国家的目标不断的迈进。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却有不平凡的目标和业绩,他们的身影和故事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先说说我的父亲,说起父亲,有些话长。父亲和母亲都出生在辽宁省大石桥东部山区的建一镇,父亲家与母亲家只有一道大岭之隔,父亲家在大山岭北叫玉隆村,母亲家在岭南叫后松沟,虽然是岭南岭北,但是走起来,两家的距离也得走三、四个小时。
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勤劳朴实,鄞俭能干,在我的印象中,爷爷最能起早贪黑,我每一次到爷爷家去,看到的都是他和叔叔们干活的情景,要么在地里侍弄庄稼,要么在猪圈边喂养家禽,即使地里没活,也不闲着,背着筐篓拾柴火捡牛粪,最轻的活就是在家编筺编篓V拿到集市去卖,在我记忆当中,爷爷的背总是弯着的。
就因为爷爷一家人勤劳能干,而且仔细会过日子,在当地积攒了不少房子和土地,也因此,爷爷的成份被划为地主,他家的房子和土地也在土改中分给了当地农民。按照当时土改政策时,尽管父亲和母亲在外地工作和学习,也是可以分到家里的土地和房屋,但是,母亲是当时的土改干部,为了避嫌,主动提出不参与分爷爷家里的房屋和土地,父亲很开明,不仅理解,而且很支持母亲的做法,也正因为这件事,我的大姑一直对父母的这种做法有意见和不理解。
父亲从小聪明机灵,长的也帅,父亲的爷爷,也就是我的太爷,特别喜欢父亲,太爷在盖州城居住,靠做生意为活,挣了些钱,被定为资本家,太爷看好和喜欢我的爸爸,把很小的爸爸就接到盖州城念私塾。不知道什么原因,一道岭之隔的两家人定起了娃娃亲,我想应该是姥姥家看好了爷爷家富裕,爷爷家看好了姥姥一家人的朴实。另外,都说姥姥年青时是有名的大美人,也算是大家闺秀。
尽管是娃娃亲(指腹为亲),但那时的人,都很守信用,父母的结合真可谓是地道的青梅竹马了。一九四六年,母亲十六岁的年龄,受她的舅舅(中共地下党员冯汉民,化名冯群)的影响,背着家里去找共产党当了兵,因在部队能干表现好,次年入党,再次年被派遣回盖平九区做地方政府工作。
因为两个人的道路及身份不同,在两人结婚问题上,妈妈是很有党性原则的,据母亲回忆,当时她向组织上汇报了,听组织安排,如果组织上不同意两人结婚,母亲已做好了两人分手的准备,好在共产党的政策很开明,组织上经过研究决定,竟然同意了这门婚事,理由是:共产党的政策是,即唯成份论也不唯成份论,重在个人表现,我父亲虽生在地主家,长在资本家里,但一直为学,而是思想进步,成份应属学生成份,另外,父亲从来没反对过共产党,没扯过母亲后腿,有时还有积极表现,故同意了母亲与父亲结婚,但需母亲向组织写下了一些保证。
再后来,就是父亲以极大的报效祖国和党的热情和干劲,报考了齐齐哈尔军事院校,而且成绩很好,但因政审和身体原因,未被录取。当时,鞍钢重建需用大量人才,父亲听说了,就第一时间到了鞍钢报名并被录用。
用妈妈的话讲,爸爸有了用武之地,觉得自己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哪里需要哪里去,什么加班加点搞会战,他都积极主动参加,那时候的人,没有人讲报酬和条件的,都是任劳任怨的干,每个人的血都是沸腾的。简陋的家里,除了床桌椅外,基本没什么其它家具,但是大家都很满足,尤其是爸爸,他把挂满墙上的奖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根据父亲的表现,我家也是第一批住上胜利路边人民商场后的红楼房的人,这是当时劳动人民的最高待遇,只有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会有这样的待遇,全部免费,房屋木头地板,三气(煤气,暖气,水电),床,桌,椅都是鞍钢给布置好的,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拎包入住。
解放初期,那个年代,每个人的热血都是沸腾的,他们感谢党,感谢这个社会,人民空前团结,他们对未来的新中国充满了希望,即使是一个被分了家产的地主后代,也是打心眼里拥护中国共产党。由于这份感恩的心,同样也有千千万万的鞍钢人,他们像爸爸一样,爱这个国家,爱这个钢厂,他们以厂为家,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设鞍钢,发展鞍钢,让这个共和国长子,挺起了中国建设的脊梁,也创造了世界钢铁史上的无数奇迹。
父亲文笔好,尤其是双手会打算盘在鞍钢是小有名气的,从一炼钢到二炼钢再到其它单位增援以及到鞍钢白楼帮忙,父亲工作的足迹几乎走遍了鞍钢。父亲不仅工作干的好,而且还乐于助人,解放初期,人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而且全国的失散,闯关东的各种人员太多,爸爸成了失散人员帮助站,妈妈说,成天的替人家联系呀,写信呀,家里的信纸装了好几箱,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爸爸的付出没有白费,在爸爸的努力下,真的有不少人与家人团聚,后来他们也都成了爸爸的好兄第。
