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村庄:水边杨柳
柳树是中国古老树种,汉时就被引入上林苑中。汉代有“垂杨数亩”的长杨宫。《汉书·五行志》亦记载:“昭帝时,上林苑种大柳。”南朝梁王瑳《折杨柳》中"塞外无春色,上林柳已黄"和北周-庾信《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的诗句,都表明上林苑中种有杨柳。
而且,从汉代以来,人们产生了在灞桥折柳以别的习惯,《三辅黄图》载:“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灞陵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慢慢地,灞河两岸,五步一柳,烟笼十里,每值阳春时节,款款风起,古柳絮飞,犹如白雪舞风,这就是人共称誉的“灞柳风雪"。直到今天,灞柳风雪还是著明的关中八景之一。
如果说这些都不能证明当时皇甫川种有杨柳的话,那么唐代关中地区则广植杨柳。著明的"渭城柳”、"曲江柳"、"章台柳",就产生于此时。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这是王维的诗句,他是写辋川的杨柳的。那时长安城南得到广泛的开发,皇甫川离辋川并不远,一定是种有杨柳的。
在文人笔下,柳树具有多种意像。
杨柳那娥娜的情态,总能使人联想到风情万种的苗条女子。“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杜甫《绝句漫兴》)、“枝袅轻风似舞腰”(白居易《杨柳枝》)、“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在这里,杨柳都是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
春天末至,柳眼先生。东风徐来,杨柳春烟。在诗人笔下,杨柳是春天的使者。 “梅花已落尽,柳花随风散”(《子夜四时歌》)、“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诗》)、“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条变识春归”(卢照邻《折杨柳》)、“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春分二三月,柳密莺正飞”(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等,这些诗句都是以柳报春的描述。
柳者,留也。杨柳的垂丝随风飘舞,总会给人留恋不去的感觉,所以多用来表达对故园、亲朋的思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青柳何依依”(潘岳《金谷集作诗》、“依依汉南”(庾信《枯树赋》)、“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柳树得春风”(《读曲歌》)、“看梅复看柳”(刘氏《赠夫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江城子》)、“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清人“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厉鹗《杨柳枝词》)等都是借柳倾诉思恋的文学表达方式。
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他喜欢柳树,宅前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又有诗文“方宅十余亩……榆柳荫后檐”“梅柳夹门植”“密密堂前柳”等,可知其宅院大量种植柳树的事实。自此,“陶门柳”成为不慕名利、情操高尚的隐逸标志。清刘统勋在为董邦达《山水对题册》“柳塘仙馆”对题中说,“柳条待作藏莺地,老树空余系马情。有客倦寻芳草径,小堂深掩读书声”,不难察觉其中文人隐逸意味。
不过,川人是讲求实用且忙碌的,那有这些闲散诗情?在他们眼中,柳木材疏,形态多弯,其抗弯强度、抗压缩强度、抗震强度和刚性皆差,蒸汽弯曲性能不良,所以不堪大用,只能作一些小家俱和农俱。
在老家,柳木一个最常见的用途是作丧棒。谁家有人离世,便要从柳树上截一些仅有40厘米高的柳木棍,规则地缠上白色的纸条,用来迎客,送殡。这其中隐含着对亡者的留恋,以及中国人对死生之道的领悟。
柳同留同音,用柳作丧捧,表示留(柳)住先人魂魄的意愿。且柳树先春而生,有木之生意。而白纸为金秋之代表,有万物萧瑟之意。用纸裹柳棍,表明生意已去,丧棒代表了对亡者一生的哀悼。
送葬已毕,丧棒便插于坟冢之上。柳树易活,来春复生,以示生命承继,家族兴旺之意。以前塬上坟头多见杨柳,即为此故。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川中的杨柳,都是同水联系在一起的。
我家老院子附近,有不少杨柳。兰桥东路北涝池北沿,有一老柳树。兰桥西往我家的向南小路,不足十步,有一株老柳,东向河倾斜。不知何年所植,向路根部的树瘿已成空洞,每逢雨季,便发出一种腐朽味道。
旧时大门以东,河中有大柳,颇高。后门以外的河岸上,原二组蓄水塘以西,有几株杨柳。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村西顺泉子、程家泉岸,也有不少杨柳。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不知道这些杨柳是杨花自发落地而生,还是人工插枝而成。我只知道水边杨柳乃是村中一景。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早春来临,各种树木都未发芽,冬日孕育的柳眼,却柔发柔和起来。清晨薄暮寒气之中,杨柳疏疏,独显春痕,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
一场春雨过后,四周的柳树仿佛约定了似的,芽苞初绽,吐出新鲜的芽儿,"杨柳才黄半未匀",远望春烟,近看却无,浅浅淡淡,袅袅娜娜。
春意渐浓,小河寒意亦去,春水渐涨。慢慢地,河岸上草绿了,小花开了。柳叶也绿色渐浓,黄到浅绿,翠绿到深绿,枝条也浓密起来。
到了深春和初夏,陂塘中的水也满了,娥娜的柳影,在水面上轻轻飘拂着。风吹过,清水泛起涟漪,那水面上的杨柳影子便也跟着轻轻晃动起来。
水因杨柳而有韵味,柳因清水而具灵气。
而在村西,泉水清澈,下面的小鱼、沙石,历历在目。泉岸上,岸草青青、野花乱眼,虫子跳来跳去,周围田地里的麦苗也泛青了,鸟在树间飞来飞去,不时鸣叫着,怎不叫人心醉?
春日勃发生机,我们的心思也活了起来,这时最主要的活动便是摘柳条编笼。
春天的柳条柔软,弹性十足,最不易折断,最适合用来编笼。柳条较细,只能编小奌的四方笼或者担担笼。
在村西泉边,先上树摘下那些长的粗细适合的新发枝条。
河边的柳树是不上的,那里的老柳树新生长柳条较少,且有的柳树上摔死过人,有忌讳。
摘下柳条后,用手指抓住断口的柳皮,用力一拧,皮和柳骨便脱离了。然口用牙咬住断口,用两截较粗的柳棍夹住柳皮脱骨处,两手抓住往下一捋,便将雪白柔软的柳条骨抽了出来。然后就是打底,穿攀、编帮,收系,经过一系列程序,一个雪白精巧的柳条笼便成形了。
夏天,骄阳当空。在野外疯玩的男孩子,便爬上树去,摘下浓密柳叶的枝条,编成柳条圈,戴在头上。然后在泉岸田边跳着,喊着,相互追逐。
秋日,杨柳渐老,树上蝉鸣,泉边青纱帐一片葱郁,稻秧渐长,再到稻花飘香,一幅秋日田园风光……
四十多年过去,小河子干了,两岸盖满了房子。村西的泉水、青草野花也消失了。连带一同消失的,便是那葱郁娥娜的杨柳。
昔日的村庄,只存在记忆中了。