爸爸也是个正直善良的人,母亲在游击战中受伤残疾,父亲也有先天性心脏病,两个病人五个孩子,家里日子过的怎样?可想而知,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没少帮助别人,单位人无亲无靠的,总往家里领,住院时认识的难病难友,爸爸能帮的都会帮一把,用母亲的话讲,直到父亲去世,啥也没留下,只留下一只磨破皮的皮箱和一群穷朋难友。
据姐姐哥哥的回忆,爸爸在鞍钢做会计时,有一次,在为工人发完工资后,发现竟多出了一麻袋钱,父亲主动与银行联系,退回了这笔钱,当时的《鞍钢日报》还采访报道了这件事。另外,姐姐还说:爸爸业余爱好也挺广泛,看书听广播,交友钓鱼,写诗写文章,也经常投稿,那时投稿是有稿费的,可以贴补家用,姐姐清楚的记得,有一篇在《鞍山日报》发表的文章,就叫《衷心的感谢党》。
那时的鞍钢人不仅素质高有追求,而且还都很自豪,因为那时的鞍钢,对于新中国建设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是鞍钢人而自豪。那时的鞍钢厂,烟囱袅袅,厂房林立,机器轰鸣,机车穿梭,道路人来人往,一片繁忙景像…尤其是早晚上下班,几十万产业工人都骑着自行车,信号灯一红一绿,那场面那情景就是鞍山独有的靓丽风景线。那时找对象,说是双钢家庭(父母都是鞍钢)的,都非常受青睐,那是真实的过去和历史。
昨日,带着激动和复杂的心情踏上了鞍钢这块热地,鞍钢领导又以极大的热情接待了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和诗人,解读鞍钢,了解鞍钢,其中很多事情,是我们前所未闻,耳目一新,我们鞍钢一行,受益匪浅,收获满满,我们怎能不激动,这不仅让我们更详尽的了解了鞍钢,看到了鞍钢的巨变发展,同时,这也是一块父亲曾经倾心和工作过的土地,这里有他们的身影,这里有他们的足迹。我回忆,我思考,他们虽然不能与孟泰,王崇伦,雷锋等齐名。但就是这些无数个普普通通的钢铁人,他们艰苦奋斗,他们团结一心,在他们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才创造了鞍钢的无数个第一和光辉业绩!
他们对于我们后辈而言,也无疑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英雄!他们普通的就像河山中的一粒砂子,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就是他们这样无数个砂子、无数滴海水的凝聚,构筑成高楼大厦,托举起了万吨巨轮。我前行,好似父亲的脚印在前面不断的延伸。我注目,好似眼前又有那么多如同父亲的人在工作在奋进。鞍钢一行,与众不同,我的身体好似又聚集了无穷的能量。
父亲啊!先辈们!你们的汗水没有白流。百闻不如一见,我震撼了!
工厂变成了花园,世界级的工厂,看不到浓烟,而且厂区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在行走…
我看到的是通火的高炉,就像鞍钢人一颗颗火紅的心。
我看到的是钢花飞浅,这又像钢铁人沸腾的热血?
我看到的是通火的钢坯在流水线穿梭,这又像一代又一代钢铁人流星般的业绩。
热轧带钢厂2150生产线,如此的宠大,机器轰呜,钢坯在轧机上象火龙,时进时退,转眼间,变成一捆捆漂亮的卷板,让人惊讶的是车间现场看不到一个工人,他们全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用电脑操控着这里。
父亲啊!先辈们!你们没想到吧,炼钢总厂内,炉火正红,钢花飞溅,那是一幅壮美的画卷,那是你们曾经奋战过的地方,环保低碳,开创了鞍钢人的火红年代与辉煌!
父亲啊!先辈们,我想告诉你们,你们曾工作过的这个地方今非昔比,他们已经成为了世界五百强的企业。
父亲啊!先辈们,我仿佛在钢厂的每一角落,都看到了你们的身影,如今的钢厂工人尤如你们当年一样,以滚烫的热血去再塑企业辉煌!
父亲啊!先辈们,如果能穿越时空,我一定请你们回来看看,今天的鞍钢,不需要像你们那时候,手工操控那样劳累。
今天的工作靠的是科技、数据、智能和摇控。今天的厂区,没有乌烟瘴气,而是花园一般的环境。
这些,那些。这里,那里。都有你们的身影和足迹。这些,那些。这里,那里。都有你们奋斗与光辉的踪迹!
【作者简介】:班京,男,57岁,鞍山人,祖籍营口,热爱文学,作品曾在各大报刊媒体发表,文字应有灵,文章应有魂,文作应有义,文风应有德是其始终的操守和观点。
【主播简介】晓锋,原名陈晓锋,中共党员,宝丰县文峰路小学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热爱阅读,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我。在工作中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在生活中愿做一缕柔和的光,用声音传递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